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女子的一首诗,“使李白见之,亦当叩首,元、白流纷纷停笔”

唐大和四年冬天,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李德裕,在成都府衙的西边,修建了筹边楼。此楼宏伟壮丽,四壁绘有蜀地及南诏、吐蕃地区的山川、城邑、道路、险要等,作为他筹划边关事务的处所。建好之后,他便召请其僚属及地方名士登楼观赏,以示庆祝。唐代著名女诗人、“蜀中四大才女”之一的薛涛也在被邀请之列。观赏之后,薛涛写下著名的《筹边楼》一诗。

筹边楼

薛涛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

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此女子的一首诗,“使李白见之,亦当叩首,元、白流纷纷停笔”

薛涛

这是一首气势雄浑、托意深远的爱国主义诗篇。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誉为“有鲁厘不恤纬,漆室女坐啸之思,非寻常裙屐所及,宜其名重一时。”纪昀认为,薛涛在这首诗里表现的爱国热情,有如《左传 昭二十四年》所记的那个鲁国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殒的寡妇,又如《列女传 鲁漆室女》所记载的那个深忧国事、倚柱长啸的少女。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达到的水平。像纪昀这样一个封建道德观念极重,而又治学严谨的大学问家,在其为封建朝廷所修订并供皇上预览的四库总目中,能对一个出身乐籍的女诗人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当然是受这首诗的感染所致。

这首诗既是庆祝筹边楼建成之作,当然旨在歌颂。诗的前两句“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写此楼的辉煌气势,就是歌颂。而李德裕修建筹边楼的目的,是为了筹划边事,防止吐蕃和南诏的叛乱或入侵,是顺乎民情和具有远见卓识的行为,当然值得歌颂。这就令同样关心国事民情女诗人油然而生敬意,赞颂之词发自内心,因此这里的歌颂绝非一般应酬阿谀之作可比。

此女子的一首诗,“使李白见之,亦当叩首,元、白流纷纷停笔”

筹边楼

当然,这首诗的赞誉是得体的,恰如其分的。首句“平临云鸟八窗秋”,写此楼宏伟壮丽,与飞鸟平齐,高耸入云;八面玲珑,四望无际。次句“壮压西川四十州”,既点明了筹边楼雄踞西川首府形胜之地,更暗喻李德裕的高瞻远瞩,壮心不已,定能安边报国。这样的颂词,符合当时的形势,忧在国家,意含勉励。余处自然,形象生动,故具有感人的力量。

然而,诗人并不拘泥于歌功颂德。两句之后,就此打住。第三句“诸将莫贪羌族马”,陡然一转,诗人开始以一个深谋远虑的长者的身份对地方长官进行劝谕,不仅使前面的颂词成了铺垫,而且充分展示了使人思想的开阔和形象的高大。同时又使这首诗具有泰山压顶的气势。这句诗暗用了汉武帝派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征大宛夺取马匹的典故,来告诫李德裕及其僚属筹边应止于抵御侵略,保土安民,而不能像李广利那样急功近利,挑起纷争。

末句“最高层处见边头”,用登到最高层,边关尽收眼底的夸张写法来譬喻李德裕等人筹划边事,当高瞻远瞩,洞察边情。

此女子的一首诗,“使李白见之,亦当叩首,元、白流纷纷停笔”

李德裕

全诗的意思是:筹边楼的确宏伟壮丽,威震西川,象征着这座楼的创建者的宏图大略及其安边报国的赤胆忠心。但是 总结汉唐两代虽有赫赫战功,终至盛极而衰的经验教训,希望将军们要瞻前顾后,统筹全局,如不得已而用兵,亦当指挥若定,进退有宜,切不可邀一己之功,逞一时之能,破坏民族和睦和人民的安宁!这样的寓深托远,扣人心弦的诗篇,竟出自一个社会底层的衰迈老妇之口,自然令人叹为观止。杨升庵读后赞之“使李白见之,亦当叩首,元、白流纷纷停笔”。此语虽嫌夸张,但由此也说明薛涛这首《筹边楼》的要求影响之深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