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瀋陽——僞滿「警察署」舊址

偽滿“警察署”舊址

這裡是瀋陽——偽滿“警察署”舊址

瀋陽“奉天警察署”舊址

瀋陽“奉天警察署”舊址位於瀋陽市和平區中山路106號(中山廣場西北角佔地面積為8939平方米),現為瀋陽市公安局用房。 1996年7月17日由瀋陽市人民政府公佈,瀋陽市文物管理辦公室立為:瀋陽市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晉升為遼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升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樓始建於1929年,建築風格非常古樸,早年是日本附屬地奉天警務署和奉天警察署所在地。1945年日本投降後為國民黨政府接收,國民黨接管奉天警察署,將“東北剿匪總司令部”設在此地。1948年11月瀋陽解放後,這裡成為市公安局辦公大樓。近80年多來,這座優秀建築保存完好,是瀋陽確定的首批不可移動建築之一。1948年11月瀋陽解放後,為瀋陽市公安局所用。2007年6月,這座老建築又納入“中山廣場及周圍建築群”,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於1927年11月建新址(現址),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為地面上三層,地下一層,建築面積為6440平方米,四壁用紅色機制磚砌築,地基礎牢固,造型雄偉壯觀,1929年9月建成使用。建築呈古樸風格,外立面貼土黃色面磚。1945年日本投降後為國民黨政府接收。1948年11月瀋陽解放後,為瀋陽市公安局所用。

一個小插曲,1906年日本侵佔瀋陽擴建”南滿鐵路附屬地“,設立奉天警察署,負責”南滿鐵路附屬地“地方的治安。地址最初在西塔西側一俄國人住宅內。當年滿鐵奉天警察署是根據日本都督府令於1906年在奉天滿鐵附屬地成立的,先在西塔後計劃在大和旅館處建立,滿鐵當局不同意,改為此處。

該建築存有眾多歷史痕跡,如中共在瀋陽第一個地方黨組織中共奉天支部第一任書記任國楨,就是被偽滿奉天警察署逮捕的;任國楨原名任鴻錫,字子卿,又作子清,曾用名任國藩,化名劉子厚。1898年12月23日生於遼寧省安東縣(今丹東市)帽盔山下的一個農民家庭。任國楨幼年時就顯現了獨特的性格,既承襲了父親的聰穎倔強,又如其母沉穩善良,深得父母偏愛。

任國楨8歲(1906年)入私塾館讀書,雖“每日披星戴月,往返走讀,跣足涉河,異常困苦”,但他從不懈怠,其頑強的學習精神由此可見一斑。在私塾館裡,他受到進步老師的影響,不僅在學業上有獨到見解,且在內心深處埋下了愛國愛民的種子。他曾在作文時表述心跡,“家之所賴者國也。……為國民一分子,即盡國民一部分,乃至國勢強大,而無侮我國者,又誰侮我家哉!”

任國楨以優異成績考入安東縣裡中學。

任國楨考入北京大學俄文系。其間,他很注意瞭解俄國“十月革命”的情況,特別是李大釗的文章和講演最使任國楨激動不已,他由此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聽到了新世紀的鐘聲。在俄文教授亞力克塞·伊萬諾夫的幫助下,任國楨頂著各種壓力,投稿於蘇聯的《真理報》和塔斯社,介紹當時中國革命的情況,探索救國之路。

在奉天的工作

上海發生了“五卅”慘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上海人民首先舉行遊行示威,開始進行罷工、罷課、罷市。國內其他城市也先後進行了“三罷”,掀起了全國規模的革命風暴。為了加強在東北地區的工作,任國楨受中共北方區委員會派遣,離開北平,奔赴東北重鎮奉天(今瀋陽),開闢黨的地下工作。

在奉天,一些進步社團如“馬列主義研究小組”、“啟明學社”、“木鐸社”、“白楊社”、“文學研究會”等已相繼建立,不斷活動。任國楨從學生運動入手,通過進步知識分子蘇子元等人展開了工作。

奉天學生為聲援上海的反帝愛國運動而罷課、遊行、請願,掀起了著名“六·十”運動。任國楨參加了這次運動的組織領導工作。

為了壯大革命力量,儘快建立組織,在任國楨的幫助下,“奉天學生聯合會”於6月中旬成立。“學聯”成立後,出版了會刊《奉天學生》,發表了《英日慘殺同胞泣告東三省同胞書》,號召學生及各界愛國人士同帝國主義進行鬥爭。此後,任國楨以“基督教青年會”作掩護,開辦“暑期大學”,親自講授“唯物史觀及唯物辯證法”課程,較系統地介紹了馬列主義基本理論和中國共產黨的主張。“暑期大學”結束後,又組織了“同學會”(同志會)。在此基礎上,發展了一些思想進步的學員加入共產黨或共青團,並建立了黨小組。9月,奉天市第一個中共黨支部成立,任國楨任書記。

奉天支部的建立,為黨組織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後,黨員不斷增加,組織不斷壯大,鬥爭日益深入。

黨支部得知奉天制麻會社的中國工人為要求增加工資舉行大罷工的消息後,立即派黨員楊志雲等人與工人代表一起制定正確的鬥爭方案,帶領工人取得了罷工的勝利。從此,奉天工人運動便從自發的經濟鬥爭走向自覺的政治鬥爭。事後,敵人偵知罷工與任國楨等人有關,“奉天附屬地日本警察署於6月29日在奉天春日町十三番地將楊志雲、任國楨逮捕”,奉天黨支部遭到嚴重破壞。任國楨被捕後,遭到敵人嚴刑拷打,但他堅貞不屈,始終沒有暴露黨的機密。敵人找不到任何治罪的憑證,只好把他釋放了。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的當天,這裡也是日軍向瀋陽城發起進攻的重要據點之一。令人遺憾的是,其附屬建築“奉天警察署舍宅”卻未能被保留下來,2012年的冬天已經被拆除了。

瀋陽的老建築保護志願者們叫它“圈樓”,這座“瀋陽最後一座圈樓”,它包括佔據整個街區的環狀建築物,形成一個“口”字。這種建築樣式在歐洲大都市很常見,是與近代商業街區規劃相匹配的建築樣式。中山路要保護所謂的“巴洛克街區”,不能只保護街面上著重門臉裝飾的那種單一風格的歐式建築,更應該保護這種更具建築研究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歷史建築。

老瀋陽的口碑中,中山廣場打印象裡面就是個錢堆出來的繁華地兒,銀行金樓嘛,又哪個不是高樓大廈器宇軒昂的!

有人說把中山廣場抻直溜兒了就是上海的外灘,這話多少有些誇張的成分。眾所周知的是,百年間的近代建築從南至北有個逐漸西化的過程,皆是受到當地諸多國外勢力所帶來的文化的影響。

比如大連的日俄建築,青島的德範兒洋樓,武漢的英法大廈等等……以中山廣場為例,受影響最深的則是日式近代建築風格。

日式近代建築風格其實說來是個比較複雜,令人尷尬的東西,因其發展的本身也是柔和了西方古典建築風格和近代建築新思潮的結合體,而且建築年代越晚,越呈現出工業時代的那種嚴肅風格。這些亂世中誕生的老樓,其身份或許是比較尷尬的。不過,遙想百年之中風雲變幻,勝負皆成空,我們不妨把視線放得遠些,視野放得更開闊些,讓這些老建築背後的歷史和故事成為它們獨特魅力的註腳,以一顆平和心在這太平世界再去回溯那段老時光,去感受這些老建築歷經歲月滄桑的建築美。

謝謝大家,請多提寶貴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