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聯」正式出爐了,聊聊信聯、網聯、銀聯那些事

1月4日,業內期盼已久“信聯”終於揭開了神秘面紗,“百行信為先”,意喻各行各業守信、講誠信都是第一位的百行徵信有限公司正式對外公示,告別了臨時稱謂“信聯”,個人徵信正式進入百行徵信時間。

“信聯”正式出爐了,聊聊信聯、網聯、銀聯那些事

有人說,這是互聯網金融基礎設施快速完善的一個里程碑。2017年12月27日,人民銀行網站發佈《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印發的通知》等通知,央行明確規定,自2018年4月1日起,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開展條碼支付業務涉及跨行交易時,必須通過人民銀行清算系統或者合法清算機構處理。

銀聯是合法的清算機構,然而作為商業銀行銀行卡跨行交易清算機構,第三方支付機構網絡支付大都不走銀聯轉接清算,或自行其事、直聯銀行,如支付寶,或通過接入銀行或合法清算機構,實現跨行交易清算。而央行規定: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業務全部通過“網聯”平臺處理。

“網聯成立以來,各家支付機構都進入了斷直聯的過程,但從進度上來講,並未達到預期。備付金集中人存管進度提速,使得備付金失去了作為存款的談判價值,也失去了獲取通道的籌碼。”一位行業觀察人士稱。

無數據,不金融。隨著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創新和發展,信息的重要性正在凸顯,然而,一方面央行徵信中心未能覆蓋到的個人客戶金融信用數據納入,構建國家級的基礎數據庫刻不容緩, 另一 方面,芝麻信用、騰訊徵信等首批8家試點個人徵信機構均未能獲取牌照,“信聯”的成立或能進一步規範互聯網金融。

業內人士認為,下一步升級版的互聯網金融是什麼?需要新巨資驅動,需要新數據推動,離開這兩點,新金融無從談起。

銀聯老否?

中國銀聯是中國銀行卡聯合組織,通過銀聯跨行交易清算系統,實現商業銀行系統間的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保證銀行卡跨行、跨地區和跨境的使用。中國銀聯已與境內外兩千多家機構展開廣泛合作,銀聯網絡遍佈中國城鄉,並已延伸至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雖然在國際市場上,作為後起之秀,銀聯交易量已超過VISA、萬事達卡等卡組織,成為全球第一卡組織,並推動國際芯片卡及支付技術標準組織(EMVCo)發佈《EMVCo用戶出示二維碼模式技術規範1.0版》(《EMVCo QR Code Specification for Payment Systems:Consumer Presented Mode 1.0》),為二維碼支付的全球推廣與應用打造了一套各參與方權責明晰、交易風險合理分散、具有全球實施可行性的技術解決方案。

然而,在移動支付時代,銀聯沒有跟上步伐。

受益於科技推動、市場需求及監管默許,近年中國移動支付發展迅速,2013年至今,移動支付規模已經增長超過20倍。而非銀行支付的步伐顯然比銀行支付快更多。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數據顯示,從2013年至2016年,非銀行支付機構共處理移動支付業務970億筆,年複合增長率超過195%。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公開表示,目前移動支付的數額龐大,但就交易筆數而言,非銀行機構的交易數是970億筆,遠超傳統商業銀行的257億筆,而且移動支付的增長速度都是以百位計。 易觀智庫發佈的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季度監測報告顯示,2017年第二季度,支付寶和財付通(微信支付)的市場份額達到了92.82%,佔據絕對主導的地位。其中,支付寶佔53.70%,財付通佔39.12%,兩者合計佔比近93%。 在移動互聯網迅速發展的今天,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體驗良好、支付便捷、服務豐富的移動入口。雖然去年末銀聯攜手各大商業銀行全新發布移動支付戰略產品“雲閃付”APP,但能否再次贏得市場,尚未可知。

網聯緩行

雖然央行要求,2018年6月30日起,第三方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業務全部通過“網聯”平臺處理。但進展緩慢,以至於央行在《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印發的通知》等通知中聲明,自2018年4月1日起,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開展條碼支付業務涉及跨行交易時,必須通過人民銀行清算系統或者合法清算機構處理。

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網聯全稱“網聯清算有限公司”,成立於2017年8月29日,有45家股東,大部分為第三方支付機構,股東中雖也有銀行間市場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人民銀行清算總中心、中國支付清算協會、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等機構,但排除了銀行和銀聯。董事長為蔡洪波,他的另一身份是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

央行清算總中心和銀聯都是支付清算協會的會員。央行規定的“合法清算機構”包括中國人民銀行清算總中心、銀聯、城商行資金清算中心、農信銀資金清算中心等機構。

央行一方面要求所有第三方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業務全部通過“網聯”平臺處理,另一方面明確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開展條碼支付業務涉及跨行交易時,必須通過人民銀行清算系統或者合法清算機構處理。

因此,第三方支付機構通過網聯開展清算業務成為必然選擇。如此,網聯的出現衝擊最大的將是銀聯,清算組織將由原來的寡頭變成雙頭,未來甚至是多頭。但可以預見的是,銀聯等競爭性將更加積極。

