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弹尽粮绝时,为何西方大多会投降,东方大多同归于尽?

零度军事


“一个要人民为她去死的国家,还是早一点灭亡的好!”


这是2005年8月15号,日本NHK在东京街头采访日本年轻人对“终战纪念日”的想法时,一个日本年轻人所说的话!

这话有毛病吗?

人类文明的进步程度,必然改变人们的传统认知,如果站在“人权与主权”基础上来理解国家与人民之间的捆绑关系,这话没问题,因为:国家的存在,就是为了保护所有国民安全,我会为你而活,而不会为你去死!


这么说又不对了!因为这明显不符合“爱国主义”的奉献精神,并且又会陷入“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激烈思辩,

领地意识促进了国家的形成,而人类从骨子里就存在的侵略基因,军队的应运而生就成了必然,这种基本框架对东西方来说都一样,

但古代东方由于地理条件的优势,小农经济就可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小农经济的基本条件就是土地,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一切,为了保住赖以生存的土地,原始的抗争意识就存在于每个人的骨髓深处,

但最渴望拥有土地的并不是人民而是统治阶级,如果想让统治基础更加地坚实与持久,开疆拓土就成了必然,为了让民众心甘情愿地为其服务,统治者不惜将先贤们优秀的思想成果,经过“特殊处理与加工”,用科举制和八股文对民众进行强化训练,将“家”与“国”的概念统一起来加以灌输,牢牢把控了民众对国家的基本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忠君思想,自然是最高尚的道德境界,“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豪迈,就成了古代军人的最高荣誉!



古代欧洲大陆也是纷争不断,所不同的是,由于欧洲险峻的山脉结构,严寒的气候与海洋环境,决定了古代欧洲人不可能拥有自给自足的原始生存模式,要想活着,就必须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由此催生了海盗文化的盛行,而“强盗逻辑”的基本特征,往往只注重对资源的掠夺,反而忽略了土地的重要性,领地意识也仅限于城邦的层面,战争形式更多的是攻城与守城,大规模的正面对冲实际上并不多,伤亡也并不大,众所周知,人口是构成国家的基础,而城邦国恰恰匮乏的就是人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城邦领主往往不敢拿有限的人口去对赌城邦的命运,

“欧洲理性哲学”启蒙思想的诞生,让欧洲人重新思考了人民,国家,政府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并赋予了其新的国家概念,从中世纪以后,“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就被深入到了战争的实践当中,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来解释,也许就是:国家是为人而建立,而人不是为了国家而生存!

任何一场战争,都需要一套高尚的理论来支撑战士的战斗精神,不管是冷兵器时代的封建道德,还是高科技时代的人文思想,东方战场都习惯于用“家国情怀”来鼓舞斗志,保国就是保家的紧迫感,强化了战士的拼命精神,西方通常则用采用“正义公理与未来”的宏大理想来激励战士,但乌托邦式的理想并不能克服人类对死亡与生俱来的恐惧,投降就成了最自然不过的事了!

所不同的是,东方认为所有的“贪生怕死”都应该被鄙视,但西方人认为“因为力竭而投降”,并不是耻辱!这也是东方战场上王铭章将军整团的殉国,而欧洲战场上如保卢斯将军整师的投降,,,

但是在战争的实践过程中,不管是东方的“以身殉国”,还是西方的“力竭投降”,面对生与死的考验,没有哪条真理是颠覆不破的,在一战和二战中,几乎所有的参战国军队,都有“死守阵地”与“弃城而逃”的现象发生,

实际上,自从二战结束之后,所有的战争都从“领地意识”降级也“资源掠夺”,战争的目的不同,烈度也随之下降,全球文明的升级和军事科技的提高,让东西方的战争理念也更加接近,应对战争的态度也更加趋于理性,军队的职业化和对武器装备的信赖,都让每个军事大国更加注重对战士生命的保护!国际规则的完善,给每个国家提供了更多解决争端的方法,战争就成了最后的备选,从根本上避免了战士不必要的流血牺牲,这种良性态势如果能够继续保持,也许就能真正实现老子的训诫:“兵者,凶器也,非圣贤不得已而用之!

冷兵器TILLLINDEMANN


这是由东西方军事文化差异造成的,东方军事文化重义而轻利,西方则重利而轻义。



首先,就国家层面而言。东方国度对待战争的根本看法,侧重于战争的正义性与否,不仅力求做到国家师出有名,而且军队也往往以正义之师的形象示人。古代东方军队每临出征之前,都要举行祭祀和占卜仪式,其目的无非是以宗教神秘色彩来强化自己替天行道的正义性。相反,西方国家则从不在道义问题上作过多纠缠,他们历来信奉“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其次,就个人层面而言。东方国家要求军人不仅要胸怀民族大义,更要做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古往今来,那些在战争中战败阵亡的军人,一律都被尊崇为英雄,却从不追究其是否存在指挥失当、盲目硬拼等过错;相反,对那些被俘或投降的军人,则一律被指责为背信弃义的变节者,根本不考虑其在战场上的真实处境。与东方国家相比,西方军队更加尊重军人的个体利益,军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契约精神:军人既依法享有保卫祖国的权利和义务,在战斗失败、保卫祖国的权利和义务无法履行的情况下,军人也有权选择是否向敌方投降。


