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與楊修》:三國里最糾結的一對君臣

曹操與楊修,是三國裡一對著名相愛相殺的cp。魏武帝雄才大略,軍政全才,文采風流,是不出世的英雄人物。楊德祖才思敏捷,能言善辯,恃才傲物,是一代風流才子。雄主與才子,原本應該惺惺相惜才是,最終楊修卻落得個身死的下場,曹操也因為這件事被扣上“嫉賢妒能”的帽子,為什麼會這樣呢?

民間對三國的理解,大多來自《三國演義》。羅貫中給出楊修的死因,是因為“雞肋”事件。這件事《後漢書》和《九州春秋》都有記載,應該屬於信史。但從史料來看,楊修在當時只是猜中了曹操口令的用意,並沒有因此被殺。而且按照《典略》的記載,楊修死是在“二十四年秋”,曹操徵漢中的時間,大約是在春天。由此得出,“雞肋”事件並不是楊修的主要死因。那歷史上楊修是怎麼死的呢?

《典略》給出的答案是“漏洩教言,交關諸侯。”就是說楊修洩露了國家機密。《世語》給出的答案是“修遂以交構賜死。”意思是楊修挑撥離間君臣父子之間的關係。以此來看,楊修的死,屬於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並沒有像《三國演義》中那樣咎由自取。

由於小說影響甚大,很多影視作品中對楊修的形象刻畫,都不怎麼友善。央視《三國演義》電視劇中的楊修,就是一個善耍小聰明的小知識份子。到了《軍師聯盟》中,楊修徹徹底底的一名陰險的腹黑男。反而在最近的上演的一部戲曲電影《曹操與楊修》中,讓我看到了一位不一樣的楊修形象。

戲曲電影《曹操與楊修》,曹操的扮演者,是“尚小云”之子尚長榮老師。楊修的扮演者,是第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言興朋老師。當代名伶來飾演歷史的風流人物,可謂是珠聯璧合。片中的曹操依舊是白臉,這個可以理解,因為既然選擇戲曲形式就不能跳出傳統的圈。但曹操的“白臉”與戲曲中其他的“白臉”不一樣,他是一個富有人格魅力的反派。


《曹操與楊修》:三國裡最糾結的一對君臣


影片的第一場戲,就是曹操哭祭郭嘉墓,在拜祭的同時又結識了楊修,最終君臣達成共識,攜手共創大業。這第一戲就奠定了影片的基調,這是一部關於“雄主求賢,良臣報國”的電影。曹操的形象瞬間就立體起來,他不單單是傳統“白臉”的奸詐陰險,還包含了一副愛才禮賢的美德。一位有志的雄主,一位懷才的賢臣,為什麼最終沒能成為君臣典範,卻分道揚鑣。影片沒從政治入手,也沒遵循《三國演義》的設定,而是走了一條“人情”之路,畢竟“人情”最能讓廣大觀眾產生共鳴。


《曹操與楊修》:三國裡最糾結的一對君臣


影片在故事改編方面,增加了曹操誤殺楊修好人孔聞岱,曹操為贖罪守靈殺妻,為拉攏楊修嫁女兒的情節,曹操誤殺楊修的友,楊修間接害死了曹操的妻。殺友之恨,害妻之仇,已經造成了兩人感情的間隙,即便日後他們可以為了國事而放下私情,但這條路註定走不長,這也是後來曹操與楊修反目成仇的根源。戲曲中這樣的改編,雖然不符合歷史,但能增加藝術效果。比如京劇《甘露寺》中就增加了喬國老怕劉備太老,吳國太看不上,就用墨汁染鬍子的情節,瞬間就使一出政治聯姻戲,變得了可愛活潑了許多。這同《曹操與楊修》中的改編一樣,都是從人情出發,讓藝術形象以最直接、最通俗的方式,深入觀眾之心。


《曹操與楊修》:三國裡最糾結的一對君臣


影片關於楊修之死的設定,雖然採用了《三國演義》中的雞肋事件,但又進行了一次全新的演繹。楊修以“雞肋”分析局勢,勇敢直諫,勸曹操退兵,最終慘遭曹操殺害。這讓楊修的藝術形象,從一位普通的謀士上升到了比干、屈原的高度。這種拔高或許有點誇張,但從古至今,戲曲在民間一直都起到傳遞“普世價值”的作用。曹操與楊修在片中的藝術形象,並不代表歷史形象。這兩個名字的背後,是觀眾對奸惡是非的判斷,對揚善貶惡的崇仰。


《曹操與楊修》:三國裡最糾結的一對君臣


看完這出戏,讓我想到一部電視劇,那就是張黎導演、劉和平編劇的《大明王朝1566》。劉和平老師對這部戲的描述是:“嘉靖與海瑞,一位是最高權力境界的孤獨者,一位是最高道德境界的孤獨者,他們兩個都是精神的囚徒,但他們相互尊重。”這不正是這部電影中的曹操與楊修嗎?楊修臨死前,和曹操進行了一次知心談話。楊修為了心中的大義,選擇了死亡、曹操為了自己的權力,不得不對自己喜愛的謀士痛下殺手。兩人是對手,也是知己。兩人是仇人,也是盟友。影片最後,當楊修之死宣告了這位“道德孤獨者”殺身成仁,那麼曹操只能再去郭嘉墓前哭一場,去做他最高權力的孤獨者。


《曹操與楊修》:三國裡最糾結的一對君臣


《曹操與楊修》這部電影,讓我看到傳統故事與現代技術的結合。誰能想到一部戲曲電影開頭,竟然是一場3d赤壁之戰。這讓我堅信京劇不會死,戲曲也不會過時。在現代拍攝技術的配合下,會讓我們傳統戲曲,歷久彌新,散發出新的時代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