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温度:我和“学”字来历的故事

汉字的温度:我和“学”字来历的故事

小的时候由于缺少有趣的课外书,闲的时候有时候喜欢看《新华字典》,碰到看不懂的字就问老师。老师说汉字是象形字,每个汉字都不是凭空造的,都有一段故事,所以我经常刨根问底某个字的来历。现在想想当时老师说的确实很对,每个字都有它的来历故事,只是年代久远,这些故事都失传了。

老师讲“日”“月”“水”“山”这些汉字的结构来历的时候,很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复杂点的字就不好理解了。至少必须对汉字的演化历史有所了解才可以听得懂它们的来历。

汉字的温度:我和“学”字来历的故事

对于学生来说接触最多的汉字就是“学”字,今天我就讲讲我跟“学”字的故事。有一些汉字在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文、隶书的演化过程里发生了很大变化,“学”字也是这样,因此我今天讲的“学”字是繁体“學”。

“學”,这个字的创造,跟《易经》关系很大。“學”下面是“子”,代表人,上面的两边看着很像两个手,是两只手拿一本书,这本书就是《易经》。为什么说这本书就是《易经》呢?因为上面中间的“爻”是《易经》的重要构成部分,所以有时候汉字的结构里就用“爻”代表《易经》。因此,只要某个汉字的结构里有“爻”,很有可能这个汉字的意思跟《易经》、“学”有关。例如“教”字。

汉字的温度:我和“学”字来历的故事

为什么“学”字跟《易经》有关呢?西周时期学习《易经》风靡一时。那时候,《易经》独领风骚,开口不谈易,都羞于说自己是大周的子民,尤其是上流社会的人以谈易为风雅之事。因此祖先造“学”字的时候就跟《易经》联系起来了。或者说那时候人们认为只有学《易》的过程才是“学”。当然后来一切learn的过程都叫“学”了。

汉字的温度:我和“学”字来历的故事

有段时间“学”字的右边还有个“文”字旁,但从金文,石鼓文,到小篆,再到繁体楷书,“学”字的主体没有变化,只是“文”旁没有了。

汉字的温度:我和“学”字来历的故事

我说“学”字在西周早期造出来只是推测,“学”字的创造也可能在商朝时期,因为商场时期可能已经出现了造“学”字的素材了。商朝那时候已经有《连山易》和《归藏易》了,“爻”的符号,可能在这两本书里也已经出现了。因此甲骨文里可能已经有“学”字了。

顺便说下《易经》的故事:到了春秋时期,可能已经有“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不学易无以知”的说法了。孔子到了晚年饱经世事沧桑后,才恍然大悟,才进了《易》的大门,只可惜风烛残年,感慨自己如果能多活几年就好了,就可以把《易》完全看懂了,就可以少犯错了。

汉字的温度:我和“学”字来历的故事

由于“易”流行的原因,“学”字也跟着流行起来了。“学”字和《易经》的关系稳如磐石,再也没有改变。上面就是我发现的“学”字的历来故事,也算是我的原创,许慎写的《说文解字》里也没有。这也算是我体会到的汉字的温度的经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