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家评李商隐此诗:神采飞扬,千载下诵之,声口宛然,词人妙笔也

李商隐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创作了占他全部诗篇七分之一强的史诗,它们扩展了传统咏史诗的涵量,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探索了咏史诗新的手法,思想性艺术性臻于和谐统—,在咏史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诗人常托古讽今,集中地揭露了一些亡国之君因沉湎女色,穷奢极欲而导致亡国灭身的历史现象,并希望当朝统治者从中吸取教训。其中《北齐二首》就是这样的作品。

北齐二首

李商隐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诗家评李商隐此诗:神采飞扬,千载下诵之,声口宛然,词人妙笔也

一笑相倾国便亡

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这两首诗大意是:君主一旦为美色所迷,便种下亡国祸根,用不着到宫殿长满荆棘才开始悲伤。拥有玉体的冯淑妃(冯小怜)进御服侍后主的夜晚,北周军队进占晋阳的战报已被传出。

冯淑妃的媚笑足以抵过君主日理万机,身穿戎装的冯淑妃在后主看来最是美丽。晋阳已被攻陷远远抛在了后主脑后,冯淑妃请求后主再重新围猎一次。

这两首诗是通过讽刺北齐后主高纬宠幸冯淑妃这一荒淫亡国的史实,以借古鉴今的。唐武宗后期喜畋猎,宠女色,史载武宗王才人善歌舞,每畋苑中,才人必从,“袍而骑,佼服光侈”。与诗中“着戎衣”、“猎一围”有相似之处。武宗固非高纬一流的“无愁天子”,但诗人从关心国家命运出发,借北齐亡国事预作警戒,创造了这组诗。

诗家评李商隐此诗:神采飞扬,千载下诵之,声口宛然,词人妙笔也

小怜玉体横陈夜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一笑”句暗用周幽王宠褒姒而亡国的典故,讽刺“无愁天子”高纬荒淫无异于周幽王,其结局又何其相似。晋时索靖有先识远量,预见天下将乱,曾指着洛阳宫门的铜驼叹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何劳”句引这个典故,照应国亡之意。这两句意思一气蝉联,谓荒淫即亡国取败的先兆。虽每句各用一典故,却不见用事痕迹,全在于意脉不断,可谓巧于用典。后两句撇开议论而展示形象画面。第三句描绘冯淑妃进御之夕“花容自献,玉体横陈”,是一幅秽艳的春宫图。据野史记载:高纬宠爱冯小怜,竟达到了一种变态的程度,他认为,像冯小怜这样具有美艳风情的女子,总不能自己独享,要大加炫耀。于是他让冯小怜脱光,躺在朝堂的案几上,让大臣们排着队参观,于是“玉体横陈”的典故也由此流传下来,“玉体横陈”的成语也被创造出来了。第四句写北齐亡国情景。据《北齐书》记载:武平七年十二月,周武帝来救晋州,齐师大败。……次年,周师攻破晋阳,北齐遂灭。这里用“周师入晋阳”表明北齐面临亡国的危急局势。后两句实际上具体形象地再现了前两句的内容。淑妃进御与周师攻陷晋阳,在时间上本不衔接,“已报”两字把两件事扯到一时,是着眼于荒淫失政与亡国的必然联系,运用“超前夸张”的修辞格,更能发人深省。

诗家评李商隐此诗:神采飞扬,千载下诵之,声口宛然,词人妙笔也

巧笑知堪敌万几

“巧笑知堪敌万机”,意思是冯淑妃的媚笑足以与君主的政务相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诗经》中形容美女妩媚表情。“万机”指君主日常处理的纷杂政务。“巧笑”与“万机”,一女与天下,轻重关系本来一目了然。说“巧笑”堪敌“万机”,是运用反语来讽刺高纬的昏昧。“知”实为哪知,意味尤见辛辣。如说“一笑相倾国便亡”是热骂,此句便是冷嘲,不议论的议论。“倾城最在著戎衣”,意谓冯淑妃之美艳动人尤在着戎装之时。高纬与淑妃寻欢作乐的方式之一是畋猎,在高纬眼中,换着出猎衣装的淑妃风姿尤为迷人,所以说“倾城最在著戎衣”。这句仍是反语。古来许多巾帼英雄,其飒爽英姿,确乎给人很美的感觉。但淑妃身著戎衣的举动,不是为天下,而是轻天下。高纬迷恋的不是英武之姿而是忸怩之态。他们逢场作戏,穿著戎衣而把强大的敌国忘记在九霄云外。据《北齐书》载:周师取平阳,帝猎于三堆。晋州告急,帝将还。淑妃请更杀一围(再围猎一次),从之。高纬听信淑妃之言,在自身即将成为敌军猎获物的情况下,仍不忘追欢逐乐,还要再猎一围。三、四句就这样以模拟口气,将帝、妃死不觉悟的昏庸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诗境浅说续编》说:名都已失,戎马生郊,而犹羽猎戎装,掷金瓯而不顾。后二句神采飞扬,千载下诵之,声口宛然,词人妙笔也。

诗家评李商隐此诗:神采飞扬,千载下诵之,声口宛然,词人妙笔也

更请君王猎一围

两首都有较重的议论成分,但由于诗人善于提炼、剪裁典型的历史事件、场景与细节,与议论相互映照,不但使议论落到实处,而且使读者透过鲜明的历史场景深切感受到其中寓含的历史教训。第一首三四句剪接不同时间发生的两个场景,融合夸张与对比,以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显得警切明快,发人深省。第二首一二句反言若正,似赞实讽,谐趣横生。三四句选取最能表现讽刺对象的典型细节,有按无断,而人物神情口吻和昏聩性格毕现。极危急的局面与极闲暇的态度形成的对比,构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幽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