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际边关调查:紫阳 茶马古道展新颜

陕西省际边关调查:紫阳 茶马古道展新颜

重庆市城口县,任河穿城而过。

陕西省际边关调查:紫阳 茶马古道展新颜

在四川省万源市,每天参观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的游客络绎不绝。

陕西省际边关调查:紫阳 茶马古道展新颜

紫阳县蒿坪镇双星社区工厂的女工在缝制毛绒玩具。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赵晨摄

本报记者 张斌峰 见习记者 仵永杰

望不尽的山,爬不完的岭。8月21日,在向导的带领下,记者从安康市紫阳县界岭镇双泉村的一道山梁下爬坡而上,穿行在草木葱茏的深山里,脚下是纵横交错的杂草,头顶是遮天蔽日的枝叶。

A 丛林密布的神秘之地

向导名叫苟永登,是双泉村村民,今年75岁了,个子不高,瘦瘦的,话不多,只顾抡着砍刀开路,脚步极快。“我到三省市交会处去过四五次,主要是为了开采磨刀石。那里的磨刀石质量好,磨出的刀很锋利。路不好走,没什么事的话,没人会去那里。”苟永登说。

早上从紫阳县城出发时,还有些闷热,穿行在密林中,却感到浓浓的寒意。偶尔飘起一阵细雨,让人觉得寒冷刺骨。

在苟永登的带领下,记者翻山越岭,在一望无际的丛林中经过4个多小时的跋涉,终于到达了陕西、四川、重庆交会之处。

三省市交会处位于密林之中,放眼望去,重重叠叠的山、层层密密的林。由于下了一阵小雨,空气中弥漫着水雾,寒意袭人。四周一片寂静,甚至听不到鸟鸣和溪流的声音。喊一嗓子出去,静候一会儿,听不到丝毫的回音,感觉声音被山岭与密林吸收得干干净净。

稍微休息了一会儿,记者开始观察这神秘之境:四周是生机勃勃、旺盛生长的各种草与树,杂草铺满了地面,树的枝叶遮蔽了天空;映入记者眼帘的,除了翠绿还是翠绿;透过浓密的枝叶向高处望去,能看到澄澈透亮的蓝天,缱绻流动的白云。

位于陕川渝交会处的这片森林,如隐遁的高士,默默无闻,守护着清幽与宁静。当记者询问当地村民三省市交会处有没有什么传说或者故事时,得到的答复是:“那地方根本就没人去,路太难走了,哪还有什么传说!”

因为与重庆市城口县左岚乡齐心村、四川省万源市庙子乡长坪村相邻,双泉村从古至今与这两个地方往来频繁,农户间常有走动,也经常交易中药材、生漆、腊肉等土特产。20世纪40年代以前,做生意的人将陕西的茶叶、棉花、布匹背到重庆换取食盐,这里的山路成为促进省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双泉村村民苟世让今年79岁了,他告诉记者,他们村和重庆市城口县通婚的比较多,他的二女儿苟显荣就嫁到了城口县左岚乡。在苟世让家,记者遇到了前来探望他的二女儿和女婿蒋善文。虽然左岚乡和双泉村相邻,但是他们一年也就探望一两次老人。蒋善文说:“路太难走了,只能步行,翻山越岭,路上得花费五六个小时。”

双泉村境内山谷纵横,河溪密布,自然景观丰富。走马转角楼、八角庙、百步梯、龙头寨等古迹为旅游开发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B 紫气东来的“硒谷之乡”

紫阳县界岭镇,因为处于三省市交界处而得名。从紫阳县城通往界岭镇的公路,虽然曲曲折折,却四通八达。镇上人来人往,商户众多,繁华热闹。

紫阳县界岭镇金狮村与重庆市城口县高楠镇相邻,属古盐栈道之一,从古至今两地往来十分频繁。以前,金狮村人经常到高楠镇赶集销售生漆和中药材等,高楠镇人经常到金狮村农户家中收购名贵药材。教场坝位于界岭镇金狮村五组,海拔1450米,地势平坦宽阔,四周群山环抱。清初,白莲教信徒曾在教场坝设立分坛,在山顶修建5个寨子,山下有点将台和士兵操练场,当时该地人气和经济十分兴旺。