慕什塔戈


有网友问:战场上弹尽粮绝时,为何西方大多会投降,东方大多同归于尽?其实这个说法,首先是不正确的。在西方也有很多打到最后时刻的部队。在东方也有还没有打光弹药,就举手投降的战例。

这就好像英国历史学家艾伯特.西顿所说的那样:大俄罗斯人的明显特点是顽固、狡猾、精力充沛。他们所在地区气候恶劣,土地贫瘠,再加上亚洲人的入侵和鞑靼人的统治,可能还大量混入了芬兰人的血统,所有这些,使这个民族具有自己的特点。大俄罗斯人确实勇敢,不屈不挠,他们通常都很爱国,深深热爱自己的家乡。

所有俄国人都难以揣测,脾气容易产生急剧变化。这种性格反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战方式上。有时部队非常顽强地进行殊死的战斗,有时则自暴自弃,溜之大吉。

大俄罗斯人比其他东欧和西欧的斯拉夫民族(波兰人除外)都更有天赋的军人性格。很难说他们比小亚细亚的土耳其人强,或者比芬兰人、芬兰血统瑞典人和德国人劣。这种估计完全基于单个人的特性,而没有考虑领导、训练和装备的作用。

也没有考虑对苏联军人家庭成员生命的严重威胁,更没有考虑督战队手枪所产生的作用。这些督战队的手枪可以确保士兵从麻木不仁和低沉的情绪中苏醒过来,并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战斗力。

能不能战斗到最后时刻,完全要看,控制力,组织力,信仰,鼓动能力,还有对家人安全的威胁程度,与是西方军队,还是东方军队无关。比如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在所有战场,基本上都是一触即溃,英军的伤亡基本都在二位数以下。

但是在镇江,英军投入了整个第一次鸦片战争最大兵力,7000人,但是却遭到了整个鸦片战争最顽强的抵抗和最大伤亡损失。1700名八旗军与7000英军血战,并且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唯一敢于与英军白刃战的部队,此战,英国伤亡172人,等于整个鸦片战争其他战场,比如虎门,广州,定海,厦门和吴淞等战斗,英军伤亡的总和。

这是因为,这些八旗军的家人就在城内,他们必须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战斗到最后一刻。在抗战当中的衡阳会战,第10军的4个师,可以战斗到只剩下1.3万重伤员,做到了打到最后一个人。

是因为,第10军的控制力和组织力超强,所有军官都是有战斗经验,并且坚信抗战胜利的黄埔学生,大部分士兵都是有战场经验的老兵。而且军纪非常严酷,这些就是,第10军可以在衡阳大战日军47天,抗战其他很多防御战,守军却快速崩溃的原因。


深度军事


主要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

比如东方文化弘扬尽忠,什么才是尽忠?

在军队里投降就是叛国,会受到所有人的耻笑,还会连累家眷。而同归于尽,则会受到封赏,惠及家眷!

西方文化我不是很懂不敢乱说!

我猜想主要是因为西方人少,生育率很低,若每次打仗都同归于尽,估计西方人早就死完了!

而现代西方宣扬自由文化,每个人都有活着的自由,投降就更显正常。

但这西方自由文化也只是假相,他们的自由只是给自己的借口,若真是自由为何又要去他国剥夺他人的自由!


赤诚子


战争,首先要搞清楚其性质。要说到战与降的问题估计得看看是你来我家打,还是我去你家打。如果像二战那样日本人来中国烧杀抢掠,像德国军队围攻莫斯科那样也主张被攻击方降?如果真这样,这个世界和这个社会是不值得存在的。作为人,只求蝼蚁般的活着最终必然被其它彻底取代。当然历史上西方海盗样的战争不同,他们为获取更多利益而战而利益终究没有小命珍贵。抢不到那就算了呗,投降了把命留下过回原来的日子得了。当代人为什么回去宣传战争中投降?这根本上就是西方掠夺者的思维方式占主导所至。在我们中国人的社会观点里,战争必是生气存亡的行为。 也就是说一般不战,战则以死相拼。


韩雨212


这问题纯属扯淡,东方什么时候跟别人同归于尽了,被包围了基本都是投降。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投降的传统,赵军被俘40万人,全被坑杀了也没和秦军同归于尽,后面的朝代就不说了,投降一片一片的。就是以坚韧著名的日军和解放军,也有很多人被俘。而在西方,也有许多战斗到底,宁死不降的战例,包括一向被人认为战斗意志软弱的美军。其实,东西方在战场上投降的情况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不同的是官方和舆论对待被俘人员的态度,在西方被俘人员一般被视为英雄,东方则会被打入另册。


