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的虞朝存不存在呢?爲什麼呢?

侖枘D6mu3414


奕天最近正好看了中央臺《探索發現》欄目的《堯舜之都》考古記錄片,結合之前掌握的史料和考古專家的觀點,可以非常的確定,中國歷史上的虞朝是確切存在的。

虞朝屬於中國史前文明的一個朝代,通過現代考古學家們的努力發掘,虞朝的歷史面目已經逐漸清晰了起來。

中國的史前文明分界點

所謂的史前文明,就是在有文字記載之前的文明。世界上不管哪個國家的史前文明,都因為缺乏當時的文字記載,需要靠歷史神話和傳說流傳下來,再通過後來的考古去印證。

中國的史前文明,從夏朝開始,夏朝及之前的歲月都是史前文明時期。中國的商朝是否存在,也曾經被外國學者質疑過。但是隨著在傳說中的商朝國都,現在的安陽殷墟,出土了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並且由此整理出了比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而被證實存在。

而商之前的史前朝代,隨著考古的發現,也在逐漸被證實。

中國傳統文獻中的虞朝

在中國傳統的儒家歷史典籍中,如《尚書》、《史記》中記載了很理想的堯舜禹禪讓的故事,大家熟知了,這裡就不重複了。

學者們通常認為堯建立了史前的唐朝,又被稱為唐堯;而舜受堯的禪讓,建立了虞朝,被稱為虞舜;同樣,禹和啟是夏朝的開國君主,被稱為夏禹和夏啟。

由此可見,從春秋時起,人們就認為虞朝是存在的。

而在出土的《竹書紀年》、《汲冢竹書》中,記載的是“昔堯德衰,為舜所囚”,及“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雖然沒有了禪讓,但是可以看出,堯舜的傳承還是在的,也同樣證實了虞舜及其統治的虞朝的存在。

中國現代的考古發現證實了虞朝的存在

國家為了確定中華文明的歷史淵源,在國家級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後,又啟動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該工程目前已經發掘出了史前的六大國都遺址。

這六大國都遺址分別是,一、與“黃帝”可能相關的河南靈寶西坡遺址,即黃帝都城遺址;二、與傳說中的“堯”、“舜”時代比較吻合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即堯舜古都;三、與夏禹有關的“禹都陽城”河南登封王城崗遺址;四、可能是“夏啟之居”的河南新密新砦遺址;以及目前已經被考古學界公認的,五、夏代中晚期都城河南洛陽二里頭遺址,和六、鄭州大師姑遺址。

其中的陶寺遺址就是史前的唐朝和虞朝的國都所在。

陶寺遺址考古發現情況

陶寺遺址位於山西襄汾縣,開始發掘於1978年,其發掘過程一直持續到現在。通過考古工作者40餘年的辛勤工作,已經證實,陶寺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具有王國形制的都城遺址。

陶寺遺址存在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年到前1900年間,正好和堯舜禹的傳說年代相符。

陶寺遺址具有規模龐大的城牆,東西長1800米,南北寬1500米,並且被分為了外城和宮城;還具有數量眾多的王族和平民墓葬;世界上最早的觀星臺;氣勢恢宏的宮殿;單獨的倉儲區和手工業區。

陶寺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生活、生產器具,除了普通的陶器、玉器之外,還發現有青銅器。並且還在陶器碎片上發現了多枚紅色文字,其中有一枚文字已經確認和甲骨文中的“文”字形一樣。這說明距離甲骨文出現之前的七八百年前,已經有了文字的雛形。

城市、青銅器、禮儀性建築(也有說宗教建築的)和文字的出現,正是人類文明的幾個主要元素。因此,陶寺遺址目前被學界公認為“最早的中國”。

堯舜禹禪讓釋疑

陶寺遺址共分為三個歷史時期,早期200年,中期100年,晚期100年。根據最新考古發現所得出的結論,陶寺早期的200年,是堯統治的時期;中期100年,是舜統治時期;而晚期100年,舜的統治結束,舜的王族墓地被大規模破壞,陶寺先民被從陝西神木入侵的石峁集團統治。

陶寺早期,堯統治了200年,必然不是一代,而是傳了多代。而虞舜也統治了至少100年,必然也不會是一代君主。這完全和後來的封建王朝是類似的,都是家族繼承製。一個家族把統治權突然平白無故的讓給了另外一個家族,這不太可能。

按照考古的發現,堯、舜統治之間政權的過度確實是並未發生大的動盪,似乎跟儒家典籍中所說的“禪讓”一說相符。不過類似的“禪讓”在公元后的2000年間也時常發生,比如王莽代西漢、曹魏代東漢、司馬氏代曹魏、武則天代唐、趙宋代後周等等,這些政權之間的交替都沒有發生大的戰爭,而在儒家史籍中也都被稱為“禪”。這也說明了《尚書》、《史記》和《竹書紀年》、《汲冢竹書》的記載並不矛盾,只是堯舜之間的“禪讓”可能並非自願罷了,不像儒家寫的故事那麼美好。

陶寺中期,即舜的統治年代,就是虞朝時期。舜在他統治期間,建造了高大的外圍城牆。考古發現,該城牆在中、後期統治交替後,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現在證實陶寺被位於陝西神木的石峁集團攻打過,陶寺的先民,也在100年之後,被石峁集團向北遷徙,到了位於現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的朱開溝文化遺址繼續生活。

夏禹繼承陶寺文化

根究現代的考古發現,夏禹的國家和堯舜的國家是並存的關係,一個位於黃河南岸,一個位於黃河北岸。

《尚書·禹貢》中記載,“禹功盡加於四海,故堯賜玄圭以彰顯之,言天功成。”堯在大禹治水成功後,曾賜玄圭給大禹,說明堯帝和禹帝曾共同生活在同一時期,而且有比較密切的交流。

陶寺的堯舜先民被石峁集團遷往北方後,大禹集團繼續並傳承了堯舜的文明及其禮儀文化。而大禹之後,禹的兒子啟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即夏朝。夏朝和虞朝曾並存過。

通過中國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華文明距今4300年之間的脈絡基本上已經理順,剩下的就是補足細節,以及理清距今4300年到5000年之間的歷史脈絡,這還需要考古工作者們的辛勤工作,來繼續探索完善。

奕天在這裡向奮鬥在一線、辛苦工作的考古工作者們致敬,是你們的工作讓中華文明之根永存!

以上皆為奕天根據各類資料整理的個人看法,如果錯漏,請不吝批評指正。歡迎大家關注愛讀歷史的奕天。


奕天讀歷史


肯定存在,因為兩千年前寫歷史的人沒有必要吹牛,他們不知道韓國發明瞭地球,不知道金字塔和漢謨拉比法典,他們只是通過記載和口口相傳的資料做整理。他們沒有和別人比較的必要,只有今天的各路二貨在根據自己的邏輯和喜好在胡編,特別民國那些二逼大師,才看到西方的驚豔就恨不得自己金髮碧眼,直接影響了今天,數典忘祖還覺得只有自己客觀。我更相信太史公他們的嚴謹,受制於個人能力,雖有瑕疵,也遠強於今天的歷史學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