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推薦」這套「會說話的活教材」竟然由32位院士和1200餘位專家傾情打造

終於等到你啦,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哦!

「周末推荐」这套“会说话的活教材”竟然由32位院士和1200余位专家倾情打造

“神奇的紙數融合教材,讓我看到活的標本和立體的形態結構了!”發出這聲感嘆的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2016 級學生田爽。最近,他拿著新鮮出爐的第9 版《系統解剖學》,掃碼進入數字資源,看到立體化的可隨意轉動的器官圖像時,田爽興奮地表示,通過這樣的醫學教材,大家能完全領悟到過去難以理解的人體複雜解剖結構和毗鄰關係了。

“同學們,快來看啊,新版的《診斷學》教材居然會說話!”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2016 級臨床醫學專業的柴正剛剛領到新教材,就發現裡面的圖片用手機掃描後會“說話”。

柴正和他的同學們今年新學期就要進入正式的臨床基礎課程“診斷學”的學習中了。聽師兄師姐們介紹,這門功課是醫學生的“基本功”。可是,為了練就視、觸、叩、聽的體格檢查真功夫,光靠書本上的文字遠遠不夠。本來內心還略有忐忑,但現在有了這本會“說話”的新版教材,大家也慢慢踏實了。

其實,新版教材並不是真的會開口講話,而是配合了最新的AR 技術,將心肺聽診的難點融合在3D 立體解剖模型上。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診斷學教研室曾銳老師,正是新版教材AR 的主創人員,他看著同學們一個個拿出手機和平板電腦對著圖片掃描的熱情,頓時感到當初創作的艱辛和數不清的修改優化都是值得的。他接過手機為大家講解:“同學們,首先用手機掃描教材上的心臟聽診的解剖圖,然後再點擊手機屏幕上心臟3D 模型的不同聽診區,就會出現對應區域的正常和異常心音、額外心音、心臟雜音、心包摩擦音,呼吸音的學習也可以採用同樣的方法。在病房實習的時候,遇到有心臟雜音的病人,就可以拿出手機對照著聽一聽,做出自己的判斷。”

而這一系列“神奇、會說話的活教材”,就是前不久由人民衛生出版社首次採用融合教材的形式,以紙質加數字形式出版的,被醫學界譽為“幹細胞”教材的臨床醫學專業國家級規劃教材。走過40 年,這套“育人無數”的教材也以這種全新的姿態迎來了“新生”。

「周末推荐」这套“会说话的活教材”竟然由32位院士和1200余位专家倾情打造

拿到新書的醫學生們用手機掃描進入書中的數字資源

01

用學生更加熟悉的方式學習複雜的醫學知識確

“抽象的化學結構在傳統教學中一直是困擾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難題,教師在課堂上只能靠文字描述加傳統的教具,比畫演示這些化學結構中的化學鍵以及電子運行情況,然而學生只能靠想象來理解。” 有著36年教齡的重慶醫科大學餘瑜教授說,“通過紙數融合的形式,學生可以通過手機或者PAD隨時隨地觀看、理解這些比較抽象的化學機制和結構,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我們教師的教學難題,學生們對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同時也提高了學習效率。”

“在我們的遊戲和數字出版領域,AR、VR這些技術早已普遍使用,但是把這些數字技術用於整套教材出版,實現紙質版教材與數字呈現和知識及信息的有效觸達技術的深度結合,在國內尚屬首次”。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副秘書長王勤說,“現在是‘全息’賦能時代,我們更專業、更復雜的人體結構內容已超越出版業傳統的平面圖文混排的模式,充分利用3D虛擬仿真和實體數字化擬像技術,用學生更加熟悉的、包括3D遊戲在內的視覺交互呈現和知識有效觸達的方式來學習複雜的醫學知識,人衛社這次投入數百萬元實現的、基於用戶思維和需求觸達的紙數功能性融合探索,值得高度稱讚。”

「周末推荐」这套“会说话的活教材”竟然由32位院士和1200余位专家倾情打造

新版教材中《內科學》一書書封。

02

32位院士和1200餘位專家傾情打造

在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附近的一個會議室裡,包括7位兩院院士的30餘位外科專家們正在就外科學的一些基本名詞術語展開熱烈的討論。

