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無錫」無錫的東西南北倉

「人文无锡」无锡的东西南北仓

「人文无锡」无锡的东西南北仓
「人文无锡」无锡的东西南北仓

“倉門”一詞,散發著芬芳久遠的魅力,撩撥著錫城人們的思緒,踟躇流連在倉門之間,油然生出許多的激情和眷戀來——

無錫的東西南北倉

無錫,江南魚米之鄉,全國四大米市之首。糧食多,糧倉自然也多。據市史志辦鬱有滿介紹,古代的田賦以糧食計,所以官府都要建倉庫儲存,以供漕運。明洪武中,無錫在東城門外建東倉,並建預備四倉。據舊縣誌,東倉應該在長慶路,該倉還設有南、北兩個門,當地百姓習慣稱“南倉門”和“北倉門”,其實都是指東倉,只是南門之倉和北門之倉。1967年,雖然南倉門街地名併入北倉門,但老百姓仍習慣稱南倉門。

「人文无锡」无锡的东西南北仓

明宣德中,江南巡撫周忱建水次西倉,簡稱“西倉”,就在西門外倉浜西北。後來,東倉和預備四倉被廢,只用西倉。因為西倉,又有了西倉橋,簡稱倉橋。在西倉橋西的,稱“西倉橋下”,位於現棚下街北端;在西倉橋東下岸,稱“倉橋下塘街”,位於現西河頭至中山路。

「人文无锡」无锡的东西南北仓

康熙年間(1687年),無錫知縣徐永言修建西倉倉房440間。地址在無錫大戲院附近。雍正年間(1724年),因有了金匱縣,於是,無錫縣的秋糧貯西倉之西,金匱縣則用西倉之東,西倉的官廳與頭門則由兩邑共享。可惜,咸豐十年時毀於戰火。同治七年(1868年),秦鳳翔等捐資重建,修復倉房276間,清末廢棄。只留下“倉浜”的地名。鴻聲有西倉村,那個西倉是司馬氏的私倉。

「人文无锡」无锡的东西南北仓

南倉門的“無錫隕冰”

1983年4月11日午間,在南倉門羊皮巷口落下一塊五、六十釐米大的隕冰,民警姜富東正在值勤,看見冰塊擦著高壓電線掉下來,落地後摜成許多小冰塊,其中最大的直徑約十釐米左右。當時,73歲的老太王泉娣認為這是天上落下來的“仙水”,撿了一塊香皂大小的冰塊拿回家放在碗裡,待冰融化後喝去了一半,覺得有些澀,把剩下的水倒在杯中藏了起來。隔天后又給鄰居老太喝了一口。後來附近的一位名叫夏日明的老人看見科研人員在現場刨土取樣,他知道王泉娣藏有冰水,便動員她把冰水獻給了國家。如今,冰水已被國務院行文作為國寶收藏,只留出67毫升供科研使用。因為它墜落在無錫,科學界便稱它為“無錫隕冰”。

「人文无锡」无锡的东西南北仓

北 倉 門 3 7 號

2004年10月,運河申遺考察組在運河岸邊高墩橋旁的北倉門37號,發現一座無錫市最大的民族絲綢業倉庫,保存依舊完好。這一建於1938年的建築群,是典型的無錫地區的民國式建築。市文管會專家認為這裡可反映出當年無錫“蠶絲碼頭”的繁榮興盛。

該倉庫與保利廣場工地緊挨著,當年是日偽華中蠶絲公司無錫支店倉庫,解放初為中國絲綢公司無錫倉庫。此前,無錫市現存的著名民族絲綢業倉庫是永泰絲廠倉庫,面闊7間30米,而這個倉庫由三幢房子組成,面闊13間50米,進深20米,面積達5400平方米,為現存我市舊倉庫之最。

「人文无锡」无锡的东西南北仓

倉庫均為尖頂洋瓦結構,磚與磚採用糯米石灰相嵌的老式方法,十分堅固。其中兩幢三層樓是倉庫,層高近5米,一幢兩層樓是辦公用房。最大的一座倉庫是典型的清水瓦牆建築,所有窗戶均是兩層的,最外一層是黑色的,利於遮光。倉庫運用大跨度的磚木結構,構造較大的存儲空間和搬運空間。在木結構的接頭處採用螺栓加固,使建築至今仍完好如初。倉庫的每塊磚上都有清晰的“窯款”,如“正和”、“呂恆豐”、“呂恆源”等,黛瓦上也都有生產廠家名稱,如“利農”、“保太”等。倉庫的大門、窗戶用鐵皮包著,門有3米高,2米寬。大門上還留有僅容一人通過的小門。

「人文无锡」无锡的东西南北仓

老倉庫的化繭為蝶

從海外歸錫的鄭皓華兄妹得知這家倉庫有可能廢棄時,和文保部門聯繫,得到了倉庫的保護和使用權。借鑑美國紐約曼哈頓的蘇荷和上海蘇州河畔藝術工作室的模式,經9個月,投資600萬元修繕和保護,兄妹倆於2005年建成了極具創意和品位的生活藝術中心。

北倉門是無錫民營資本對工業遺產成功保護利用的一個範例,同時也成為無錫創意產業的一次成功試驗。

(林潔潔)

「人文无锡」无锡的东西南北仓

整理自北倉門生活藝術中心,部分來源江南晚報

「人文无锡」无锡的东西南北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