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聯」來了,互金行業對百行徵信有何期待?

作者: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 來源於:洪言微語

一張個人徵信牌照對互金行業意味著什麼?

互金行業內並不缺個人徵信類機構,有數以百計的公司——比如8家試點機構——提供著類似服務。既便如此,百行徵信(即“信聯”)的每一個新動態——比如近日在深圳掛牌成立,總能引發市場強烈關注。

“信聯”來了,互金行業對百行徵信有何期待?

也許只有一個解釋,在市場看來,1>100,上百家大數據公司的效果可能都抵不上這一家。這就是徵信領域的特點:集中比分散好。

2015年,央行曾推出8家個人徵信試點機構。這8家機構很快成為個人徵信領域的領跑者,在推動互金行業發展上發揮了積極作用。只是,8家機構相互競爭,註定解決不了信息孤島問題,8不如1,這才有了信聯的誕生。

市場對信聯的最大期待,就是解決信息孤島問題,真正實現信用信息的共享共用,進而根本上緩解一系列更為直接的隱患和問題。

比如多頭借貸。貸款額度對應借款人的還款能力,貸款金額低於還款能力才是安全的,而若借貸信息沒有實現充分共享,借款人就可以在多家平臺借錢,單一放貸機構的額度控制就失去了意義。

其後果,便是不時發生的因多頭借貸產生的不良危機。2017年12月以來,現金貸行業遭遇了大規模的不良危機,多家上市平臺的財報數據都出現了鉅額撥備,就是多頭借貸鏈條斷裂後的負面效應。

為防止類似的情況再次發生,市場期待信聯來發揮作用。

再比如數據亂象。數據的多寡是徵信系統的核心競爭力,市場競爭下,儘可能多地獲取數據成為徵信機構的最大動力,誘發了一系列的數據亂象,如過度採集、非法採集、非法交易、數據濫用等等。用戶成為虛擬世界中的“透明人”,電信欺詐、騷擾電話、暴力催收等屢禁不止。

“信聯”來了,互金行業對百行徵信有何期待?

與此同時,數據“採集”的過程越曲折、代價越高,機構共享數據的意願就越低,反過來也會進一步加劇信息孤島效應。

在此背景下,市場期待信聯成為互聯網信貸數據的統一採集和供應方,從根本上解決數據領域的亂象。

百行徵信的數據共享之路

萬眾期待下,百行徵信會如何開啟其數據共享之路呢?

百行徵信定位於市場化機構,數據採集上只能是市場化玩法,這一點與央行徵信中心不可比。

央行徵信中心被定位為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由國家設立,不以盈利為目的,不需要申請徵信牌照,其數據採集由《徵信業管理條例》(下稱《條例》)予以保障——《條例》第29條明確規定“從事信貸業務的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提供信貸信息”。

“信聯”來了,互金行業對百行徵信有何期待?

而百行徵信動了別人家的奶酪,還要別人共享數據,難度應該很大吧。

其實,不必糾結於此。

作為個人徵信領域唯一的持牌機構,百行徵信在基礎數據採集上,天然就有優勢。

《條例》第7條明確規定,“未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經營個人徵信業務。”而本條例所稱徵信業務,“是指對企業、事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統稱企業)的信用信息和個人的信用信息進行採集、整理、保存、加工,並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活動。”

當前,個人信息保護日益受到重視,百行徵信在基礎信用信息採集上沒有障礙,而其他機構有沒有徵信信息採集資格仍有待商榷。

所以,既便得不到大數據公司的鼎力支持,憑藉政策合規上的優勢,百行也可以一家一家接入互聯網放貸機構,從頭開始。只要給足時間,發展壯大不是問題。

更何況,強監管下,拿不到個人徵信牌照,與唯一的持牌機構合作,成為其數據提供方,或許是大數據公司繼續間接參與個人徵信市場的唯一出路。

對持牌徵信機構而言,數據多多益善,本身也有極強的動力與其他機構進行數據合作。

以央行徵信中心為例,不僅包括信貸數據,還有社保、公積金、環保、欠稅、民事裁決與執行等公共信息;以個人徵信巨頭環聯為例,不僅有金融數據、信用數據,還包括各類可替代數據(電信預付費、電商、社交網絡、心理數據等)、身份數據、破產數據、抵押物數據、法院判決數據、保單數據、汽車數據以及從近90000個數據源抽取的其它數據等。

多維度的數據採集,自然要藉助各方力量參與。美國三大個人徵信機構下面,還有400多家專業性或區域性機構提供基礎數據,於百行徵信而言,與其他大數據機構緊密合作,或許也會成為其叱吒個人徵信市場的重要依仗。

徵信很重要,徵信也沒那麼重要

遠水不解近渴,也許有一天百行徵信能為行業帶來顯著的改變,但現在還不行。

信息採集是百行發揮作用的邏輯起點。信息採集是個長期和持續的過程,對百行徵信而言,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理清信息採集的邊界和流程,建立與其他大數據公司信息共享的利益分配機制等;另一方面應基於現階段的數據基礎,同步開發個人徵信服務產品,並在市場推廣使用中迭代更新。

徵信機構的價值,終究要在徵信服務和產品上體現出來。但好在,徵信很重要,徵信也沒那麼重要。

“信聯”來了,互金行業對百行徵信有何期待?

徵信是對歷史數據的記錄,而借款人的信用狀況卻是實時變動的。利用滯後數據的評估結果來管理信用風險,本身就容易產生結構性風險問題。

對放貸機構而言,徵信數據只能是風控的起點,自身要做的還有很多,也依然需要第三方機構的支持與合作。

對市場而言,當前個人徵信領域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既有信息孤島問題,還涉及到信息保護立法、居民信用意識提升等更高層面的問題,百行徵信只是一個起點,很多問題的解決還需等待政策組合拳。

對個人而言,百行徵信的出現進一步提升了信用的價值。信用無處不在,用戶既會謹慎對待自己的百行徵信分,也依然會為芝麻信用分的升降操心不已。

很多時候也是如此,我們期待畢其功於一役,卻總髮現終極方案並不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