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不同其他封建王朝,它是由宗教起家,建立的一個集神權君權的“政教合一”政權。因此,太平天國的爵位制度,還是有別於其他封建性質的政權官爵。
在太平天國的爵位體系,王爵已經是最高爵位。洪秀全不稱皇帝,只稱“天王”。
因為洪秀全的拜上帝教教義有言:只有天父可以稱皇上帝,天兄耶穌也只能稱主,自稱天父次子的洪秀全,認為人間之主稱王足矣,因此金田起義時自稱天王。(歡迎關注:峰子奇觀,趣史隨時看!)
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發動“金田起義”,正式向清王朝宣戰,稱清廷為“清妖”,洪秀全是天父耶和華安排下凡人間的次子,救苦救難,拯救世間。
洪秀全起義後,建國號為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
1、永安建制,敕封五王
1851年9月太平軍攻克廣西永安,天平天國開始建立官爵制度,實行“永安建制”,又叫“永安封王”
洪秀全敕封五王: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其餘四王受東王節制,地位排序:東王、西王為一等王,南王和北王為二等王,翼王為三等王。(後來發生一定變化)
加上最大的天王洪秀全,此時太平天國共有六個王。前期洪秀全封王,還是比較謹慎的,創業之初的這幾個王的含金量也最高。
2、隊伍和地盤擴大後
1854年,洪秀全封秦日綱為燕王,封胡以晃為豫王,燕王、豫王為四等王,不過後期二人都被革爵,降為頂天燕和頂天豫。
前期的王爵除了被處死的北王韋昌輝被革爵,子孫不得繼承王爵,其餘則是多世襲父輩王爵。
3、“天京事變”後
天京事變,諸王內鬥。北王韋昌輝殺了東王楊秀清,還誅殺了翼王石達開滿門,石達開僥倖出逃,天王洪秀全又殺了北王韋昌輝。隨後,翼王石達開受天王之召回京主政,晉封石達開為義王,但石達開沒有接受。(歡迎關注:峰子奇觀,趣史隨時看!)
為了平衡內外權力,洪秀全又陸續加封了一批親屬為王,如洪仁發為安王(後改為信王)、洪仁達為福王(後改為勇王)。
洪秀全封洪仁發為安王、洪仁達為福王,是為制衡石達開權力,防止石達開一家獨大。後石達開與天王產生嫌隙,率領部眾出走天京。後又因此事,削去洪仁發、洪仁達王爵。
1856年天京事變後,洪秀全曾一度宣稱“永不封王”。
但是在1859年,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來到天京,封為“幹王”。這一封不打緊,其他干將們心裡不平衡了,天王不是說不封王了嗎?
為了令重要將領們安心替自己賣命,洪秀全不得不給陳玉成、李秀成等有功大將一一封王、:封陳玉成為英王、李秀成為忠王、蒙得恩為贊王、李世賢為侍王、楊輔清為輔王、林紹璋為章王。
4、太平天國最後4年(即1861年以後)
1861年初,約有十餘王。
然而,在太平天國即將滅亡的最後四年裡,封王者越來越多,且有王加頭上三點以為“小王” 之封。一直到天京陷落、太平天國滅亡前,封王多達2700多人。可以這麼說,當時在天京城裡一磚頭砸過去,可以砸到一片王。簡直封王氾濫了....
封這麼多王,導致王爵極度貶值。本來王爵是一種至高榮耀,結果導致大大小小全是王,大王之下統治諸多小王,結果不得不把王爵又劃分成幾等,這就大大增加了手下的統御難度。
1864年,天京被曾國藩率領的清軍攻破,太平天國滅亡。
在被俘虜的太平天國後期名將李秀成,在獄中死之前,就對太平天國的失敗進行了一次深刻總結書《李秀成自述》,他明確指出:“(天王洪秀全)誤封王太多,此之大誤。”
洪秀全後期,濫封王爵,破壞了論功行賞的原則,造成太平天國朝政上的紊亂。
太平天國的王爵:五大等級
太平天國王爵,自天王以下總體上分為五大等:
東西南北四王、翼王、幹王等執掌朝綱,是一等王;英王、忠王、侍王等執掌兵權,是二等王;康王、堵王、聽王等善戰之將,是三等王;恤王等為四等王;五等王是王爵最低等,一律都叫列王。
天平天國的昭王黃文英,被俘後供稱:“起初有大功的人才封王,到後來就亂了,由廣西跟出來的都封王,天王本家親戚也都封王,捐錢糧的也都封王”,所以最後的短短四五年間,竟然封了“二千七百多王”。
王爵以下的義、安、福等六級爵位,以及丞相等高級官員更是數不勝數。在《太平天國史》中記載在數的,已知的有“一千四百六十七天福”、“一千四百六十九天豫”等,為了區分這些人,洪秀全只能將這些封了爵的人編號,進行數字化管理。
若天父耶和華在天有知,在得知洪秀全在人間封了這麼多王之後,又將作何感想?
每一次閱讀,都是讀者最好的鼓勵。
關注【峰子奇觀】,每天更新,下期見!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峰子哥創作,已聲明版權保護,未經許可,禁止任何機構或個人轉載。歡迎轉發文章、留言及私信交流!
閱讀更多 峰子奇觀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