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際邊關調查:紫陽 茶馬古道展新顏

陕西省际边关调查:紫阳 茶马古道展新颜

重慶市城口縣,任河穿城而過。

陕西省际边关调查:紫阳 茶马古道展新颜

在四川省萬源市,每天參觀萬源保衛戰戰史陳列館的遊客絡繹不絕。

陕西省际边关调查:紫阳 茶马古道展新颜

紫陽縣蒿坪鎮雙星社區工廠的女工在縫製毛絨玩具。 本版圖片均由本報記者 趙晨攝

本報記者 張斌峰 見習記者 仵永傑

望不盡的山,爬不完的嶺。8月21日,在嚮導的帶領下,記者從安康市紫陽縣界嶺鎮雙泉村的一道山樑下爬坡而上,穿行在草木蔥蘢的深山裡,腳下是縱橫交錯的雜草,頭頂是遮天蔽日的枝葉。

A 叢林密佈的神秘之地

嚮導名叫苟永登,是雙泉村村民,今年75歲了,個子不高,瘦瘦的,話不多,只顧掄著砍刀開路,腳步極快。“我到三省市交會處去過四五次,主要是為了開採磨刀石。那裡的磨刀石質量好,磨出的刀很鋒利。路不好走,沒什麼事的話,沒人會去那裡。”苟永登說。

早上從紫陽縣城出發時,還有些悶熱,穿行在密林中,卻感到濃濃的寒意。偶爾飄起一陣細雨,讓人覺得寒冷刺骨。

在苟永登的帶領下,記者翻山越嶺,在一望無際的叢林中經過4個多小時的跋涉,終於到達了陝西、四川、重慶交會之處。

三省市交會處位於密林之中,放眼望去,重重疊疊的山、層層密密的林。由於下了一陣小雨,空氣中瀰漫著水霧,寒意襲人。四周一片寂靜,甚至聽不到鳥鳴和溪流的聲音。喊一嗓子出去,靜候一會兒,聽不到絲毫的迴音,感覺聲音被山嶺與密林吸收得乾乾淨淨。

稍微休息了一會兒,記者開始觀察這神秘之境:四周是生機勃勃、旺盛生長的各種草與樹,雜草鋪滿了地面,樹的枝葉遮蔽了天空;映入記者眼簾的,除了翠綠還是翠綠;透過濃密的枝葉向高處望去,能看到澄澈透亮的藍天,繾綣流動的白雲。

位於陝川渝交會處的這片森林,如隱遁的高士,默默無聞,守護著清幽與寧靜。當記者詢問當地村民三省市交會處有沒有什麼傳說或者故事時,得到的答覆是:“那地方根本就沒人去,路太難走了,哪還有什麼傳說!”

因為與重慶市城口縣左嵐鄉齊心村、四川省萬源市廟子鄉長坪村相鄰,雙泉村從古至今與這兩個地方往來頻繁,農戶間常有走動,也經常交易中藥材、生漆、臘肉等土特產。20世紀40年代以前,做生意的人將陝西的茶葉、棉花、布匹背到重慶換取食鹽,這裡的山路成為促進省內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雙泉村村民苟世讓今年79歲了,他告訴記者,他們村和重慶市城口縣通婚的比較多,他的二女兒苟顯榮就嫁到了城口縣左嵐鄉。在苟世讓家,記者遇到了前來探望他的二女兒和女婿蔣善文。雖然左嵐鄉和雙泉村相鄰,但是他們一年也就探望一兩次老人。蔣善文說:“路太難走了,只能步行,翻山越嶺,路上得花費五六個小時。”

雙泉村境內山谷縱橫,河溪密佈,自然景觀豐富。走馬轉角樓、八角廟、百步梯、龍頭寨等古蹟為旅遊開發提供了極大的空間。

B 紫氣東來的“硒谷之鄉”