中國工程院院士、第9版《外科學》教材主編陳孝平教授對教材編寫近乎苛刻。他表示,對於初入醫門、對醫學知識“一張白紙”的本科學生,基礎概念必須要準確、清晰。這套教材是在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及其他相關部委的領導和支持下,以裘法祖、吳階平、吳孟超、陳灝珠等為代表的我國32位院士和1200餘位專家共同參與編寫和打造的。“我們必須秉承老一代專家們嚴謹的治學理念,像他們那樣在教材編寫中隨時感到‘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字斟句酌,認真對待每一個基本的醫學概念和術語”。

自1978年第一輪出版以來,這套教材不僅培養了一代又一代高水平、高素質的中國醫學合格人才,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作出了歷史性的巨大貢獻。其對我國同類教材編寫、醫學院校教學、醫院臨床工作都有重要的參考和指導意義,甚至被國家行政機關作為處理醫患糾紛和醫療事故的重要參考資料。同時,它的編纂歷程,也創建了中國特色醫藥學教育教材建設模式。“40年來,教材的累計發行已經達到1億冊。見到我的醫學專家們都說,我是讀著人衛社的書成長起來的。”人民衛生出版社董事長、黨委書記郝陽說。

此外,在目前的醫患關係之下,如何把醫學的人文關懷教育貫穿到各個學科的教育之中也是各位專家編寫過程的題中之意。在教材主編人會議的專家討論中,第9版《兒科學》主編、復旦大學原副校長王衛平教授等專家認為,除了強調權威性和科學性,教材要在專業內容中滲透醫學人文的溫度與情懷,“大愛無疆、仁者情懷”的醫德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被重點突出,並貫穿於醫學教育全過程。在強調“多臨床、早臨床、反覆臨床”理念的同時,老師們可通過臨床上活生生的案例與病例,強化醫學生們在臨床實踐中醫德的培養。

「周末推荐」这套“会说话的活教材”竟然由32位院士和1200余位专家倾情打造

1987 年,全國高等醫學院校醫學專業第二屆教材編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的專家合影。

03

“臨床醫學教材的編寫,是一件人命關天的事”

“這套教材被裘老譽為‘幹細胞教材’,大家也都認可這種說法,事實也是如此。這套教材,和以這套教材為基礎的其他層次和專業的國家規劃教材,為我國醫學教育和醫學人才培養髮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也為我國的執業醫師考試提供了依據。”本套教材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94歲高齡的陳灝珠教授在教材主編人會議上深情地對主編們說。

“回想當年我們第一次規劃編寫這套教材的時候,沒有現成的參考書,專家們正是懷著對我國醫學教育和醫學事業發展的責任感,參考前蘇聯、歐美和日本等國家的醫學教科書,反覆討論,字斟句酌,克服重重困難,才編寫出了第一版教材,為以後的教材和醫學教育奠定了基礎。”

“臨床醫學教材的編寫,是一件人命關天的事。哪怕錯的只是一個小數點,醫生使用的劑量錯了,對病人來說,都關乎性命,可能發生嚴重的醫療事故。因此,無論是主編、作者,還是出版人,都感到責任重大。教材質量是我們放在首位的大事。”談及剛剛出版上市的第九輪規劃教材,談及出版學術質量,郝陽語氣審慎。

教育部副部長林蕙青在第九輪教材序言中評價到,這套教材在編寫宗旨上,不忘醫學教育人才培養的初心,堅持質量第一、立德樹人;在編寫內容上,牢牢把握醫學教育改革發展新形勢和新要求,堅持與時俱進、力求創新;在編寫形式上,聚力“互聯網+”醫學教育的數字化創新發展,進一步加強醫學生臨床實踐能力培養。

藉由第九輪教材的出版,她對通過修訂教材啟發和指導高校不斷深化醫學教育改革、推進醫教協同,為培養高質量醫學人才、服務人民群眾健康乃至推動健康中國建設寄予厚望。

校對 | 劉美琴

「周末推荐」这套“会说话的活教材”竟然由32位院士和1200余位专家倾情打造

在這裡,我們感悟醫學人文

在這裡,我們領略醫界文化

在這裡,我們體會醫者精神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