在界岭镇通往双泉村的路上,记者路过了一个村子——界岭镇松树村。村名来自于山崖上的一棵树龄559年的华山松。记者看到,华山松枝干挺拔,挺立于山岭之间,历经风雨,仍生机勃勃。

在松树村,记者见到了世居此地的百岁老人庞世让。他1917年出生,基本没有出过村,以耕种为生,平时爱和人聊天、吃零食。“别看他年纪这么大了,吃饭、穿衣都能自理。”他的老伴儿说。

紫阳县因道教南派创始人“紫阳真人”张伯端曾在此修行悟道而得名,意为“紫气东来,阳光普照”,是全国唯一以道教名号命名的县。紫阳也是全国两大高硒区之一,属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清澈的汉江纵贯全境,被誉为“硒谷之乡”。紫阳县北有秦岭阻隔,南有巴山屏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是天然休闲度假胜地,有“汉江画廊”美誉。

在紫阳,川腔和秦韵交融,茶文化、道教文化、民歌文化、汉水文化相互交融。紫阳也是原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紫阳民歌曲调优美,传唱千年,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阳是闻名的“民歌之乡”。2011年,以紫阳山水人文为背景的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在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举斩获五项大奖,展现了“汉江画廊、茶歌紫阳”的无限魅力。《郎在对门唱山歌》也成了紫阳一张崭新的文化名片。

提起紫阳,不能不说的是茶叶。紫阳素有“贡茶之乡”美誉。紫阳富硒茶久负盛名,始于商周,兴于盛唐,属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品牌价值达62.22亿元。目前,紫阳有茶园22万亩,年产茶7000余吨,有茶厂300余家。近年来,紫阳先后开发绿茶、红茶、白茶、青茶、黑茶五大类产品。

紫阳地处南北分界线上,明清两代,曾有湖广、川渝、闽粤等地移民迁徙于此,生活习俗、饮食文化相互交融,故紫阳的饮食呈南北风味:饮食习俗与川楚相近,喜食大米。但因稻田不多,这里人的饮食一直以土豆、红薯等为主,豆类辅之。其口味,川味中的酸、麻、辣俱全,又兼有闽粤的甜腻。

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更让人对紫阳流连忘返。自然与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渗透,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紫阳境内的擂鼓台被誉为“小武当”,是陕南著名道教圣地和旅游风景区。紫阳境内有汉江最大的支流任河,谷狭滩险,山幽水碧,与峭拔伟岸的巴山浑然一体,形成绵延雄奇的山水长卷。

C 城口:雄踞隘口 生态之城

重庆市城口县位于大巴山腹地——重庆市最北端,因地处陕川渝门户名“城”、扼周边八县四方咽喉称“口”而得名。

然而,落后的交通却成为制约城口发展的障碍。城口群山环绕,交通不便。从紫阳去城口,需要绕道四川省万源市。城口县是长江经济带连接陕南、川东、鄂西的重要连接点,但过去一直处于交通“盲区”,既无高速公路、高铁过境,也无航空、水运干线连接,交通阻隔,信息闭塞。重庆设立直辖市后,城口县于2005年实现8小时到重庆,2013年实现4小时到重庆。当前,以高速公路、高铁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随着交通瓶颈的打破,交通能力的全面提升,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根本改变,城口县将融入全国交通大网络,真正成为大西南与大西北的交通枢纽之地。”城口县委有关人士说。

川陕苏区城口纪念馆是城口与陕西血脉相连的标志之一。在纪念馆的院中,高大的城口苏维埃政权纪念碑拔地而起。在纪念馆里,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记载着艰苦岁月、光辉历史。

在城口采访的最大感受,就是感觉这里的一切自然风貌和紫阳非常相似,到处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城口县有天然林285万亩,高山草场13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7.5%。九重山群峰逶迤、古木参天,黄安坝绿草茵茵、天高云淡,巴山湖、夜雨湖碧水如翡、钟灵毓秀。城口是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有金钱豹、云豹、林麝、金雕等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天然的植物园和物种基因库。现在,城口正把生态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进行培育,推动产业转型、动能转换、结构调整。