紫陽縣界嶺鎮,因為處於三省市交界處而得名。從紫陽縣城通往界嶺鎮的公路,雖然曲曲折折,卻四通八達。鎮上人來人往,商戶眾多,繁華熱鬧。

紫陽縣界嶺鎮金獅村與重慶市城口縣高楠鎮相鄰,屬古鹽棧道之一,從古至今兩地往來十分頻繁。以前,金獅村人經常到高楠鎮趕集銷售生漆和中藥材等,高楠鎮人經常到金獅村農戶家中收購名貴藥材。教場壩位於界嶺鎮金獅村五組,海拔1450米,地勢平坦寬闊,四周群山環抱。清初,白蓮教信徒曾在教場壩設立分壇,在山頂修建5個寨子,山下有點將臺和士兵操練場,當時該地人氣和經濟十分興旺。

在界嶺鎮通往雙泉村的路上,記者路過了一個村子——界嶺鎮松樹村。村名來自於山崖上的一棵樹齡559年的華山松。記者看到,華山松枝幹挺拔,挺立於山嶺之間,歷經風雨,仍生機勃勃。

在松樹村,記者見到了世居此地的百歲老人龐世讓。他1917年出生,基本沒有出過村,以耕種為生,平時愛和人聊天、吃零食。“別看他年紀這麼大了,吃飯、穿衣都能自理。”他的老伴兒說。

紫陽縣因道教南派創始人“紫陽真人”張伯端曾在此修行悟道而得名,意為“紫氣東來,陽光普照”,是全國唯一以道教名號命名的縣。紫陽也是全國兩大高硒區之一,屬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地,清澈的漢江縱貫全境,被譽為“硒谷之鄉”。紫陽縣北有秦嶺阻隔,南有巴山屏障,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是天然休閒度假勝地,有“漢江畫廊”美譽。

在紫陽,川腔和秦韻交融,茶文化、道教文化、民歌文化、漢水文化相互交融。紫陽也是原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紫陽民歌曲調優美,傳唱千年,被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紫陽是聞名的“民歌之鄉”。2011年,以紫陽山水人文為背景的電影《郎在對門唱山歌》,在第十四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一舉斬獲五項大獎,展現了“漢江畫廊、茶歌紫陽”的無限魅力。《郎在對門唱山歌》也成了紫陽一張嶄新的文化名片。

提起紫陽,不能不說的是茶葉。紫陽素有“貢茶之鄉”美譽。紫陽富硒茶久負盛名,始於商周,興於盛唐,屬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品牌價值達62.22億元。目前,紫陽有茶園22萬畝,年產茶7000餘噸,有茶廠300餘家。近年來,紫陽先後開發綠茶、紅茶、白茶、青茶、黑茶五大類產品。

紫陽地處南北分界線上,明清兩代,曾有湖廣、川渝、閩粵等地移民遷徙於此,生活習俗、飲食文化相互交融,故紫陽的飲食呈南北風味:飲食習俗與川楚相近,喜食大米。但因稻田不多,這裡人的飲食一直以土豆、紅薯等為主,豆類輔之。其口味,川味中的酸、麻、辣俱全,又兼有閩粵的甜膩。

山清水秀的自然風貌,更讓人對紫陽流連忘返。自然與文化在這裡相互交融、滲透,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旅遊景點。紫陽境內的擂鼓臺被譽為“小武當”,是陝南著名道教聖地和旅遊風景區。紫陽境內有漢江最大的支流任河,谷狹灘險,山幽水碧,與峭拔偉岸的巴山渾然一體,形成綿延雄奇的山水長卷。

C 城口:雄踞隘口 生態之城

重慶市城口縣位於大巴山腹地——重慶市最北端,因地處陝川渝門戶名“城”、扼周邊八縣四方咽喉稱“口”而得名。

然而,落後的交通卻成為制約城口發展的障礙。城口群山環繞,交通不便。從紫陽去城口,需要繞道四川省萬源市。城口縣是長江經濟帶連接陝南、川東、鄂西的重要連接點,但過去一直處於交通“盲區”,既無高速公路、高鐵過境,也無航空、水運幹線連接,交通阻隔,信息閉塞。重慶設立直轄市後,城口縣於2005年實現8小時到重慶,2013年實現4小時到重慶。當前,以高速公路、高鐵為重點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隨著交通瓶頸的打破,交通能力的全面提升,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根本改變,城口縣將融入全國交通大網絡,真正成為大西南與大西北的交通樞紐之地。”城口縣委有關人士說。

