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里成长的唯一道路是做管理吗?原因是什么?

陈安阳


可以肯定的回答不是。

在很多世界500强都有现成的案例,例如丰田来说分为技事系和事技系,分别代表着技术路线和管理路线,而西门子更是以自己独特的二元制为世界所熟知,即技术路线和管理路线,在很早的时候就确立学生们的路线,进而学习。

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若是你觉得自己适合管理,那就选择管理,若是你觉得自己适合技术,那就选择技术,但是问题在于不管管理还是技术,其实有很多共同的能力,而且技术也并非是一个人的大牛,你依然需要承担育人的职责,毕竟一个人牛并不是真正的牛。

共同的能力

  • 沟通-不管是管理还是技术都是必须的,除了内部,外部肯定也是需要沟通,作为技术也是需要面对客户的。

  • 演讲-这个不用多说,管理是必须的,但是技术也需要做方案,内部外部展示。

  • 领导力-即使你是一个工程师,但是你依然需要有团队,即使你不管理团队,但是在做任务中,你肯定也需要有自身的领导力来聚集团队去完成任务。

  • 育人-如上所说,一个人的牛并不是真正的牛,不管是管理还是技术都需要培育人。

  • 前瞻性-管理的前瞻性即战略,是组织发展的战略,即组织应该往哪里走,怎么走,如何走,而技术也是一样,必须要聚焦新的技术,通过不断地趋势获取,保持组织的技术核心竞争力,同时让自己的技术能力不落伍。

所以这样看,其实管理路线和技术路线还是蛮相似的,但是不同的在于管理更多的在于宏观性,组织性以及与人打交道会偏多,而技术在于更专一性,深入性,与人打交道稍微偏少。

职场的传说


管理,也就是通常的M序列,除此之外,还有P专家序列和S销售序列。

悟在职场:为什么要对人才设置“分级”和“序列”?

银代仁 2017-09-08 23:31:21

现代职场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无论我们采用P序列(技术岗 Proficient),还是M序列(管理岗Manager),还是S序列(销售岗Sales),都会为这些岗位序列设置“三六九等”。

表面看来,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便于对人才的优劣高低进行分类和定级,并且方便工资薪酬的对应关系和发放计算。

然而,这只是对人才的“分级”和“序列”比较低级和肤浅的认识,或者说并没有抓住“人力资源”中“资源”二字的核心。其核心是什么呢?就是要用相对“科学”的方式,“深入”的对人才从其本质上加以区分。而不是现代职场中HR们通常采用的什么工作经验、工作年限、工作履历、成功案例等等十分“表面”但是便于“操作”的方法。

换言之,“便于操作”是现代HR们的“偷懒”,以及对人力资源的轻视。不能深入观察和甄别一个人才,是对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误导。

早在三国时代,诸葛亮在其名著《将苑》的“将器”一文中,对人才的“分级”和“序列”进行了深刻的讲述,可谓我们现代职场HR们的“工作指引”:

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

若乃察其奸,伺其祸,为众所服,此十夫之将;

夙兴夜寐,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

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

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夫之将;

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

仁爱洽于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视如家室,此天下之将。

如果将三国时代的战场,对照现代职场,你会发现如下好玩的东西:

十夫之将——相当于部门长;

百夫之将——相当于事业部部长;

千夫之将——相当于企业CEO,或者集团中一个公司的CEO;

万夫之将——跨国公司或者大型集团CEO;

十万人之将——跨国公司或者超大型集团主席(董事长);

天下之将——绝对的行业老大,近乎某领域的公众人物和头领。

笔者认为,无论企业里的部长或者总监“序列”高低,他能掌管的下属多少,往往跟他的胸怀成正比——如果你只能容得下某几个人或者某一类人,你就只能当一个小师傅,找一个推崇你的小跟班儿跟你混着;如果你能容得下上百人,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用好他们,一个目标,求同存异,那么你就可以当一个事业部长......

好了,就说到这里吧,供大家参考。

以上文章,已经收录改编在我的新书《管理密码:源起市场,赢在职场》中,供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