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再见!

安南,再见!

联合国第七任秘书长科菲·安南(Kofi Annan)于2018年8月18日去世,享年80岁。

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18日在“推特”上公布了这一消息。“今天,我们哀悼失去了一位伟人、一位领导者、一位有远见的人——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

加纳人科菲·安南被认为是联合国历史上最富改革精神的秘书长,在任10年他力推改革,重塑联合国作为最大国际组织的权威性。作为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安南自称“与时间赛跑”,巴以冲突、非洲战乱、阿富汗危机、叙利亚内战,到处可见他与团队斡旋的影子。

他生前大力推动联合国改革,但同时也留下了很多遗憾。对于中国,他十分看好中国的发展模式。他曾多次到访中国,并称在世界秩序的重建中,中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

安南的遗憾

科菲·安南1938年4月8日生于加纳第二大城市库马西,1972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通晓英语、法语及非洲多种语言。1997年至2006年,安南连任两届联合国秘书长,是首位担任这一职务的黑人。2001年,他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2012年和2016年,安南分别获得第三届和第七届孔子和平奖。

安南重视维护联合国安理会作为国际集体安全体制的核心地位,大力提倡多边主义。对于美国在“9·11”事件后以反恐为名采取的单边主义政策,他直言不讳地表达反对意见,始终强调联合国必须在解决国际冲突中发挥核心作用,维护了联合国的尊严和地位。

实际上,没有任何实际的政治权力、没有可管辖的领土、没有可调遣的军队“斡旋”成为他的主要工作内容。10年间,人们已经习惯了在新闻报道中看到“安南呼吁”、“安南谴责”的字样。

安南任秘书长的10年,是联合国维和部队最为繁忙的10年,安南也成为历任秘书长中出访战乱地区最多的一位。无论是在非洲战乱、中东危机,还是在南亚克什米尔争端、东帝汶暴乱、阿富汗战争或者其他极度敏感的政治危机中,到处都有安南和他的团队穿梭斡旋的身影。

2003年2月,时任俄罗斯外长的伊万诺夫,将一个走钢丝的木雕小熊送给安南。这或许是他秘书长10年最好的写照。

安南骄傲自己在“战争与和平”中斡旋的岁月,但也为未能阻止伊拉克战争倍感痛苦和遗憾。

二、

安南的中国缘

安南,再见!

2015年4月,安南一行到访北京大学,展开对北大的访问和交流活动。

安南与北大的渊源颇深。早在1998年北大百年华诞之际,安南就曾发来贺信,并委派代表前来祝贺。2004年,首届北京论坛召开之际,他又委派当时的联合国副秘书长约瑟夫·里德携其贺辞亲临论坛。

2006年,安南在他联合国秘书长任期即将结束前,首次访问北京大学,当时的演讲就曾引起知识界和社会公众的广泛讨论2009年,安南又以联合国基金会董事的身份访问北大,与北大学者和学生进行了深入交流。

“中国与非洲在古代都有关于‘和’的箴言,证明自古以来‘和谐’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常常被对财富和权力的追求迷失了双眼。”安南在北大演讲时如是说。

安南,再见!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门艺术,在联合国工作的几十年中,安南对其中的艰辛有着深刻的体会。他认为,和谐的根基有三:和平与安全、可持续和兼容性的发展以及人权与法治。这三者共同为社会的和谐和繁荣发展奠定基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与非洲之间合作与往来日益丰富,双方都希望世界整体的格局是和平稳定的。

“当今的世界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财富和权力不再是特定地区的特权,无论是国家、地区和机构都应该适应这种变化。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其在国际事务中重新处于中心的位置,坚持和谐社会构建的三个基础,中国将会在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安南说,自“9·11”之后产生的巨大变化导致联合国成员之间巨大的分裂至今仍没有愈合。对于年轻人他尤其要说,不要为年轻时不知道做什么而焦虑,“我20岁出头时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刚进入联合国的时候以为就待个2、3年,结果一做做了40多年,直到做到联合国秘书长。”他鼓励年轻人,“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等待着你们去勇敢开发,这个世界也会因为有你们而变得更好。”

在非洲人眼中,安南是为英雄;但在质疑者眼中,他却显得有些“柔弱”。

“我说话比较轻柔,所以很多人会忽视我其实是一个坚强、坚定的人。”对此,安南只用一句话轻轻带过。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如今,生前的功过是非,都留与后人评说了。

R.I.P

安南,再见!

文章部分整合自长安街知事《安南去世:”走钢丝“改革欲振兴联合国,对中国他这样评价》、央视新闻、澎拜新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