川陝蘇區城口紀念館是城口與陝西血脈相連的標誌之一。在紀念館的院中,高大的城口蘇維埃政權紀念碑拔地而起。在紀念館裡,一件件珍貴的文物,記載著艱苦歲月、光輝歷史。

在城口採訪的最大感受,就是感覺這裡的一切自然風貌和紫陽非常相似,到處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城口縣有天然林285萬畝,高山草場13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7.5%。九重山群峰逶迤、古木參天,黃安壩綠草茵茵、天高雲淡,巴山湖、夜雨湖碧水如翡、鍾靈毓秀。城口是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區域,有金錢豹、雲豹、林麝、金雕等4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天然的植物園和物種基因庫。現在,城口正把生態旅遊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進行培育,推動產業轉型、動能轉換、結構調整。

文化底蘊深厚,人文內涵深遠,是城口與紫陽又一相似之處。險峻挺拔的大巴山孕育了多姿多彩的人文風情——“綵船舞”韻腳分明、婉轉清秀;“錢棍舞”剛柔並濟、活潑靈動;“薅草歌”三五成句、粗獷豪邁;孝歌文化盡顯忠孝仁義、哀婉動情。城口被原文化部評定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城口縣文聯副主席王老莽說:“城口豐富的文化資源與紫陽一脈相承,今年我創作的一部實景劇,就採用了一首紫陽民歌。”

D 萬源:萬水之源 “紅色之城”

四川省萬源市是與紫陽毗鄰的縣級市,境內後河、中河、肖口河、澌灘河、任河分別流入宣漢、通江、平昌和陝西紫陽縣境,故以萬水之源著稱。它是川、陝、渝兩省一市接合部,210國道、襄渝鐵路南北縱貫全境,是川陝物資集散的重要通道,素有“秦川鎖鑰”之稱。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萬源市是各路商賈雲集之地,是川東北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與城口相比,萬源最大的優勢就是發達的交通。從紫陽至萬源,走高速公路,僅需1個小時就可到達。境內公路縱橫交錯,基本形成四通八達的公路運輸網絡。

由於有發達的交通支撐,雖然周圍山連山、嶺挨嶺,但萬源並不顯得閉塞。“我們坐飛機,經常去西安。此外,因為有高速公路,紫陽到我們這裡來置業定居的人也非常多。”萬源市文聯副主席蒲仁勝告訴記者。

萬源位於中緯度地區,屬於北亞熱帶,冬無嚴寒,夏無酷熱,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林業面積400萬畝,佔全縣總面積的63.5%,森林覆蓋率達39.3%。這裡有國家級地質公園八臺山,“十里畫廊”龍潭河,“中國仙山”煙霞山,休閒避暑勝地魚泉山等特色生態旅遊景點。

萬源,又被譽為“紅色之城”。在萬源保衛戰戰史陳列館,各類文獻資料、武器彈藥、石刻標語等珍貴文物和輔助陳列品讓人震撼,來這裡參觀的人絡繹不絕。1934年,徐向前、李先念、許世友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萬源進行了紅四方面軍歷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戰鬥最艱苦、戰績最輝煌”的萬源保衛戰。8萬多名萬源兒女參軍參戰,為新中國成立作出了巨大貢獻。

2017年,萬源市實現生產總值135億元,同比增長7.5%,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為“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成功納入全國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規範化試點縣、全省森林草原溼地生態屏障重點縣。“發展不足、發展滯後仍是萬源最大的市情,我們將充分挖掘和發揮區位、生態等比較優勢,正確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係,堅持項目攻堅與產業轉型同步推進、培優扶強與招大引強同步實施,千方百計做大經濟總量,全力以赴做強經濟質量。”萬源市政府有關人士表示。