文化底蕴深厚,人文内涵深远,是城口与紫阳又一相似之处。险峻挺拔的大巴山孕育了多姿多彩的人文风情——“彩船舞”韵脚分明、婉转清秀;“钱棍舞”刚柔并济、活泼灵动;“薅草歌”三五成句、粗犷豪迈;孝歌文化尽显忠孝仁义、哀婉动情。城口被原文化部评定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城口县文联副主席王老莽说:“城口丰富的文化资源与紫阳一脉相承,今年我创作的一部实景剧,就采用了一首紫阳民歌。”

D 万源:万水之源 “红色之城”

四川省万源市是与紫阳毗邻的县级市,境内后河、中河、肖口河、澌滩河、任河分别流入宣汉、通江、平昌和陕西紫阳县境,故以万水之源著称。它是川、陕、渝两省一市接合部,210国道、襄渝铁路南北纵贯全境,是川陕物资集散的重要通道,素有“秦川锁钥”之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万源市是各路商贾云集之地,是川东北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与城口相比,万源最大的优势就是发达的交通。从紫阳至万源,走高速公路,仅需1个小时就可到达。境内公路纵横交错,基本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络。

由于有发达的交通支撑,虽然周围山连山、岭挨岭,但万源并不显得闭塞。“我们坐飞机,经常去西安。此外,因为有高速公路,紫阳到我们这里来置业定居的人也非常多。”万源市文联副主席蒲仁胜告诉记者。

万源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亚热带,冬无严寒,夏无酷热,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林业面积400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3.5%,森林覆盖率达39.3%。这里有国家级地质公园八台山,“十里画廊”龙潭河,“中国仙山”烟霞山,休闲避暑胜地鱼泉山等特色生态旅游景点。

万源,又被誉为“红色之城”。在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各类文献资料、武器弹药、石刻标语等珍贵文物和辅助陈列品让人震撼,来这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1934年,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万源进行了红四方面军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斗最艰苦、战绩最辉煌”的万源保卫战。8万多名万源儿女参军参战,为新中国成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2017年,万源市实现生产总值135亿元,同比增长7.5%,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成功纳入全国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县、全省森林草原湿地生态屏障重点县。“发展不足、发展滞后仍是万源最大的市情,我们将充分挖掘和发挥区位、生态等比较优势,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坚持项目攻坚与产业转型同步推进、培优扶强与招大引强同步实施,千方百计做大经济总量,全力以赴做强经济质量。”万源市政府有关人士表示。

陕西省际边关调查:紫阳 茶马古道展新颜

坐落在青山绿水间的山城紫阳。

陕西省际边关调查:紫阳 茶马古道展新颜

紫阳县的足疗闻名省内外,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陕西省际边关调查:紫阳 茶马古道展新颜

紫阳县焕古镇大连村的茶农正在晒制白茶。

“青松翠柏映秀屏,汉水之上挂山城。”这是山城紫阳的真实写照。流连在紫阳县城,穿梭于石梯小巷,仿佛置身重庆。山上民居错落有致、别有情趣,江水穿县而过,给小城增添了灵气;迎面走来秀美的紫阳姑娘,健硕的山里汉子奔走在田间地头;清晨江边早市上的鱼儿还甩着汉江水,傍晚挑夫搁下背篓靠在树旁小憩……

A 产业助推县域经济蓬勃发展

在紫阳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富硒产业,一个是修脚足浴。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却在近年来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创业就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夏末秋初,不是产茶时节,本以为没机会见到制茶过程,但记者来到焕古镇却遇到了惊喜:茶厂里,工人依然在忙碌着。焕古镇大连村党支部书记谢立安说:“以前我们只制绿茶,2016年试制红茶成功,今年我们又探索制作白茶。白茶可以延长采茶期,同时降低茶园管护成本,让茶农收入大幅提高!”