“互聯網通用時代對中國銀聯的政策扶持與保護已經徹底取消,中國銀聯一夜之間開始‘裸泳’”。中國銀聯總裁時文朝曾如此表示。

原西南財經大學中國支付體系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漢表示,銀聯由人民銀行牽頭建立,單一大股東(中國造幣總公司)是其直屬機構,而“網聯”(網聯清算)和“信聯”(百行徵信)分別由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和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牽頭,部分支付機構和互聯網企業發起成立,而且銀聯多任董事長和總裁均由央行領導轉任和調任,銀聯的核心地位可見一斑。作為全球市場中規模最大的卡組織,負責建設和運營中國銀行卡跨行和跨國轉接清算系統,銀聯仍承擔著國家金融安全戰略性重任。

公開資料顯示,此前多任銀聯董事長由央行副行長轉任。如前董事長劉廷煥,曾任央行副行長、黨委副書記;前董事長蘇寧也曾任央行副行長,分管支付結算業務。但現任董事長葛華勇,此前任中國人民銀行黨委組織部部長、人事司司長。

信聯來了

“與美國相比,中國的互聯網金融行業規模更大,在一些技術領域比如支付處置能力等也更領先。這主要是基於三個方面的原因:市場空白大、技術發展快和監管相對寬容。”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認為,大數據分析技術在美國FinTech 發展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FICO分雖然明確易懂,但仍然不足以滿足信用評估的需要。很多FinTech 公司沒有大數據可分析,受“公平信貸”條款的約束,不敢把一些可能有歧視嫌疑的數據用於分析信用, 比如年齡、性別、種族、大學等等。而沒有大數據分析做支撐,一些 FinTech公司的競爭優勢就僅限於運營流程或者市場定位。

相對於美國金融科技公司謹慎地抓取對大數據信息,中國的公司相對大膽。12月28日,南都個人信息保護研究中心發佈的《2017個人信息保護年度報告》顯示,在歷次測評中,平臺隱私政策透明度的分佈都是陡峭的金字塔型,即透明度高的極少,透明度低超過總數的80%,互聯網金融類和購物類的佔比甚至高於90%。並特別指出,互聯網巨頭生態圈建設帶來用戶數據共享安全問題,也非常值得關注。隨著互聯網巨頭不斷併購和佈局上下游周邊業務,勢必涉及到與第三方或者關聯公司進行數據共享。而過程中,企業是否徵得用戶同意?用戶是否充分知情?數據是否去標識化?

北大數字金融研究中心認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實實在在地滿足了實體經濟的一些需求,在助力普惠金融發展方面的作用尤其明顯。 同樣,如果對數據管制過嚴,大數據分析就無從談起,但如果聽任商業機構任意侵犯個人隱私,也會釀成嚴重後果。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表示,在創新和監管的追趕遊戲中,金融創新似乎永遠總是跑在前面。但我認為監管不能落後太久,也不能落後太遠。在金融科技的發展過程中,一定要掌握好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適度平衡,實現監管、創新、再監管、再創新的動態博弈和良性循環。

“信貸領域。其中包括了徵信,甚至是說大數據徵信,中國現在這塊能夠有的徵信數據不是很多,而且之前是比較隔離的,比如說阿里、京東、騰訊他們之間的徵信數據存在一些隔閡,不能夠像美國一樣無縫隙的互相交換數據。”2017年12月20日,北京財鯨信息技術聯合創始人王蓁在中譯語通年度峰會上表示,徵信能夠直接帶來的大數據的收益是可見的,降低預期率,個性化利率,中國目前沒有任何一家能夠做得很好。

正是由於徵信市場的“數據孤島”現象嚴峻,構建一個國家級的基礎數據庫,並實現行業的信息共享變得很有必要。

去年末,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第一屆常務理事會2017年第四次會議,審議並通過了協會參與發起設立個人徵信機構(簡稱“信聯”)的事項,已經確定名稱為“百行徵信”,並將於近期正式成立。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方面表示,具體消息由金融監管機構對外發布,而監管部門反饋目前尚沒有最新消息。

據此前消息,“信聯”的組建參與機構,包括了芝麻信用、騰訊徵信、前海徵信等具有強大數據源的機構,具有非常豐富、穩定並可持續獲得數據的入口,通過這些豐富的數據,“信聯”可以對用戶進行精準的定位。一旦形成這種定位,就會對用戶行為形成一定的約束,進一步控制“老賴”行為的發生。

“歐美的數據有70%是結構化數據,金融數據與結構化數據聯繫非常緊密,而中國金融市場中70%的風控數據來自於非結構化數據,這成為整個金融大數據和金融人工智能方面最為根本性的問題,只有突破這個技術,才可能實現中國金融市場、機構的成功。”杜小軍稱,現在的互聯網金融,由於數據不科學、不安全,國家正在開始規範,下一步升級版的互聯網金融需要新巨資驅動,需要新數據推動,否則,新金融無從談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