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原致景良郎中尺牘、家書貼並譯

鄧文原致景良郎中尺牘、家書貼並譯

《家書帖》頁,元,鄧文原書,紙本,縱31.2cm,橫34.5cm,行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鄧善之平安家書,四月初五日,鉛山州發。十六日信州收汝母初三日書,知吾兒上墳未歸。所付饒吏書尚未到。李經歷言,其人尚留杭也。老父以十七日至玉山,留十日,過永豐,又五日,過鉛山,自此過德興方可還司。日色向炎,未有絺紵衣,恐下旬方能遂歸期,不知汝母可來宛陵否?今因福建李公亮書史遷調浙西,作此報平安。想家中一一安好,餘不多及。四月四日,父書付慶長夫婦。

鄧文原致景良郎中尺牘、家書貼並譯

有鑑藏印“阿爾喜普之印”、“樂琴書以消夏”。

作者在家書中敘述其經歷,涉及的地名有鉛山、信州、玉山、永豐、德興等,在元代都屬江東建康道,現為安徽、江西等省屬地。文中“慶長”名鄧衍,在《元史》中附名鄧氏本傳後。

此帖用筆精妙,有晉人行狎之勢,筆法輕活秀潤,不失古人遺風。入筆細微,稍露鋒芒,給人以清健宛麗之感,韻勝而有法度,藝術水平較高。故黃溍稱鄧文原:“工於筆札,與趙魏公齊名。”

鄧文原致景良郎中尺牘、家書貼並譯

《家書帖》頁,元,鄧文原書,紙本,縱24.2cm,橫29.1cm,行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連收慶長書,知吾妻一向平安,甚喜。我客中幸無恙,但終日勞於酬應,而老陸雖無他過,其蠢不可言,飲食起居,多不如意,無奈何也。若還司後未有脫身之計,不知吾妻可同穩兒暫到宣州,伺八月分司卻還杭如何?若不可來,則止。此行皆未有脫暖之衣,又無便可寄,茲因饒州令史鋪馬便,作此。文原書寄賢妻縣君。

鈐“素履齋”印。鑑藏印有“友古軒”、“樂葊”。

此封家書敘述了作者當時的境況。宣州在元代屬江東建康道,現為安徽屬地。考《元史·鄧文原本傳》:“延祐四年升翰林待制,五年出僉江南浙西道肅政廉訪使。……六年移江東道。……至治二年,召為集賢直學士。”固知此信為鄧文原任江東建康道肅政廉訪司時所寫,即元延祐六年至至治二年(1319年-1322年)間,鄧文原60餘歲時所作。文中“慶長”名鄧衍,《元史》附名鄧氏本傳後,“陰授江浙等處伊學副提舉,未任卒。”

此書行筆連綿,韻意清閒,筆勢放縱,任興所適,頗有“任天然而自逸,若眾山之連峰”之態。 (撰稿人:傅紅展)

鄧文原致景良郎中尺牘、家書貼並譯

致景良郎中尺牘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鄧文原致景良郎中尺牘、家書貼並譯

鄧文原致景良郎中尺牘、家書貼並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