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艺术家的时代到了么?

机器艺术家的时代到了么?

艺术家被认为是最不可能被机器替代的职业之一,但近年来艺术和科技的结合越来越多的被探讨和运用。“风格、美感、神秘感都没有了,一切都改变得太快!”

机器艺术家的时代到了么?

多重穿梭 Polythread,简妮·莎宾,混合材料

人工智能为艺术带来什么?

近日,谷歌“艺术与文化”应用宣布与中央美术学院开始合作。凭借这一应用,用户可以达到一个被详细分类、超越肉体时空限制的艺术世界。但在另一方面,这种强信息化的介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看方式,还对人们介入世界的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此语境下,过于标准化及“多元化”是否会带来一种新的极权主义?而 AI 浪潮下的艺术在被剥离了空间体验与实体感受后,又怎样与过往理性及感性模型相匹配?这是否会造成另一种剥削?

事实上,本次的“艺术与文化”应用程序正是源自这项 2011年 2 月 1 日正式上线的艺术计划。跟 Google当年引发争议的图书扫描行动相似,这项艺术计划旨在将历史上著名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作品,通过图片或音视频全部数字化。现在,谷歌艺术与文化项目为全球将近 1000 家博物馆、档案馆、美术馆与各类机构在线展示其艺术作品、文物以及文化内容。

机器艺术家的时代到了么?

而如今,愈加发达的移动摄像与视频技术,则带来了全新的观看方式。通过 VR 场景和 10 亿像素的超清艺术品照片,虚拟比现实更加真实。人们可以探幽极细微处,又可以将其在历史的横纵坐标系中相互比较。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在世界各大知名美术馆中徜徉。而艺术所带来的启发与影响,也因为网络而变得更加强大,成为了另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

事实上,“艺术和文化”应用的火爆之路,就离不开其对于用户注意力的强大抓取。在最初,这纯粹是个教育程序,它确实让用户更加方便地接触不同种类的艺术。但它真正成为“爆款”,则是在其推出了自拍功能后——用户上传自拍,应用识别用户面部与哪件作品最为匹配。这一功能让“艺术和文化”在当时迅速爬升至 Apple Store第一名,并获得广泛下载。

机器艺术家的时代到了么?

发肤维度,林欣杰,交互空间,2017

而更为严重的是,谷歌们的 AI 在为人们提供搜索资源的极大便捷,和“到处寻找掠夺艺术史灵感”的机会同时,也在无形中将艺术作品量化并单一化,甚至为其制定了极其详细的标准答案。

在某种程度上,AI 算法和数据集可以反映、增强或减少不公平的“偏见”。

对艺术过于明确的分类与量化也隐含着风险,想象一下,是它在告诉我们:“这幅画是反对某事的”、“那件雕塑与某一事件无关”、“这个事件是邪恶的”——在艺术界极力摒弃展签、政治权力和策展人语调的影响时,一个更大的塑造者已然来临。

应跳开“取代”的简单思维模式

今天的艺术早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绘画” 活动,它至少是一连串纠缠在一起互相发生作用的系列事件。

人工智能的本质首先是数学。对于大量数据、图案和关系的铁面无私的高效处理好像一种魔法, 承载了人类对于机械智能的物质想像。

机器艺术家的时代到了么?

《借景》,Sky Yutaka建筑事务所设计,互动装置,2017

当代艺术本身就已经由现代主义的艺术景观,演化为一个更为复杂的体系,需要在后工业时代的背景里去理解、去阐述,它牵涉到的远不止二维平面画布这样的简单领域。因此,人工智能所绘制出的任何图像都是可以被期待和被想象到的,也就是说,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艺术创作其本身就已经是可以被大规模淘汰的产物,在今天尤其以平面作画首当其冲。但前卫艺术的阵地早已突破了二维介质,它更多在于思想和材料的突破,在于艺术行动的组织方式和展示方式的革新,它是一种行动,一个概念。

在这个意义上而言,当讨论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的问题的时候,应该跳开“取代”的简单思维模式,细化当下的实际问题本身,侧重于讨论 AI 在当代艺术的哪些部分哪些环节里,就人类目前可理解的范围中是可以与人类合作的。

机器艺术家的时代到了么?