陕西省际边关调查:紫阳 茶马古道展新颜

坐落在青山綠水間的山城紫陽。

陕西省际边关调查:紫阳 茶马古道展新颜

紫陽縣的足療聞名省內外,已經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

陕西省际边关调查:紫阳 茶马古道展新颜

紫陽縣煥古鎮大連村的茶農正在曬制白茶。

“青松翠柏映秀屏,漢水之上掛山城。”這是山城紫陽的真實寫照。流連在紫陽縣城,穿梭於石梯小巷,彷彿置身重慶。山上民居錯落有致、別有情趣,江水穿縣而過,給小城增添了靈氣;迎面走來秀美的紫陽姑娘,健碩的山裡漢子奔走在田間地頭;清晨江邊早市上的魚兒還甩著漢江水,傍晚挑夫擱下揹簍靠在樹旁小憩……

A 產業助推縣域經濟蓬勃發展

在紫陽的經濟社會發展中,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富硒產業,一個是修腳足浴。兩個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卻在近年來促進群眾脫貧致富、創業就業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夏末秋初,不是產茶時節,本以為沒機會見到製茶過程,但記者來到煥古鎮卻遇到了驚喜:茶廠裡,工人依然在忙碌著。煥古鎮大連村黨支部書記謝立安說:“以前我們只制綠茶,2016年試製紅茶成功,今年我們又探索製作白茶。白茶可以延長採茶期,同時降低茶園管護成本,讓茶農收入大幅提高!”

富硒茶是紫陽的名片。近年來,紫陽縣依託青山綠水,加快發展循環產業,著力打造綠色增長新引擎,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圍繞“世界硒源·富硒茶鄉”區域品牌定位,制定出臺富硒產業行動計劃分期實施方案;充分發揮富硒資源優勢,主攻富硒茶、富硒魔芋、富硒林果、富硒中藥材等特色富硒生態產業;加快土地流轉,累計建成現代農業園區54個。如今,紫陽縣單一、分散的農業生產模式正在改變,逐步走上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特色化的發展之路。

“紫陽修腳師”成為近年來紫陽另一張亮麗的名片。截至目前,紫陽人開辦修腳店5000餘家,紫陽修腳企業經營收入達到40億元以上,從業人員月均收入超過4000元。

紫陽縣屬於國定貧困縣,是我省11個深度貧困縣之一。面對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脫貧任務重、財力保障弱的嚴峻形勢,紫陽縣始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向貧困發起總攻,打出脫貧攻堅組合拳。他們通過一系列扶貧扶志措施,在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長效上扶制,充分調動貧困群眾參與脫貧攻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著力引導群眾願脫貧、能脫貧、敢脫貧、會脫貧,提高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逐步實現有質量、可持續發展。

2017年,紫陽12個貧困村出列,7699名貧困群眾脫貧。在2017年度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中,紫陽縣位列全省脫貧攻堅成效考核優秀等次,受到省委、省政府通報表彰。在前不久召開的安康市2017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總結表彰大會上,紫陽榮獲安康市“2017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優秀單位”“2017年度脫貧攻堅成效考核優秀單位”榮譽稱號。

漫步在紫陽街頭,人來人往,繁華熱鬧,讓人強烈感受到蓬勃發展的朝氣。

B 任河倒流過三省市

天下奇觀何其多,不及秦巴一任河!“一江春水向東流”,指的是我國河流受西高東低的地勢影響,大小河流自西向東流淌。然而,在大巴山腹地流淌了數萬年的任河卻反其道而流之,先由東南流向西北,在穿過大巴山山脊後,折向北流淌,從川入陝,在巴山北麓流入漢江。

長江向東,漢水向南,任河向北。任河是一條有“個性”的河流,長期以來,任河成為連接陝西紫陽、四川萬源、重慶城口的重要通道。

任河跨三省市,在陝西紫陽、四川萬源、重慶城口三地共同培育著紅色精神,傳承著紅色基因。1934年,紅四方面軍打響萬源保衛戰,位於陝川交界的黃草梁就是東線防禦區的前沿要塞之一。老木匠王方錫回憶小時候聽父輩們擺龍門陣時說:“萬源保衛戰是紫陽人用揹簍‘背’出來的。”