富硒茶是紫阳的名片。近年来,紫阳县依托青山绿水,加快发展循环产业,着力打造绿色增长新引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围绕“世界硒源·富硒茶乡”区域品牌定位,制定出台富硒产业行动计划分期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富硒资源优势,主攻富硒茶、富硒魔芋、富硒林果、富硒中药材等特色富硒生态产业;加快土地流转,累计建成现代农业园区54个。如今,紫阳县单一、分散的农业生产模式正在改变,逐步走上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紫阳修脚师”成为近年来紫阳另一张亮丽的名片。截至目前,紫阳人开办修脚店5000余家,紫阳修脚企业经营收入达到40亿元以上,从业人员月均收入超过4000元。

紫阳县属于国定贫困县,是我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面对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财力保障弱的严峻形势,紫阳县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向贫困发起总攻,打出脱贫攻坚组合拳。他们通过一系列扶贫扶志措施,在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长效上扶制,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引导群众愿脱贫、能脱贫、敢脱贫、会脱贫,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实现有质量、可持续发展。

2017年,紫阳12个贫困村出列,7699名贫困群众脱贫。在2017年度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紫阳县位列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优秀等次,受到省委、省政府通报表彰。在前不久召开的安康市2017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总结表彰大会上,紫阳荣获安康市“2017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2017年度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优秀单位”荣誉称号。

漫步在紫阳街头,人来人往,繁华热闹,让人强烈感受到蓬勃发展的朝气。

B 任河倒流过三省市

天下奇观何其多,不及秦巴一任河!“一江春水向东流”,指的是我国河流受西高东低的地势影响,大小河流自西向东流淌。然而,在大巴山腹地流淌了数万年的任河却反其道而流之,先由东南流向西北,在穿过大巴山山脊后,折向北流淌,从川入陕,在巴山北麓流入汉江。

长江向东,汉水向南,任河向北。任河是一条有“个性”的河流,长期以来,任河成为连接陕西紫阳、四川万源、重庆城口的重要通道。

任河跨三省市,在陕西紫阳、四川万源、重庆城口三地共同培育着红色精神,传承着红色基因。1934年,红四方面军打响万源保卫战,位于陕川交界的黄草梁就是东线防御区的前沿要塞之一。老木匠王方锡回忆小时候听父辈们摆龙门阵时说:“万源保卫战是紫阳人用背篓‘背’出来的。”

在那场战斗中,紫阳贡献了巨大的支前力量。众多青年踊跃参军参战,后方群众肩挑背扛把草鞋、粮食、盐巴、武器及时送到了作战指挥部,为万源保卫战贡献了巨大力量。

革命战争年代,陕川渝三地人民众志成城,同御敌患。和平年代,紫阳、万源、城口民众同在任河的哺育中,一条河流滋养出相似的人文风情和性情相近的男女老少。如今,紫阳县界岭镇的许多姑娘嫁到城口、万源,位于城口县的大巴山森林人家度假村常常有西安市民光顾,在万源市经商的紫阳人很多,万源人经常到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乘坐飞机出行……

紫阳、万源和城口三地山大沟深,地质灾害频发,因此,易地扶贫搬迁是促使其发展的共同路径之一。

位于紫阳县焕古镇的大连村原来就在山沟中,滑坡时有发生。2010年,大连滨江社区项目动工,把群众从山沟茅草屋搬到平地楼房里。截至目前,大连村259户居民在社区得到集中安置,占全村总户数的80%。

大连村村民李存民因享受优惠政策掏钱买到了房子,还在一楼临街商铺开了一家滨江便利店,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招呼完店里的顾客后,立马就开了腔:“我原来住土房子,电压不稳定,而且泥石流滑坡是常有的事。现在楼房敞亮,水电齐全,不管去哪里都方便!”

《紫阳县志》这样描述紫阳的地理环境:“县境万山陡崖,绝少平地。”紫阳是陕南移民搬迁工作的策源地。移民搬迁实施七年来,全县已有三万户9.88万人从生存条件恶劣、灾害频发的居住区搬出。

C 茶马古道的久远回响

唐代时,秦岭以南紫阳地区“其民昼夜制茶不休”,来往商客货物连日不绝,“山南茶”逐渐进入唐长安市场。明代,茶马贸易达到全盛,正是“摘山之利,以易充厩之良”。

明清时期,陕甘茶马古道初现雏形。古道经紫阳等地到西乡,再过洋县等地进入甘肃徽县,然后从古河州临夏出境。

茶叶飘香,马匹嘶鸣。

千年之后,茶马古道传来了遥远的呼唤,如今魅力紫阳也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书写新时代新篇章。

2017年12月,紫阳县汉王镇汉江大桥正式开工建设。建成后的大桥将与541国道和汉江两岸的交通干线相连,彻底结束了汉王镇沿线群众摆渡过江的历史。这座大桥也对进一步优化紫阳县交通路网布局、促进汉江经济带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

