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人之危!把大口径重炮抬价3倍卖给中国,还高价搭售上万发炮弹

重炮在战争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而德制重炮更是享誉世界。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曾从德国引进了不少炮兵装备,但德国人开的价钱却着实太不厚道。其看准了中国当时面对抗日战争的危机局势和工业水平的落后,认为自己是“独家生意”,抬价抬得十分过分。

30年代,除了引入75毫米野战炮,中国方面还试图引入性能优秀的德国重炮。我方看中的是其最新式的150毫米SFH18式榴弹炮。这种火炮在当时采用了划时代意义的各种技术,射程远、威力大,而且可以采用摩托化方式牵引,具备优秀的野战机动能力。这种火炮比同时期列强各国的重炮都要优秀,而更为关键的是,许多国家不愿意向中国出售类似的重炮——因为当时中日之间已经战云密布。

乘人之危!把大口径重炮抬价3倍卖给中国,还高价搭售上万发炮弹

日军重炮。中国军队当时面临日军炮兵的巨大压力

当然了,德国人出售这些武器,其实主要是为了捞钱。在当时来华的德国军事顾问的牵线搭桥下,中方和德国造炮工厂很快进行了洽谈——当时中国派出了高规格代表团,亲自到德国进行购买活动。这些企业工厂普遍在一战后的凡尔赛条约中受到限制,损失惨重,30年代刚刚开始重新制造重炮,希望通过外销的方式大捞一笔。

乘人之危!把大口径重炮抬价3倍卖给中国,还高价搭售上万发炮弹

可由机动车牵引的德制150炮

德国人看准了中国在对日整军备战、面临战争危机时对德制先进武器的迫切需求:因为这些武器要得急,中国当时没有能力造出来,其他国家也不会提供类似产品。150毫米重炮德国人开出了比常规采购价高出3倍的价钱。虽说外售武器肯定价钱要往上抬一些,但价钱高到这种地步的确有“乘人之危”之嫌。

当然了,买炮只是第一步,其他的配套产品更是开了高价。比如炮弹。因为工业水平的限制,中国当时只能制造一些迫击炮、山炮的炮弹,需要受到较大膛压的大中口径加农炮、榴弹炮炮弹无法自产。德国方面拒绝传授炮弹的制造技术,而是高价捆绑搭售了上万发炮弹给中国。在抗战爆发前,总共48门150重炮从德国来到了中国,编为两个重炮营。一个营装备常规版本,一个营装备加长了身管的特殊版本。

乘人之危!把大口径重炮抬价3倍卖给中国,还高价搭售上万发炮弹

德军自用的150炮

更为可气的是,德国炮厂甚至迫于日本压力差点取消订单(当时日本和德国的关系正在接近),最终虽然得以成行,但也拖延了许多时日。到德国工厂验收大炮的中国军官一方面为德制武器的精密工艺所惊叹,但另一方面却也憋了一肚子火。他们捶胸顿足地说:为了这些炮,我们花了多大代价啊!如果能自己造,哪还用看人脸色,任人抬价。

乘人之危!把大口径重炮抬价3倍卖给中国,还高价搭售上万发炮弹

如今,中国重炮已经完全实现国产,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的军工生产取得了飞跃性的进展。以仿制为开端,50年代我国就掌握了122、152毫米榴弹炮的量产技术和大口径加农炮的相关技术,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火炮工业。90年代后,各新式火炮更是层出不穷,冲击世界最先进水平。而如今,强大的中国军队已经拥有了一流的国产重炮装备。前辈的困境,再也不会重现。前辈的梦想,如今已经成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