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煙齋筆錄》等28部電視劇集數變更,限集後國劇能否迎短劇時代?

近段時間,廣電總局新發布的一組電視劇月報備案通報,引眾人關注。報告顯示,以在播的《許你浮生若夢》為首,有且超過28部電視劇集數整體發生“變更”,且平均每部電視劇集數都在40集左右。個別知名度較高的電視劇更是在之前擬定好的集數之上,增長了近30集——如劉亦菲主演的《南煙齋筆錄》集數由40集變更為70集,楊紫待播劇《蜜汁燉魷魚》由30集變更為44集等等。

《南煙齋筆錄》等28部電視劇集數變更,限集後國劇能否迎短劇時代?


無獨有偶!一邊是“注水劇”的亂象叢生,一邊卻又是“限集令”的眾望所歸。就在該消息爆出不久之際,知名電視評論人@芒果媽媽在微博曬出了一份“電視劇改革新方向”,列舉了劇集30集封頂、限古和份額擴展至十點檔、掛名編劇拉黑等五項措施。

《南煙齋筆錄》等28部電視劇集數變更,限集後國劇能否迎短劇時代?


儘管該消息目前尚未獲得“上面”證實,但其提到的電視劇“限集令”,卻在網絡上獲得大批網友支持——“國產劇趕緊精簡起來”、30集了解一下”、“可千萬別出「上下兩部」的么蛾子”,網友們也是操碎了心。

其實,電視劇“注水”現象,在影視行業早已稀疏平常,不少業內人士更是將其默認為是“製作方與平臺方的掙錢法門”。一方面,篇幅更長的電視劇更易引起網友追劇興趣、快速形成話題發酵;另一方面,在以單集價格決定整部作品售價的當前市場,“長劇集”更具生存空間,從而衍生出大量的“注水劇”。

國劇發展60週年:從單部劇30集上漲至近90集

2018年,恰逢改革開放40週年,國劇也在今年迎來了首個“耳順之年”。回顧整個電視劇發展市場,從六七十年代的蹣跚中“求學”,到八九十年代迎來的首個發展黃金週,再到進入21世紀後,國劇拿下的多個世界第一。國劇的發展速度,猶如“火箭”般衝刺,充滿著向前精神。

但任何事物發展至一定階段,勢必將迎來“逆向”發展。電視劇行業雖未達到走“下坡路”境況,卻也面臨著諸多行業弊端。這其中,首當其中的便是近期不斷引發觀眾爭議的電視劇“注水”問題。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04年至2008年,國內播出的電視劇平均每部控制在30集之內;2009年至2012年,延長至35集;到了2015年,已經達到平均每部42集;近年來,隨著《武媚娘傳奇》《甄嬛傳》等多部古裝宮廷劇的熱播,電視劇集數更是上漲至七八十集,當下正在熱播的《如懿傳》長度更是直逼90集,成為諸多“長劇集”的其中之一。

《南煙齋筆錄》等28部電視劇集數變更,限集後國劇能否迎短劇時代?


集數越來越長,自然而然對應的便是“注水”現象。去年,現象級劇集《人民的名義》播出之際,高口碑奠定的破3收視,讓這部劇創下近5年來收視神話,但中間的諸如“吃飯半小時”、“閃回”戲份過多,也被網友質疑是為配角加戲、湊集數胡亂注水等現象;無獨有偶,今年暑期檔“爆款”古裝劇《香蜜》,自開播以來,前期因90%忠於原著、演員演技在線、服化道在線等一眾好評,奮起直追仙俠劇扛鼎之作《仙劍》,但後期因“男二搶戲”、“回憶強鏡”等相關原因,口碑下滑,最終離“現象級”相差一步之遙。

其實,類似以上案例,電視劇行業比比皆是。從早些年的《天天有喜》《愛情自有天意》,到去年播出的《楚喬傳》《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海上牧雲記》等等,電視劇集數越拍越長,劇情不夠回憶來湊,以及相類似臺詞重複不下50遍,都已成行業“公開的秘密”。而相比起早期的國劇市場,電視劇市場恐怕早已進入了以“利”為先的金錢時代。

“金錢”時代:是誰“造就”了國產劇注水陋習?

