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達沃斯」對外開放四十年經驗談:中企學習接軌國際 外資感到文化差異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在這期間,不同行業也獲得了不同的開放經歷。​在9月18日舉行的天津夏季達沃斯(即世界經濟論壇新領軍者年會)上,企業代表和學者講述了在這期間的收穫和所面臨的挑戰。

保利集團董事長徐念沙​率先介紹了保利在改革開放後成立的初衷:1978年改革開放後,中國對外貿易有了急速增長,不管是引進來還是走出去。各個行業都要進行現代化,這其中也包括國防裝備,也需要採用公司制以便跟市場經濟國家和全世界習慣性的貿易做法做對接。在這種情況下,中信集團和軍隊的裝備部隊才合資成立了保利科技公司,這便是保利的前身。

徐念沙指出,這也就是說,保利公司成立的初衷就是儘量與國際接軌,以學習的心態來發展。當時公司內一部分是軍隊從事裝備業務的人才,一部分就是從外貿公司引進,還有工業部門的社會人才。“大家的心態就是邊學習、邊工作,儘可能地完成國家的任務,”徐念沙說。

徐念沙認為,那段時間最重要的收穫就是約定俗成的世界貿易規則,學到了互相幫助、互惠互利的商業交往原則。

而從外企的角度來看,中國改革開放最主要的驅動力就是廣闊的市場。IBM大中華區總裁陳黎明認為:用“垂涎三尺”來形容外界對中國巨大吸引力的興趣都不算誇張。在最初的階段,跨國公司把它定義為帶來產品的階段,即For China——為中國製造的階段。

​而在外國企業進入中國後所面臨的最重要的差異這一問題上​,陳黎明指出,它們不是在戰略上的差異,也不是財務上的差異,甚至都不是技術上的差異——這些差異可以通過談判解決,而最大的差異是文化差異。當然,考慮到中國南北差異巨大,文化差異也是日常經營中非常常見的現象。

對此,北京大學南南合作發展學院院長傅軍從教育角度解釋了文化差異:​“上學的時候有外國人教我們,對我們衝擊太大了。因為中國人上課都是桌子、椅子,前面有老師的課桌,老外來了桌子不要,椅子弄一個圈,我們覺得太怪了,怎麼那麼上課?他問我問題,我就害怕,我躲後面他叫我名字。 ”

日本對外經濟機構(JETRO)總裁赤星康則認為,日本的企業不僅僅看中了中國的龐大市場,同時還關注到高質量、成本較低的勞動力市場。在這裡,相對廉價的勞動力可以生產好的產品出口。不過,這個情況也會隨時間變化,而越來越多的日企也想更多地深入中國國內市場。

如今,據赤星康的觀察,中國的創新企業和初創企業力量非常強大,有許多技術與日本有合作的機會。例如日本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社會老齡化,65歲以上的老年人佔總人口的1/3,現在有2000萬左右老年人,而且這個數字還會越來越高,但與此同時,總人口數量還在下降。

赤星康指出,在這種情況下,第四次工業革命成果應該得到利用,比如可穿戴設備可以讓醫患之間能夠溝通,分享數據來治療他們的疾病,這樣去醫院就醫就不再是唯一的選擇,這對於初創公司來說是很大的機會。

對於未來的發展,傅軍指出,中國的民營企業對GDP貢獻的比例也不應被忽視。“中國這個路沒有走完,往下走這會是艱鉅的任務,我們希望繼續堅強、堅定地走下去。”

專題:界面新聞直擊2018夏季達沃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