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疗」超声引导解难题,精准麻醉效果好

日前,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急诊收治了一名32岁有轻度失血性休克的男性患者,右腕部切割伤伴多处血管神经肌腱损伤,右手中指指伸肌腱断裂,该患者需立即在臂丛麻醉下行“右腕部清创+血管神经肌腱探查修复术”,以保全受伤的手臂。手外科医师预计手术时间较长,可能会超过6小时,对麻醉效果的要求较高。麻醉科杜金广主任指出,传统的臂丛麻醉单次穿刺需要超过30毫升大容量麻醉药物且时限仅为4小时,而且盲探操作可能损伤患者的神经及血管,极可能导致麻醉药物的毒性反应。考虑上述原因后,杜主任随即带领麻醉科朱斌医生选择

超声可视化技术行臂丛麻醉,在超声引导下仅用了10毫升麻醉药物完成了这次臂丛神经麻醉。长达8小时的手术后,患者受伤的手臂得以修复。整个手术过程患者没有感觉到疼痛及任何不适,患者对这次麻醉及手术都非常满意。

「精准医疗」超声引导解难题,精准麻醉效果好

今年,麻醉科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加大设备投入和技术升级力度,引进了便携式多普勒彩色超声仪。在麻醉学科带头人杜金广主任的带领下麻醉科立足前沿,勇于创新,开展了穿刺可视化技术,使麻醉科临床麻醉技术全面进入精确麻醉和可视化阶段,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及动静脉穿刺技术是近期我院麻醉科发展的一大亮点,现已常规开展了这一技术。按照传统医学观念,神经阻滞需要借助局部解剖的体表标志、动脉搏动、针刺异感来找寻神经。但是超声技术的应用使神经阻滞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其中,最显著的优势在于精确定位,避免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伤害,麻醉医师能够通过超声成像技术直接观察神经、血管及周围的结构,在实时的超声引导下直接穿刺到目标神经周围、血管,实施精确神经阻滞和血管穿刺。同时,麻醉医生还可通过超声技术观察麻醉药物的注射过程,保证药物均匀扩散到神经周围。因此,超声引导技术的应用已经使区域神经阻滞、动静脉穿刺等在皮肤或其他组织深部的穿刺技术转变为可视、直观的超声图像操作技术,极大提高了麻醉质量和安全质量,提高了外科医生和患者的满意度。

「精准医疗」超声引导解难题,精准麻醉效果好

杜主任指出,精确麻醉和可视化技术是麻醉领域的技术革新,这些技术的成功开展促进了我院麻醉科工作朝着精确化,智能化,信息化,可视化,舒适化,安全化的方向发展,未来不但是浅表的区域阻滞、动静脉穿刺的可视化,还要应用到深部组织如心肺肝脾等的功能评估。这一技术将更好地确保患者安全接受手术治疗,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