ANIMA,尼克·弗斯坦德, 混合材料

人工智能入侵艺术圈?

也许很多人还认为,人工智能离艺术圈还很远。实际上,AI 已经悄悄进入了艺术行业的策展、创作等链条。一旦成本有了突破,人工智能就会让艺术圈翻天覆地。

一向被认为人类独占而人工智能难以突破的那些领域,比如情感和创意,也并非不可逾越。微软去年进行了“ 下一个伦勃朗(The Next Rembrandt)”项目,挑战“如 果伦勃朗死而复生了,他最有可能画什么”的问题,探索人工智能的创意潜力,教电脑像绘画大师伦勃朗一样思考、创意和绘画。

机器艺术家的时代到了么?

使用高端配置的球形投影,它能够以声光回应现场观众的动作和情绪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伦勃朗的现存作品,让机器自主学习艺术家的绘画风格和主题,“机器人伦勃朗”最后打造了一张 3D 打印作品,画了一幅三四十岁、头戴帽子、有胡子、面向右方的男子肖像画。参观者感觉挂在美术馆里的伦勃朗与其作品一点也不违和。

这幅画算是创作还是机器人的模仿?艺术圈人士认为,“下一个伦勃朗”还只是人工智能基于伦勃朗的画作,对人类创意的“模仿和加工 ”。

艺术自媒体“天下一叔”认为,现在的 AI 策展还是停留在资料数据梳理的阶段,但未来如果能训练机器人更接近人类策展人的艺术素养和思维方式,可以综合分析更多的文化历史、艺术家背景,以及创作语言,甚至和艺术家对话,那时人工智能会让艺术策展圈刮目相看。

机器艺术家的时代到了么?

这个由机器臂织造的亭子,是斯图加特大学的研究项目

机器艺术家的时代到了?

艺术家被认为是最不可能被机器替代的职业之一,但近年来艺术和科技的结合越来越多的被探讨和运用。近日,巴黎大皇宫《艺术家与机器人》展览虽刚落下帷幕,但作为首个法国公立美术馆展出当代艺术家运用机器创作的艺术作品,其意义和价值却不容小觑,也引起了艺术家与机器人关系的讨论。

展览提出了“人工想象力”的问题:机器人可以做哪些艺术家做不到的事情?如果机器人有人工智能那它会有独立的想象力吗?艺术家、工程师、机器人、观众,谁是作品的创作者?机器创作的作品是否更新了我们对艺术作品的认识或者突破了艺术的界限?

巴黎的展览以“机器制作”“根据设定完成的作品”“机器人自我解放”三部分展示了越来越尖端的数字艺术作品。

机器艺术家的时代到了么?

作品可感应观者肢体动作并创作即兴乐曲

第一部分“机器制作”中,机器人是具有可以作画的机器肢体,并且具有对现实的观察、感应和反应机制。它们似乎永不疲倦,具有一种西西弗式的荒诞性。第二部分“根据设定完成的作品”中,机器变成无形的程序和数据之后,我们看到的是机器所创造的艺术形式,它们可以通过传感器捕捉观众身体的动作和气息,与观众互动,把观众变成作品的一部分。这些作品不断且时时变化着,无穷无尽。第三部分“机器人自我解放”中,机器人看似“解放了”,艺术家让机器人通过“深度学习”使得它们可以反过来增强、激发人的能力,并与人融合起来。现实与幻想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

人工智能似乎已经开始改变艺术品的创作、展览、传播、保存、接受方式。就如同参展艺术家所说:从此,艺术家创作的不再是作品,而是(机器)创作模式。艺术家在创造机器人艺术的时候灵感也是多元的:比如在仿生学的研究让艺术家可以教机器人掌握了某种自然的规律;生成模式的数字艺术作品可以自动无限生成出不同的作品,使得每一件作品都不同;程序互动性的机器作品无间断地制造了超越现实和人类有限能力的幻象。另外,这些作品似乎延续着现代艺术的理念:艺术并不需要出自艺术家之手。在这个展览中的作品让我们看到,艺术作品可以是与数字工程师合作实现,并且观众的互动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原文:《机器艺术家的时代到了么?》

资源出处:《艺术品鉴》2018年8月刊

注:因篇幅问题,原文有删减。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