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达沃斯」对外开放四十年经验谈:中企学习接轨国际 外资感到文化差异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这期间,不同行业也获得了不同的开放经历。​在9月18日举行的天津夏季达沃斯(即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上,企业代表和学者讲述了在这期间的收获和所面临的挑战。

保利集团董事长徐念沙​率先介绍了保利在改革开放后成立的初衷: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有了急速增长,不管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各个行业都要进行现代化,这其中也包括国防装备,也需要采用公司制以便跟市场经济国家和全世界习惯性的贸易做法做对接。在这种情况下,中信集团和军队的装备部队才合资成立了保利科技公司,这便是保利的前身。

徐念沙指出,这也就是说,保利公司成立的初衷就是尽量与国际接轨,以学习的心态来发展。当时公司内一部分是军队从事装备业务的人才,一部分就是从外贸公司引进,还有工业部门的社会人才。“大家的心态就是边学习、边工作,尽可能地完成国家的任务,”徐念沙说。

徐念沙认为,那段时间最重要的收获就是约定俗成的世界贸易规则,学到了互相帮助、互惠互利的商业交往原则。

而从外企的角度来看,中国改革开放最主要的驱动力就是广阔的市场。IBM大中华区总裁陈黎明认为:用“垂涎三尺”来形容外界对中国巨大吸引力的兴趣都不算夸张。在最初的阶段,跨国公司把它定义为带来产品的阶段,即For China——为中国制造的阶段。

​而在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后所面临的最重要的差异这一问题上​,陈黎明指出,它们不是在战略上的差异,也不是财务上的差异,甚至都不是技术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可以通过谈判解决,而最大的差异是文化差异。当然,考虑到中国南北差异巨大,文化差异也是日常经营中非常常见的现象。

对此,北京大学南南合作发展学院院长傅军从教育角度解释了文化差异:​“上学的时候有外国人教我们,对我们冲击太大了。因为中国人上课都是桌子、椅子,前面有老师的课桌,老外来了桌子不要,椅子弄一个圈,我们觉得太怪了,怎么那么上课?他问我问题,我就害怕,我躲后面他叫我名字。 ”

日本对外经济机构(JETRO)总裁赤星康则认为,日本的企业不仅仅看中了中国的庞大市场,同时还关注到高质量、成本较低的劳动力市场。在这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可以生产好的产品出口。不过,这个情况也会随时间变化,而越来越多的日企也想更多地深入中国国内市场。

如今,据赤星康的观察,中国的创新企业和初创企业力量非常强大,有许多技术与日本有合作的机会。例如日本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社会老龄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3,现在有2000万左右老年人,而且这个数字还会越来越高,但与此同时,总人口数量还在下降。

赤星康指出,在这种情况下,第四次工业革命成果应该得到利用,比如可穿戴设备可以让医患之间能够沟通,分享数据来治疗他们的疾病,这样去医院就医就不再是唯一的选择,这对于初创公司来说是很大的机会。

对于未来的发展,傅军指出,中国的民营企业对GDP贡献的比例也不应被忽视。“中国这个路没有走完,往下走这会是艰巨的任务,我们希望继续坚强、坚定地走下去。”

专题:界面新闻直击2018夏季达沃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