在那場戰鬥中,紫陽貢獻了巨大的支前力量。眾多青年踴躍參軍參戰,後方群眾肩挑背扛把草鞋、糧食、鹽巴、武器及時送到了作戰指揮部,為萬源保衛戰貢獻了巨大力量。

革命戰爭年代,陝川渝三地人民眾志成城,同禦敵患。和平年代,紫陽、萬源、城口民眾同在任河的哺育中,一條河流滋養出相似的人文風情和性情相近的男女老少。如今,紫陽縣界嶺鎮的許多姑娘嫁到城口、萬源,位於城口縣的大巴山森林人家度假村常常有西安市民光顧,在萬源市經商的紫陽人很多,萬源人經常到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乘坐飛機出行……

紫陽、萬源和城口三地山大溝深,地質災害頻發,因此,易地扶貧搬遷是促使其發展的共同路徑之一。

位於紫陽縣煥古鎮的大連村原來就在山溝中,滑坡時有發生。2010年,大連濱江社區項目動工,把群眾從山溝茅草屋搬到平地樓房裡。截至目前,大連村259戶居民在社區得到集中安置,佔全村總戶數的80%。

大連村村民李存民因享受優惠政策掏錢買到了房子,還在一樓臨街商鋪開了一家濱江便利店,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他招呼完店裡的顧客後,立馬就開了腔:“我原來住土房子,電壓不穩定,而且泥石流滑坡是常有的事。現在樓房敞亮,水電齊全,不管去哪裡都方便!”

《紫陽縣誌》這樣描述紫陽的地理環境:“縣境萬山陡崖,絕少平地。”紫陽是陝南移民搬遷工作的策源地。移民搬遷實施七年來,全縣已有三萬戶9.88萬人從生存條件惡劣、災害頻發的居住區搬出。

C 茶馬古道的久遠迴響

唐代時,秦嶺以南紫陽地區“其民晝夜製茶不休”,來往商客貨物連日不絕,“山南茶”逐漸進入唐長安市場。明代,茶馬貿易達到全盛,正是“摘山之利,以易充廄之良”。

明清時期,陝甘茶馬古道初現雛形。古道經紫陽等地到西鄉,再過洋縣等地進入甘肅徽縣,然後從古河州臨夏出境。

茶葉飄香,馬匹嘶鳴。

千年之後,茶馬古道傳來了遙遠的呼喚,如今魅力紫陽也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書寫新時代新篇章。

2017年12月,紫陽縣漢王鎮漢江大橋正式開工建設。建成後的大橋將與541國道和漢江兩岸的交通幹線相連,徹底結束了漢王鎮沿線群眾擺渡過江的歷史。這座大橋也對進一步優化紫陽縣交通路網布局、促進漢江經濟帶建設發揮著積極作用。

2018年上半年,紫陽縣已建成38個當年擬出列貧困村通組公路226.2公里,通村公路完善工程達到190公里。桑樹溝至瓦房旅遊公路已完工,541國道漢王至洞河段公路新改建工程、擂鼓臺旅遊公路、向陽江河橋等重大工程正在緊張建設中。青中村的老茶農朱達照提到村裡的柏油路,一下就打開了話匣子:“我們村原名叫皇茶園,以前給朝廷的貢茶就是這裡出產的。茶雖香,但路不通,前幾年去縣城只能走一條石子路。現在多虧這路修通了,賣茶方便多了。”

紫陽變化的不僅僅是交通。今年以來,紫陽縣深入開展“重點項目建設年”“招商引資突破年”“營商環境提升年”三大主題年活動,制定出臺了優化提升營商環境“10+2”行動方案,實施“多證合一、一照一碼”和個體工商戶“證照整合”登記制度改革,全面簡化企業開辦程序。截至目前,全縣共簽訂重點招商項目25個,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10個。

紫陽縣縣長陳蓮表示:“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徵程,聚焦加快發展、追趕超越、全面小康的歷史使命,我們必須樹立強烈的使命意識、發展意識、機遇意識、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始終踐行新發展理念,大力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堅定不移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我們實現新趕超、建設新紫陽!”

