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蘭芬:讓每一位患者有尊嚴地生活

任蘭芬:讓每一位患者有尊嚴地生活

在宜昌一醫院康復分院康復治療區內,一位長相甜美、始終面帶微笑的“白大褂”在人群中穿梭著,帶領她的康復團隊對患者進行全面的康復評估,並提醒患者家屬及時關注患者的康復心理狀態,她就是康復分院康復科主任任蘭芬。

“如果說其他科室醫生是‘救死’的話,我這裡就是‘扶傷’,康復科就是為了讓每一位患者有尊嚴地生活。”這位“80後”年輕的女博士,始終以患者為中心,持續追蹤康復醫學界的前沿熱點,探索出一個個科學而高效的康復治療新模式,贏得了患者的滿意、社會的好評。

潛心探究 不懈攀登康復高峰

“任主任,你看看我老伴,他胳膊能抬起來了。”“任主任,我說話清楚點了沒有?”……每天清晨,走進治療區,任蘭芬始終保持微笑,耐心、細心地回答每個患者和家屬的問題,一圈下來,額頭上已經冒出了細密的汗珠。

她對記者說:“這就是我能一直堅持下來的動力,患者從完全臥床不起,到能夠坐起來,站起來,走起來;從靠胃管鼻飼進食到正常口中進食;從一字不發,到能讀報念新聞……身為一名醫者,讓每一位患者有尊嚴地生活,這就是我所追求的幸福感!”

2007年,從武漢大學康復醫學與理療學專業碩士畢業的任蘭芬作為人才引進到市一醫院,成為了一名康復科醫生。從醫十多年來,她一步一個腳印,潛心專研,成為康復科領域的精英。為了掌握最前沿的康復醫學知識,她目前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攻讀博士學位。同時,她堅守在康復分院住院部一線,將先進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努力攻克腦血管疾病、小兒腦性癱瘓等神經系統疾病的康復,其中兩項康復專業科研課題獲得宜昌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兩項課題獲批宜昌市社會科學研究項目。

憑藉高超的醫術,任蘭芬讓無數偏癱、腦卒中患者重獲新生。敢於創新、孜孜以求的她不僅擅長認知語言功能障礙、發育遲緩等方面的康復,更創新性地提出了“全程康復”這一治療理念,即做家庭康復計劃,強調家屬是康復團隊的一員。

“如果不是任主任,我真的以為我後半輩子就要癱在床上成為廢人了。”今年4月,50多歲的王先生在外地突發腦溢血,病情穩定後,仍有偏癱、言語不利、大小便失禁等問題,家屬為其聯繫了市一醫院康復分院進行後續康復治療。在整個康復治療過程中,任蘭芬主動邀請家屬參加,對家屬進行偏癱患者的飲食管理、併發症防治等方面的專業化培訓;同時,給患者安排舉手、抬腿、核心肌群等訓練,還有讀報、寫字、繪畫、認知語言訓練……經過醫療團隊和家屬的共同努力,一個月後,王先生偏癱肢體力量明顯恢復,說話清晰,發音洪亮,還可以在平衡槓內試行邁步。

在市一醫院康復分院,患者每天都是忙碌的,“每天堅持訓練6小時”這一國際新理念已經通過任蘭芬康復團隊的努力,深入到每一位患者的心中。

早期介入 做小兒康復守護神

2017年夏天,來自夷陵區兩個月大的寶寶晶晶由於抬頭無力、手腳過軟被家人送到康復分院。任蘭芬通過對晶晶認知功能、語言功能、粗大運動進行評估,結合她的功能障礙特點,決定給晶晶進行“神經發育療法+感覺統合訓練+經顱磁刺激+小兒推拿”這種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在經過兩個多月的治療後,晶晶不僅能抬頭了,手腳的力量也明顯增強。

近年來,任蘭芬積極開展小兒腦癱高危因素早期介入,據她介紹,對有可能出現腦癱的兒童進行早期關注與治療,不僅能大大提高腦癱患兒診斷率,甚至可以使部分生長髮育遲緩的患兒不再演變為腦癱,最終挽救一個個不幸的家庭。

“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曾經無法站立的患者第一次站立,曾經吞嚥困難的患者第一次吞嚥進食……每天感受著太多的第一次,這些都是任蘭芬最大的幸福,也是她作為一名醫者畢生的追求!(通訊員張東昇 向熙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