“談情傷感情,談感情傷錢”,坊間曾經傳極一時的玩笑話,沒想到用在國劇“注水”身上,再貼合不過。

眾所周知,國內電視劇當前的盈利模式,主要是依賴於國內版權收入和廣告植入兩大經濟模式為主的“支柱”,換言之,也就是每部電視劇收回成本只能依靠廣告商與平臺方。而廣告商與平臺方選擇是否贊助或購買此劇,優先考慮的便是這部劇是否能夠為其收回成本——這就意味著製作方、平臺方、廣告商,三方合作,都需以“利”為先。

基於此“牽一髮而動至全身”的關係,電視劇劇集“注水”似乎便成為了行業“潛規則”下的犧牲品。

據瞭解,最早的時候,電視劇出現“注水”現象,多為平臺方所為——諸如《花千骨》在熱播期間,因收視良好,平臺方將原定50集的長度拉伸至58集,導致每集劇情開播前,觀眾瘋狂吐槽“前10分鐘全在回憶上集內容”,但這種做法卻是平臺方能夠在短期內獲取最高收視率或播放量的有效途徑。

《南煙齋筆錄》等28部電視劇集數變更,限集後國劇能否迎短劇時代?


到了發展後期,更多的原因則主要來源於天價片酬導致的“行業亂象”——諸如倪妮陳坤兩人在《天盛長歌》裡拿走1.7片酬、鹿晗出演《擇天記》拿走1.2億片酬等等,高天價片酬背後,製作方想要贏回成本只能依靠增加複線劇情或多用閃回,以達到其目的。

《南煙齋筆錄》等28部電視劇集數變更,限集後國劇能否迎短劇時代?


此外,近年來隨著影視劇中廣告行業植入的不斷壯大,廣告商的話語權也逐漸與日俱增。為了能夠插播更多廣告,且達到更為持久的有效傳播,廣告商在選擇劇集植入時,往往也會更傾向於“長劇集”體量,這也是為何古裝劇廣告植入收成要比都市劇更多的一個重要原因。

綜上,“注水”現象,乃多方利益下養成的行業陋習,並非“各方”所為。

國產劇能否迎來“縮水”時代?

馬克思的唯物辯證論曾告訴我們,“對立即統一”。將其運用在電視劇行業,道理相似:當電視劇行業陋習頻出之際,相應的“剋制”自然隨之而來。

目前,“限集令”政策雖尚未塵埃落定,但從網友熱情擁簇間已然得出,未來“注水劇”的日子並不好過。在網臺話語權交替之際,“網劇”或許將在未來迎來更多可能性:諸如,去年的“爆款”網劇《白夜追兇》、《無證之罪》、《河神》、《殺不死》等多部口碑佳作,均以“短小精悍”,對標美劇著稱;而反觀電視劇市場,動輒五六十集、乃至七八十集的“長劇集”,則越來越難以實現“爆款”之路——即便今年暑期檔“大爆”的《延禧攻略》雖為70集“長劇”體量,但其每集一高潮、幾集一反轉的創作手法,才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

《南煙齋筆錄》等28部電視劇集數變更,限集後國劇能否迎短劇時代?


也就是說,劇集長短,並不是觀眾所不滿的主要對象,真正讓觀眾感到“反感”的乃是劇集質量,即劇情拖沓、無辜閃回、臺詞重複、空鏡頭佔據大部分篇幅等影視劇慣用“注水”技能;而從製作方、平臺方等多方平臺來看,劇情長短也並非是其主要目的,真正的目的在於“有利可圖”——這點上,國內製作方或許可借鑑韓劇市場,即在主要依賴國內版權收入和廣告植入的傳統模式上,加大海外市場佈局版圖,以及發展周邊、線下實景搭建等多方位IP開發營銷。

《南煙齋筆錄》等28部電視劇集數變更,限集後國劇能否迎短劇時代?


以《香蜜》為例,此前該劇總製作人劉寧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表示,《香蜜》整部劇投資成本雖達到3億,但其投資回報除去傳統版權費用+廣告收益之外,其在全球市場播出情況也十分可觀,且被韓國三大黃金電視臺購買版權。此外,該劇關於《香蜜》的IP開發版權將從生活消費、動漫、小說合作,擴展至手遊開發,並且也將與電視臺商談香蜜公園、花界公園等實景生態,全方位發揮IP最大功能,這點上與韓劇“變現”模式,如出一轍。

當國產劇集迎來質量“突變”,“變現”方式多渠道之際,電視劇行業迎來“縮水”時代,也就為時不遠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