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聯:打擊老賴不假,也還需要更多智慧

信聯:打擊老賴不假,也還需要更多智慧


“我的錢是憑自己本事借出來的,憑什麼要還?”

“借了款之後就換手機號玩人間蒸發,你能奈我何?”

在現金貸盛行時,不斷有新聞爆出某“老賴”在多個網貸平臺借錢不還,這是因為這些網貸平臺沒有足夠的共享信用數據。

“信聯”上線後,如果用戶曾在任何一家網貸平臺上逾期還款,其個人信用信息將被同步到整個“信聯”平臺。該用戶可能將無法再從任何機構獲得貸款。

據財新消息,由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起成立的“信聯”個人信用信息平臺,將正式確定名稱為“百行徵信”,今年底將正式成立。

信聯將由互金協會與首批8家個人徵信試點機構共同出資,註冊資本為10億元,互金協會持股比例佔36%。“信聯”的建立毫無疑是建立了一個大的信息共享網,將打破徵信市場的“數據孤島”現象,降低“過度多頭借貸”亂象。

“信聯”的建立,與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有關。12月1日,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P2P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下發《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明確統籌監管,開展對網絡小額貸款清理整頓工作。《通知》指出,各地應當引導借款人依法履行債務清償責任,建立失信信息公開、聯合懲戒等制度,使得失信者一處失信、處處受限。”失信錄入將使“老賴”在銀行貸款、置產置業、乘飛機坐高鐵、住星級賓館、出國出境等方面受到限制。

“信聯”的誕生,將對行業帶來哪些影響?

一、先來看下參與組建“信聯”的8家公司

1、芝麻信用(支付寶)、2、騰訊徵信(微信)、3、前海徵信(平安)、4、鵬元徵信、5、中誠徵信、6、中智誠徵信、7、拉卡拉信用管理、8、華道徵信。

這幾家參與機構自身即為數據源,具有非常豐富、穩定並可持續獲得數據的入口,以大家熟知的阿里、騰訊為例,這兩家掌握了很多入口,擁有大量持續穩定的數據,比如在他們平臺上購買金融產品的數據、打車數據、外賣數據、電影數據、出行數據、水電費數據、還信用卡數據等等,通過這些豐富的數據可以對個人形成一個非常完備的畫像。

當使用他們的產品越多,消費者的畫像就越精準,他們提供的服務也就越準確,這些就成為了一個相互影響的體系。比如你會為了提高芝麻信用分優先選擇花唄和借唄而非信用卡,當花唄和借唄使用更多的時候,阿里體系內對消費者評估正向反饋,芝麻信用分增加了,花唄借唄額度提升了。

二、對央行意義

據中國人民銀行徵信管理局副局長萬存知的透露,個人徵信機構主要收集的是央行徵信中心收集不到的民間負債數據。

央行也不是萬能的,以前很多民間數據只有一部分在央行體系內的金融和國企機構裡,還有很多存在於民間私企裡,比如水費、電費、話費、天然氣等,以前這些數據的賬戶基本是獨立的,但通過支付寶的賬戶繳交這些費用,就只有一個賬戶名,所以這些數據的完整性是非常好的。除此之外,還有借貸數據、先消費後付款項目等形成的欠款數據等等,當然,以後“信聯”建立了,你的數據就是我的數據,我的數據,還是我的數據。

三、對互聯網金融和小微金融的影響

“信聯”成立後,民眾的負債數據可能會在各個機構之間共享,互聯網金融及小微金融企業在獲取這些數據之後,再結合自身原有的數據,會更容易形成較為完備的大數據風控系統,對比於數據共享之前會更加全面,對於各自金融業務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可以說是重大利好。

四、對P2P行業的影響

有觀點說“信聯”對於網絡借貸防欺詐有重要作用,對這種觀點表示贊同,徵信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防欺詐,國外個人徵信機構也大都提供防欺詐服務,這將會對P2P行業的發展帶來實質性幫助。

在以前即使是在P2P業內做的比較久、比較大的某平臺也都遭遇過千萬規模的騙貸,其他的沒有那麼多數據的平臺就更不用說了,在黑產內也有專門找這些所謂大數據風控平臺漏洞的人,找到漏洞,便會拿著多套資料一擁而上去申請借款,俗稱“口子”,而這種大規模騙貸現象是隻有在所謂的大數據風控下才會發生的事情,對於小額信貸,如果採用實地風控,是不會遭受大規模騙貸的。

對於不使用大數據風控的機構同樣有很大幫助,對於風險識別和風險定價同樣具有重要作用,如能真能實現信息共享的話。

五、對個人徵信的影響

“信聯”建立後,大量風控數據,是否會對用戶以後的生活有更多影響呢?喪失信用有多嚴重?現在國家對老賴的限制政策就是很好的例子,限制高檔消費、限制出行工具、限制購房、限制貸款,甚至連子女都深受影響。這些都是因為,多次信用汙點的累計,才造成了更加嚴重的後果,以後徵信記錄連子女升學和工作就業都受到影響。

信聯將引導互聯網金融行業健康有效發展,也將讓全社會更加重視徵信。

但是,在“信聯”降生前,一些技術問題值得考慮。

一,如何面對數據汙染的問題,保證數據質量?

在數據採集方面,“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的設計,是由接入單位按月上報。信息包括借款客戶姓名、證件類型、證件號碼、業務發生機構、業務號、業務類、業務種類、開戶日期、到期日期、授信額度、業務發生日期、餘額、當前逾期總額、本月還款狀態等。但是這個機制存在一定的數據汙染風險。

業內人士建議,“信用信息共享平臺”還應接入更多的數據,同時開放查詢功能,讓C端用戶及雙向反饋。一旦出現數據錯誤,C端用戶可以知曉並追究數據汙染機構的責任。

二,如何保護個人用戶隱私?

目前,信聯尚未出臺正式的隱私保護條例。但每家平臺都需要以身作則,從自身出發,堅守信息安全保護原則。

“應利用科技和立法兩種方式,使用立法完善信息使用邊界,使用科技更好利用信用信息,保護信用信息。”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所研究員李虹含建議,應建立完善的隱私權法律保護體系,注意收集環節中個人信用徵信與信息隱私權的平衡。

這些技術問題,都將考驗信聯機制設計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