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一封答复函,低速电动车产品标准正在抓紧起草!

9月17日,工信部发布了一则对政协委员提案的答复函,答复中明确说:不符合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电动两轮车辆,应纳入机动车范畴,按照电动摩托车或电动轻便摩托车产品进行管理。

答复全文如下:

工信部一封答复函,低速电动车产品标准正在抓紧起草!

一、关于强化电动自行车生产管理

(一)电动自行车产品标准已修订出台

为规范电动自行车行业管理工作,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从2017年2月起,工业和信息化部按照国务院标准化工作改革的精神,联合公安部、原工商总局、原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等相关部门,组织相关科研机构、检测机构、生产企业、高等院校、行业组织、消费者组织等方面的专家成立了工作组,组织开展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在修订过程中,工作组始终秉持“安全为上”的底线,合理、科学设定各项技术指标。2018年5月15日,修订后《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正式发布,将于2019年4月15日正式实施。新标准规定,电动自行车最高设计车速不超过25km/h,整车质量(含电池)不超过55kg,电机功率不超过400W,蓄电池标称电压不超过48V,车体宽度不超过450mm,前后轮中心距不超过1250mm等。同时,为尽可能减少发生火灾事故的隐患,与修订前的标准相比,新标准增加了关于电动自行车防火阻燃性能的要求,如规定车体材料应承受不同级别的灼热丝实验,并对部分非金属电气部件的燃烧类别作出了详细规定。修订后的标准充分体现了强制性国家标准“保基本,兜底线”的要求,所有技术指标均为强制执行,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电动自行车产品的机械安全、行驶安全、电气安全和防火安全等各方面的安全性能。

(二)低速电动车产品标准正在抓紧起草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高度重视低速电动车管理工作,标准委已于2016年10月下达了《四轮低速电动车技术条件》国家标准制定计划,计划号为20161682-T-339,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该标准起草工作。标准制定工作启动以来,起草单位已经多次召开会议,组织行业内有关企业开展了深入研讨,目前该标准仍处于研究起草阶段。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相关部门将保持密切沟通,按照低速电动车行业管理工作的有关部署,积极推动该标准制定工作,并以该标准为基础,研究建立健全低速电动车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规范行业的发展秩序。

二、关于强化电动自行车驾驶管理问题

(一)按相关法律规定,不符合电动自行车标准的电动两轮车属于机动车范畴

对电动车辆的属性问题,现行法律已经有了明确界定。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四款的规定,“非机动车是指以人力或者畜力驱动,上道路行驶的交通工具,以及虽有动力装置驱动但设计最高时速、空车质量、外形尺寸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因此,对于不符合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电动两轮车辆,应纳入机动车范畴,按照电动摩托车或电动轻便摩托车产品进行管理。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电动摩托车或电动轻便摩托车等机动车产品上路行驶前,应申请登记、悬挂号牌、投保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并定期进行安全技术检验,车辆驾驶人应申请机动车驾驶证。

(二)符合标准的电动自行车等非机动车由各地政府确定是否进行登记管理

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依法应当登记的非机动车的种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定”,并未对包括电动自行车在内的非机动车办理登记上牌作出统一要求。近年来,公安部指导各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主动担当,结合本地道路交通状况特别是电动自行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请各地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制定地方性法规、规章,对非机动车登记上牌、购买保险、通行规则、停车管理、驾驶人教育管理等方面作出规定,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1个省份以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形式发布了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明确对电动自行车试行登记管理;12个省份对电动自行车产品实行目录或公告管理,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依据目录或公告,对电动自行车实施登记、核发牌证等管理措施,有效减少了电动自行车闯红灯、逆行、占道行驶、违规载人、乱停乱放等交通违法行为。

三、关于强化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安全教育管理问题

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电动自行车等电动车辆驾驶人的安全教育工作。公安部会同中央文明办实施了“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围绕“关爱生命,文明出行”主题,结合全媒体时代媒介和受众特点,指导各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主动积极作为,正确引导舆论,丰富内容、整合资源、创新手段,不断强化法律、法规、标准的宣传教育。同时,将涉及电动车辆的典型交通违法和事故案例制作成视听资料,通过广播、电视、微信、微博、网络等媒体渠道进行传播,并通过送教进企业、学校、社区、家庭等形式,提高覆盖面和宣传效果,引导群众购买符合标准的电动自行车、安全使用电动自行车,提高电动车辆驾驶人的法制意识和安全意识。

四、关于推行电动自行车统一充电和电池共享服务机制问题

目前,我国电动自行车年产量和社会保有量巨大。为节约社会资源,提高电动自行车电池产品的通用性和互换性,工业和信息化部积极探索从锂离子电池入手,推动电动自行车用电池产品的规范化。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有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并发布了《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产品 规格尺寸》(QB/T4428-2012)行业标准,对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的安装方式、外形尺寸、充放电座形式等进行了规范。2014年,发布《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有力推动了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的标准化工作,为电动自行车电池的统一化、规范化提供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积极研究对其他电动自行车电池产品规格进行规范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建立备用电池共享服务机制的可行方式。关于电动自行车集中统一停放和充电问题,住房城乡建设部等相关部门将逐步完善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对电动自行车有序停放做出相关规定,减少电动自行车引起的火灾隐患,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这位全国政协委员詹洪良提案内容在全国两会上我们已经早有耳闻。

工信部一封答复函,低速电动车产品标准正在抓紧起草!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詹洪良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台州市侨商会监事长、詹氏有限公司总经理詹洪良在全国两会上建议:“加快电动车标准化生产,建立共享电池服务系统。”

数据显示,全国现有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约3亿辆,年产量3000多万辆;年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总产量和消费量的90%多。预计到今年底,我国的电动车产量将突破4000万辆。

如此巨大的生产规模,众多生产厂家,其生产标准却十分落后。现强制性国家标准至今已近20年,而不少电动自行车产品外观、整车和速度等指标超标准,交通安全隐患大。

2017年9月,玉环市一群租房因电动车电气线路短路故障发生火灾,造成11人死亡,12人受伤。这就是电动自行车车身材料不符合防火阻燃要求,发生电器故障酿成的悲剧。

詹洪良认为,相关部门应当强化电动自行车生产管理,加快修订出台电动自行车生产标准,规范电动自行车的生产和市场管理行为。

其中,对最高车速、整车以及重量、电动机功率、电池电压、外形尺寸、防火阻燃等关键指标,实行强制性标准尤为重要,这样能最大限度地确保产品的机械安全、行驶安全、电气安全和防火安全等各方面的安全性能,尤其在防火、阻燃性能上要严格规范,减少发生火灾事故的隐患。

同时,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通用技术标准,对于低速电动车生产要“升级规范一批、淘汰一批”。建立健全低速电动车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以及相应的使用管理措施,依法依规淘汰不符合要求的低速电动车生产企业和产品,彻底治理电动车无序发展的现状。

除了电动车标准化生产问题急需解决,共享电池服务系统的建立也迫在眉睫。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全国电动自行车数量庞大,实行“一车一充”和“不同品牌不同规格和技术参数的电池”,不仅浪费资源,提高生产成本,而且会造成火灾等难以预料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风险。

詹洪良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扶持发展政策,采取相应的措施,推行电动自行车集中统一充电和建立备用电池共享服务机制;同时,严格控制销售电动车时配充电器的做法,统一使用集中充足的备用共享电池;鼓励民间经济组织通过创办电动车集中充电站、充电点,在城乡超市、旅店、菜市场、公厕区和住宅小区分设电动车电池共享置换点等方式,来解决“一家一户、一车一充”的不安全行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