燃灯普光


西方人选择战场上投降,而东方人选择同归于尽,这与双方遇到的敌人性质以及东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有很大的不同所导致的,与国民素质没什么关系。我们可以对此进行以下分析:

1、敌人的性质

在过去西方国家之间的战争里,由于各个王国的王族之间相互通婚,因此各国之间的君主,基本上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血缘关系。

维多利亚女王

比方说在一战时期,英国国王乔治五世与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和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是表兄弟,他们都来自于同一个祖母,那就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实际是在这些亲戚们之间的战争。

那么在这种局面之下,这些国家的军队在交战时的状态,和中国春秋时期各诸侯王之间的战争基本上就差不多了,战之以礼,点到为止。只要承认战败,就什么都好商量,对决不会出现某一个国王彻底占领别国,将其君主斩杀殆尽的情况出现。

但是这种情况在东方则很少出现,比如在近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发生的战争,都是属于异族入侵的战争,像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像抗日战争等等。

当这种情况出现之后,中国人面临的都是有可能亡国灭种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指望打败投降,签一个条约之后,就继续你过你的,我过我的这种情况,绝不可能会在中国出现。

所以在东方战争中,中国人面对的都是要么赢、要么死的局面,如果不奋力拼搏,和敌人同归于尽的话,那么在历史书中,早就没有了中国的踪影了。

2、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

今天的我们看到西方,有着众多的国家,但是这些国家在文化思想以及宗教思想上,实际上都是出于一个体系之中的,那就是他们都被笼罩在基督教的思想体系之下。

这就导致了西方国家之间的战争或多或少的都会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因此被笼罩在同一个主的光辉下的各国军队,还会像和异族作战一样打生打死么?

绝对不会,因为这都是自己人啊,战争的胜负只是和君主有关系,打完战之后士兵们还是该干嘛干吗,这在西方几千年的战争里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但是深受东方儒家文化思想熏陶的亚洲国家,对于战争的理解则截然不同。因为东方的儒家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就是“忠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种类似的忠君思想,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几千年,“君忧臣劳,君辱臣死”这种话也不是随便说说的。

因此在古代亚洲国家,为了君王的决定,臣下们在相互作战时同归于尽,则变成了一种美谈。哪怕到了二战之后,日本战败之后,大量的日本士兵因为觉得自己没有为君主尽到义务,而深感愧疚,最后大量出现剖腹自杀的事件。

正是由于不同的国家关系,以及不同的思想体系,导致了西方与东方在战争观念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理念。

这并不是说东西方的战争,那个更人道那个更残忍。因为战争都是残忍的,西方人在对异族征战的时候,也同样将敌人亡族灭种,比如在殖民美洲的时候,就将近亿的印第安人几乎杀绝种,甚至公开收购印第安人的头皮,残忍无比。而东方人在国内的内战时,也同样不会滥加杀戮。只不过是因为面对的敌人不同罢了。


落下m


这就是西方国家军人与东方国家、尤其是与中国军人精神的区别,没有那个国家的军人像中国军人那样爱护祖国、爱护人民、爱护共产党中央而宁愿牺牲自己。


陈凤玉844


首先说明一下,投降与做战俘的区别。我国及亚洲一些国家,把投降与战俘视为同等,是一种出卖国家的行为,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

西方国家则认为投降和战俘不是一回事,首先讲战俘,战俘分为主动行为战俘和被动行为战俘,就是被抓获做战俘的和放弃抵抗主动作战俘的。西方人认为士兵在战争中,因某种原因,抵抗是无摆脱目前局势,而且生命受到重大威胁的时候,将士有权保留自己的生命,可选择放弃抵抗,做战俘,同时日内瓦公约规定了战俘的权利,使其不受伤害。但作为战俘不可出卖自己国家,军队的军事情报,机密文件,重要军事信息,及国家信息!危害本国安全及利益,否则其性质就会发生改变,是背叛行为,本国可按叛国罪论处。

投降,是放弃抵抗,加入到对方中去,是一种叛变行为,是不受保护的。

在西方一些国家,当过战俘的人,被认为他受到的屈辱和磨难更大,一般回国后基本都授与勋章,其待遇与服役时不变。

投降者基本以叛国罪要接受军事审判?

二战中法国政府的行为叫投降,因为他的军队加入了德国。最后二战胜利后,政府人员受到了法国政府审判。莫斯科战役中,德国士兵的行为叫战俘,他没有加入苏联军队,后来他们有些人回到了德国,至于他们是否享受的国际公约得战俘待遇,是另外一个问题。

我国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不知道这些根本区别,就把战俘和投降识为一样,经常混用。在最近的我国翻译的电影和文学作品,及史料中已经注意到这种区别,并已经改正。


东周列国8


这个看什么军队了,并且是向谁投降了,没有人不怕死,中国人讲究的是死得其所,所以认为投降活下来的概率很小的时候,中国人就不会投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