新中国三面“旗帜”的诞生

国旗

新中国成立前夕, 1949年6月16日,全国政协筹备会议首次会议上,决定成立拟定国旗、国徽、国歌方案小组,并向全国发出征稿启事。一个月内就收到国内外的应征稿1920件,图案1992幅。参与应征的国旗方案也是各具特色,如陈嘉庚设计的国旗是镰刀斧头;郭沫若设计的国旗是两个长条,象征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长江和黄河;朱德设计的国旗左上角为蓝色长方形,嵌有红五角星,象征晴朗的天空。这些图案经过认真挑选,选出 38幅图案印发给政协代表,让大家评议。最后选定其中的复字第 32号图案,经毛泽东审查通过并在9月27日的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正式通过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新中国三面“旗帜”的诞生

国徽

1950年 9月 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政务院邀请有关人士开会讨论国徽设计问题。按中央规定组成国徽的素材为国旗、天安门、齿轮、谷穗与红绶带,而完美的组合则需要依靠艺术家们的政治和艺术修养。会上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高庄的发言语惊四座、掷地有声:在塑造国徽模型时,我有一个愿望,就是想使我们的国徽更庄严、更明朗、更健康、更坚强、更程式化、更统一;并赋予更高的民族气魄和时代精神,以冀我们国徽的艺术性提到国际水平,永放光芒。当时,由清华大学梁思成教授等人设计的国徽平面图案,已由政协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新中国三面“旗帜”的诞生

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原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曲,当《风云儿女》开拍时,田汉作词,并请聂耳谱曲,但田汉歌词还未写出就被国民党当局逮捕。田汉后来被关在龙华监狱,他在狱中偷偷地把歌词写在两个烟盒的背面,趁家属探监之便带了出来。聂耳接到歌词时,已准备去日本,他立即谱出初稿,让朋友试听,并听取意见,但由于时间紧迫,来不及修改,只好带到日本。聂耳到日本后不几天,就将曲谱修改好了,很快地寄回电影公司,进行组合录音。随着影片《风云儿女》的问世,《义勇军进行曲》很快流传开来。

新中国成立后,新政协筹备会向全国公开征求国歌词谱,收到的稿件虽多, 但是足以应选者尚少。因此,著名画家徐悲鸿建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此建议得到了周恩来、梁思成等代表的一致赞成。1949年9月27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义勇军进行曲》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新中国三面“旗帜”的诞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