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買房看鄰居是多麼的重要!有些鄰居分分鐘想讓你搬家

以傳統的觀念,買了房子,才算有了家。對大多數普通的人來說,一生中不是以租房為主,而是以買房為主。

01

購置一套百平方米以上的房子,加上裝修,在一般的三四線城市可能要百萬元以上。2017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6396元。以北京為例,2017年北京市職工平均工資達到101599,歷史上第一次突破了10萬元,算下來,月平均工資為8467元。即使這樣,很多網友表示被平均了。當然北京是個特別的存在,一線城市房價總是那樣的高,高到兩代人兩個家庭的積蓄來買一套房子。

由此可見,對一個普普通通的雙工薪家庭而言,兩人一年的總收入加在一起也不超過8萬元,減去一年的吃穿,孩子的學習等費用,還得在不生的病的前提下,能夠積攢下來錢最多也就3萬元吧!這樣買個房子也得積攢30左右。

正因為買個房子可能要花掉一個普通家庭半輩子的積蓄,很多人買房子會慎重又慎重,會考慮到地理位置,孩子上學是便利,交通是否通暢,小區的配套設施是否齊全等因素。

然而有一個因素卻很容易讓買房人忽略掉,這個因素就是“鄰居”,碰到一個不好的鄰居,真的有種讓你分分鐘都想搬家的感覺。

事實證明:買房看鄰居是多麼的重要!有些鄰居分分鐘想讓你搬家

 02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奇葩鄰居處處有。

 案例一

榮哥家住四樓,可是五樓家裡有個小孩子,一天到晚總是蹦蹦嗒嗒的,他們一家人本睡眠就輕,這下子,弄得幾乎每晚上都要失眠,他和樓上說了好幾回,樓上的人說了:哪有小孩不蹦躂的,那還叫小孩子嗎?

根本溝通不了啊?最後,到底是搬了家。

案例二:

曹小朋現在住的房子坐落在學區內,周邊有小學,有中學,有高中,小區配套設施齊全,有物業管理。三年前,買這個房子的時候,他父母幾乎都是拿出了畢生的積蓄買了這麼一個“可心”的房子,也是為了將來的孫子著想。

然而,住進去不到一年,曹小朋就想著要換房子,想要搬家。

原來他的對門住著一對愛吵架的夫妻,嗓門這個大呀,每次他們吵罵,不知樓上樓下聽到沒有,罵聲一聲聲入耳,即使這樣,也還能忍受。

可是對門的男人愛喝酒,一喝酒,兩人一旦吵罵,那個男人就動手打女人。女人就出來敲他們家的門“求救!”,他媳婦看不過眼兒去,就開門讓女人進來安慰一番,他也對那男人進行一番勸解。

一次,兩次,三次……記不清多少次了,這一年裡,對門的夫妻打了和,和了打。開始他的媳婦還很憤憤不平,男人怎麼能打女人?對那個女人很是同情。可是時間長了卻發現,那個捱了打的女人並不認為他男人打她是不可饒恕的,打完架第二天,兩人和好了,把他媳婦數落他男人話都說了,弄得那個男人對他媳婦很有成見。

但畢竟是鄰居抬頭不見,低頭見,每次那女人敲門時,他們還是開門的,只是不再像以前那樣熱心的勸解了。

直到有一回,那個男人大半夜的來敲門,當時他媳婦一人在家,沒有開門,那男人連踢兩腳,罵罵咧咧地走開了。

結果第二天,那女的一臉不高興。埋怨道:“他忘帶鑰匙了,當時我沒有在家,他想通過你家陽臺跳到我家去,你怎麼不給他開門呀!”

他媳婦也是一臉不興:“我男人不在家!再說了,你的男人要是從陽光掉下去,算誰的責任?”

那女的不高興了:“你怎麼能咒罵我男人?”

……

從此,那女的再敲門,他們就沒有開過門,但畢竟是總能見著面的,很尷尬,很無奈,正在猶豫著要不要搬家,畢竟搬家是大事,裝修一回房子也不容易。

說來也怪,有些人折騰房子賺錢,有些人就是賠錢。

事實證明:買房看鄰居是多麼的重要!有些鄰居分分鐘想讓你搬家

03

古代的孟母三遷擇鄰處還是有道理的。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一個好的鄰居讓你的心情舒暢;一個處不來,不說話的鄰居讓你的心情壓抑;一個自私粗爆,東西在樓道里亂堆亂放的鄰居讓你心煩。

房子價錢太高,裝修太累,對普通大眾來說,誰能沒事兒換房子玩啊!

看看身邊很多的老人,多少老人不願離開自己的老房子,不是沒有錢換房子,而是捨不得熟悉的環境,捨不得熟悉的鄰居,鄰里之間彼此熟悉,互相適應都會,互相照顧著。

有人說,品味越高樓價越貴物業費越高的小區,人的素質就就越高,奇葩鄰居的概率就越低。

有人說,鄰居素質的高低,就跟爸媽一樣,沒有選擇的餘地,除非你十分的有錢!

有人說,一般來說,幾千一平米的房子比幾萬一平米的房子的鄰居素質要低一些。

有人說,好鄰居可遇不可求,這裡面有運氣的在分在。

事實證明:買房看鄰居是多麼的重要!有些鄰居分分鐘想讓你搬家

所以,買房子不僅要房子地理位置,配套設施等硬實力,還要去考慮小區內“人”軟實力。一個不讓人厭煩的鄰居最起碼能給你一個安穩的居住環境,不會因為鄰居的行為對你的生活造成困擾。而一個好的,相處得融洽的鄰居無疑會提高你的生活質量。

你的鄰居是什麼樣子的人?你們相處得融洽嗎?對於擇鄰而居這個問題,你怎麼看?歡迎留言!哪裡有思想的碰撞,哪裡就會有智慧的火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