D 縣委書記講述紫陽故事

“一人修腳,全家脫貧。”在紫陽,靠從事修腳足浴產業脫貧致富的事例舉不勝舉。紫陽縣委書記趙立根在接受採訪時說:“修腳產業風險低、投資小、見效快,對性別、年齡、文化程度限制較少。近年來,紫陽大力實施以修腳足療為主的訂單定向免費技能培訓,累計完成兩萬餘人修腳培訓,帶動一萬多名貧困群眾實現增收,形成了‘黨政主導+龍頭企業+免費培訓+定向就業’的技能脫貧紫陽模式。”

當前,紫陽堅持把技能培訓作為扶智扶技扶業的總抓手,持續開展修腳足療、家政月嫂、特色烹飪、電子商務、建築勞務五大免費技能培訓,實現扶智扶技扶業的緊密鏈接,將“紫陽修腳”提升為全國標誌性勞務品牌,把紫陽縣打造成為全國專業修腳縣。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紫陽屬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涵養區,擔負著“一江清水送京津”的重任。紫陽縣始終把生態立縣作為全縣第一發展戰略,加快推進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讓城鄉因環境而美,讓群眾因生態而富。趙立根說:“我們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大力實施生態立縣、產業強縣、文旅興縣、創新活縣、惠民安縣五大戰略,努力實現綠色發展、轉型發展、融合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五個趕超,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紫陽。”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趙立根告訴記者:“紫陽是深度貧困縣,自然條件差,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我們必須把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鄉村振興的優先任務,堅決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

2018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之年,紫陽堅持精準方略,聚焦深度貧困,下足“繡花”功夫,盡銳出戰、全面攻堅,確保高質量完成脫貧任務,確保2019年整縣脫貧摘帽,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好頭、起好步。

實現高質量發展、加快追趕超越,必須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趙立根說:“我們將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踐行‘兩個維護’;堅持好乾部標準,把政治標準放在第一位,加大‘三項機制’運用力度,打造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幹部隊伍;圍繞增強政治功能和組織力,全面實施基層黨組織‘六大提升’行動,加強組織體系建設,提升黨員隊伍質量,建設堅強有力的基層組織;持之以恆正風肅紀,持續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縱深推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重拳懲治群眾身邊的‘微腐敗’,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和發展環境;大力弘揚‘安康創優精神’,堅持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並重,加強跟蹤問效,充分調動幹部幹事創業積極性、創造性。”

記者點評

做強傳統產業 實現新發展

張斌峰 仵永傑

紫陽,是一個被重重山、道道嶺包圍的縣城,也是一個開放、包容的縣城。

由於受地理環境限制,出行曾是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大難題,許多人一輩子生活在深山裡,與外界隔絕。

由於對發展的渴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融入世界的期盼,紫陽人通過通衢大道、山間小路,展示著包容與吸納的巨大魄力,走出去,引進來,開闢了奮進的大道。

做強產業,探索路徑,是紫陽縣留給記者的最大感受。富硒茶產業是紫陽最大的傳統產業,也是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在新時代,紫陽人不斷通過科技創新、品牌打造、新品研發,豐富茶葉品種,提升產品品質,挖掘產業價值,讓傳統產業煥發出新活力。修腳業也是一個傳統產業,紫陽人憑著毅力與耐心,打造了“紫陽修腳師”的響亮品牌,硬是“無中生有”,形成了一個從業人員超過三萬人、年創經濟收入15億元的大產業。

像這樣做強傳統產業、探索新路徑的例子,在紫陽還有很多。正因為不忘傳統,紫陽才有了持續發展的堅實根基,於務實中探索,於低調中奮進。正因為勇於創新,紫陽才能不斷實現新發展,取得新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會不斷提升,幸福感才會不斷增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