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百天照”:流量之争下的模式困局

贝壳“百天照”:流量之争下的模式困局


7月29日,贝壳找房上线100天,品牌部适时推出6张海报,从平台、VR看房、经纪、新房、租房、装修六大方面总结了贝壳找房上线以来的成绩。

这算是给新生的贝壳找房庆祝“百天”,6张海报拼起来大概就是一张贝壳“百天照”

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第一张海报,也是链家&左晖对贝壳最看重最期待的一点---“平台”,而其余则是贝壳目前的主要业务板块和亮点功能。

贝壳上线100天,MAU已达到链家水平,在APP STORE生活免费类的下载量已经排名第一(6月份还排在第7位)。

按照第三方数据公司Trustdata最新数据显示,6月房产服务领域贝壳找房MAU在146万左右,排在安居客(456万)和链家(220万)之后,位居第三位,但月环比增长迅猛,增幅高达123%。

链家内部的统计数据则更高,MAU接近1000万。

贝壳在流量上的扩张,引起了竞争对手的极大不安。

贝壳“百天照”:流量之争下的模式困局

这是7月28日,我爱我家副总裁胡景晖与贝壳找房市场品牌VP宋琦互怼画面。

不得不说,自称老江湖的胡景晖,这一招不仅手段不高,而且完全跑偏。相比连对方名字都打错的胡总“胡一刀”,宋琦的话更像是“刀”,还不止“一刀”。

紧接着7月29日,贝壳找房平台增长部总经理南山接受网易房产采访,正面回击了强行推广App,使员工不堪重负之说。提出目前贝壳争流量就是在争入口红利,贝壳需要从低频向高频发展,以至延伸到用户的全生命周期。

应该说从诞生起,贝壳就一直在寻找这个行业新的发展方向,速度也越来越快。

流量导向下的贝壳找房

云者在前文中明确提过,贝壳找房上线后首先就是冲着流量来的,现在看一语中的。

贝壳“百天照”:流量之争下的模式困局

我们稍微复盘下贝壳上线后的市场推广:

选择黄轩作为代言人,看重的是这位当红小生背后强大的粉丝号召力和引流能力;

三元里海鲜市场,拍照分享、扫码关注可获海鲜贝壳,营造的是网红事件的关注度;

耗巨资在世界杯期间各时段打广告,要的是短时间内的集中曝光率和知名度;

要求经纪人向客户推广APP,员工向亲朋好友拉新,要的是目标客户的快速积累。

不得不说,贝壳这一系列动作真有点互联网公司的打法,依稀可以看见滴滴、美团、腾讯、小米的影子,且都剑指流量

这应该得益于贝壳招聘了大量互联网从业人员,包括我们前文提到的那位平台增长部总经理南山,他之前是滴滴开放平台的负责人。

但这一切还是源于左晖&链家对于贝壳找房的定位:平台---依靠技术驱动的行业平台。

既然要做平台,自然要争流量,贝壳依照互联网玩儿法增加流量自然也是合情合理。所以说胡景晖对于贝壳拉新模式的指责只能说明我爱我家目前还不具备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思维模型。

但就如南山自己所说,滴滴和贝壳(出行和房产)差异很大,贝壳如何在互联网世界中实现自己的传播裂变呢?

难做好的口碑

南山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对贝壳产生口碑的裂变传播,这是下一步增长的重点”

“贝壳将依靠真实房源、真实价格、有品质的交互和互动来实现用户更多的留存和良好的口碑。”

首先,我们得承认贝壳找到了正确的路径,线上增长的确要靠用户口碑产生传播裂变。微信、抖音、滴滴、小米手机等均已验证此法。

但,贝壳没有选对产生用户口碑的抓手。

“真实房源、真实价格”已经成为这个行业如今最有道理的废话。所有的参与方都会去做这两项。

如果谁告诉我他还能靠假房源、吃差价成模式地挣钱,那肯定是个商业奇才。

换个角度,如果让你主动向朋友推荐贝壳,会是因为真房源和真价格吗?诚如当年你向朋友推荐使用微信时是因为它能发信息吗?

那么可以依靠“有品质的交互和互动”来实现吗?我们先看看南山口里的“有品质”是什么:

1、将用户分群,对用户节点进行专门管理。比如初次使用、用户成长、用户流失、用户分享。

2、品质足够好,内容足够丰富,产生更好留存和体验口碑,赢得更多用户来使用。

3、会员营销,延伸到用户全生命周期。比如从租房到买房到装修。

从这三方面来看,要想实现有品质的交互和互动其实均要依靠同一点---内容。无论是用户管理内容,还是产品内容。

这对于贝壳来说涉及到两个问题:谁来提供内容?以及内容怎么变现?

第一个问题,依托链家的自有房源自然好做,但合作商家怎么办?他们的内容谁负责提供,是贝壳还是合作商家?如果是贝壳,其及时性、真实性、专业性等都存疑;如果是商家,又有什么机制来保证合作商家愿意提供符合品质的内容呢?

第二个问题,贝壳通过内容引入流量,合作商家因为流量加入贝壳,贝壳变现方式相对容易简单,但合作商家怎么把内容变现?如果没有有效的变现机制,内容的持续性很难保证。

因此,对于贝壳来说想依靠口碑来实现裂变传播很难做好。因为这涉及贝壳的根本问题,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

模式的困局

从对南山的采访内容我们可以大致看见贝壳的增长模式:

有价值的内容和有品质的服务→提高用户使用频率和留存度→变低频到高频→围绕线下社区做内容,增加用户粘性,打造全生命周期会员。

符合典型互联网公司成长轨迹,但贝壳唯独没有向市场解释清楚他们的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简单说是挣toB的钱还是挣toC的钱?

贝壳既然定位行业平台,就要时刻明白平台的作用,不能完全按照链家的思路来操作。

在房屋交易这个市场,流量(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距离成交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他和我们在网上购物、打车有很大差异。

云者举一个例子,根据Trustdata数据,微信6月份MAU高达10亿,是所有APP中最高的。同时微信也已经发展成为与阿里、京东同量级的电商平台,同是平台,微信的模式很清晰。

开放底层数据环境,提供变现渠道,但绝不介入具体对微信用户的商业链条中,加入微信生态圈的商家怎么挣钱那是你们的事。平台就干干净净的做平台。

但反观贝壳,

打着toB的行业平台旗号,却始终放不下挣toC钱的心。这很难不让合作商家产生顾虑,很难不让人对贝壳的平台属性产生质疑。

另外,贝壳赋能行业一直强调的是链家的“楼盘字典”和“ACN共享系统”,加入进来的中小中介可以借此提高业绩,一起把蛋糕做大。

云者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所谓楼盘字典和共享系统在行业内几乎已是标配,几家大型中介全都有,这不是什么竞争优势,云者后期也会专门对这个问题以C21为例介绍。

再加上链家这个无法躲避的”原罪“:贝壳到底是行业的平台还是链家的“平台”,始终是个无法自证的问题。

贝壳“百天照”:流量之争下的模式困局

在没有解释清楚商业模式的前提下,流量之争就显得有点尴尬,因为我们不知道贝壳在和谁争流量?争下来的流量给谁用?怎么用?

贝壳“百天照”:流量之争下的模式困局

中国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知百天能看多久?

对百天的贝壳,诸位看官有什么想法......

(微信公众号:yunzheyunj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