2018年上半年,紫阳县已建成38个当年拟出列贫困村通组公路226.2公里,通村公路完善工程达到190公里。桑树沟至瓦房旅游公路已完工,541国道汉王至洞河段公路新改建工程、擂鼓台旅游公路、向阳江河桥等重大工程正在紧张建设中。青中村的老茶农朱达照提到村里的柏油路,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村原名叫皇茶园,以前给朝廷的贡茶就是这里出产的。茶虽香,但路不通,前几年去县城只能走一条石子路。现在多亏这路修通了,卖茶方便多了。”

紫阳变化的不仅仅是交通。今年以来,紫阳县深入开展“重点项目建设年”“招商引资突破年”“营商环境提升年”三大主题年活动,制定出台了优化提升营商环境“10+2”行动方案,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和个体工商户“证照整合”登记制度改革,全面简化企业开办程序。截至目前,全县共签订重点招商项目25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

紫阳县县长陈莲表示:“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聚焦加快发展、追赶超越、全面小康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使命意识、发展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始终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我们实现新赶超、建设新紫阳!”

D 县委书记讲述紫阳故事

“一人修脚,全家脱贫。”在紫阳,靠从事修脚足浴产业脱贫致富的事例举不胜举。紫阳县委书记赵立根在接受采访时说:“修脚产业风险低、投资小、见效快,对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限制较少。近年来,紫阳大力实施以修脚足疗为主的订单定向免费技能培训,累计完成两万余人修脚培训,带动一万多名贫困群众实现增收,形成了‘党政主导+龙头企业+免费培训+定向就业’的技能脱贫紫阳模式。”

当前,紫阳坚持把技能培训作为扶智扶技扶业的总抓手,持续开展修脚足疗、家政月嫂、特色烹饪、电子商务、建筑劳务五大免费技能培训,实现扶智扶技扶业的紧密链接,将“紫阳修脚”提升为全国标志性劳务品牌,把紫阳县打造成为全国专业修脚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紫阳属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担负着“一江清水送京津”的重任。紫阳县始终把生态立县作为全县第一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让城乡因环境而美,让群众因生态而富。赵立根说:“我们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旅兴县、创新活县、惠民安县五大战略,努力实现绿色发展、转型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个赶超,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紫阳。”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赵立根告诉记者:“紫阳是深度贫困县,自然条件差,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我们必须把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乡村振兴的优先任务,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紫阳坚持精准方略,聚焦深度贫困,下足“绣花”功夫,尽锐出战、全面攻坚,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任务,确保2019年整县脱贫摘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好头、起好步。

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追赶超越,必须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赵立根说:“我们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践行‘两个维护’;坚持好干部标准,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加大‘三项机制’运用力度,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围绕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全面实施基层党组织‘六大提升’行动,加强组织体系建设,提升党员队伍质量,建设坚强有力的基层组织;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拳惩治群众身边的‘微腐败’,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大力弘扬‘安康创优精神’,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加强跟踪问效,充分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创造性。”

记者点评

做强传统产业 实现新发展

张斌峰 仵永杰

紫阳,是一个被重重山、道道岭包围的县城,也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县城。

由于受地理环境限制,出行曾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难题,许多人一辈子生活在深山里,与外界隔绝。

由于对发展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融入世界的期盼,紫阳人通过通衢大道、山间小路,展示着包容与吸纳的巨大魄力,走出去,引进来,开辟了奋进的大道。

做强产业,探索路径,是紫阳县留给记者的最大感受。富硒茶产业是紫阳最大的传统产业,也是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在新时代,紫阳人不断通过科技创新、品牌打造、新品研发,丰富茶叶品种,提升产品品质,挖掘产业价值,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活力。修脚业也是一个传统产业,紫阳人凭着毅力与耐心,打造了“紫阳修脚师”的响亮品牌,硬是“无中生有”,形成了一个从业人员超过三万人、年创经济收入15亿元的大产业。

像这样做强传统产业、探索新路径的例子,在紫阳还有很多。正因为不忘传统,紫阳才有了持续发展的坚实根基,于务实中探索,于低调中奋进。正因为勇于创新,紫阳才能不断实现新发展,取得新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才会不断提升,幸福感才会不断增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