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的人1特點人人都可學會,然而做到的卻寥寥無幾

強大的人1特點人人都可學會,然而做到的卻寥寥無幾

強大的人1特點人人都可學會,然而做到的卻寥寥無幾

強大的人1特點人人都可學會,然而做到的卻寥寥無幾

最近一直在讀卡倫·霍妮(Karen Danielsen Horney )的《我們內心你的衝突》,這本書中一個心理學術語叫做“理想化形象”。卡倫·霍妮的書學術氣息太濃又難以理解。這幾天一直再思考這個問題,今天偶然看到了類似文章的推送下了一個對待自己缺點的雞湯,又結合早期看到《習慣的力量》中一個術語叫“習慣點”,然後靈感來了,下決心總結下。

1.告別理想化形象,做真實的自己

理想化形象是個體追求的不切實際的形象。弗洛伊德認為,個體以此來對抗自我理想的管制。參見“自我理想”。霍妮人格理論術語。一種潛意識的神經質傾向。指神經症患者為逃避內心衝突而把自己塑造成盡善盡美的形象。其發展會導致不健康的理想化自我。

理想化形象固然是患者創造出來以應對基本衝突的,可實際上它的害處要遠遠大於它所能帶來的好處,因為它在患者的人格中造成了新的裂隙,其危險性更勝從前。簡而言之,當一個人無法容忍自己的真實形象時,他才會創造一個理想化形象。理想化形象的出現,貌似可以補償他對真實形象的不滿,可最終的結果卻是,他會變得更加無法容忍真實的自我,更加蔑視自己,不滿自己,因為他把自己過分拔高了,而使得他根本無法達到心目中的自己,因此會越發苦惱。他在理想化自我與真實自我之間痛苦掙扎,在自我欣賞和自我歧視之間左右徘徊,迷茫困惑的他找不到一個可以停靠的港灣。

新的衝突也就此產生。一方面,他在兩個相悖的傾向上同時做著努力,而且是強迫性的;另一方面,他內心的失衡讓他固執己見,而這種固執己見令他所做出的反應,和一個人對政治獨裁的反應別無二致。他時而在內心裡認同這種獨裁,即是說,覺得自己就表現為內心所告訴他的那樣完美無缺;時而,他又會歇斯底里地要求自己向著那個標準努力;時而,他又會對抗這種內心的強迫,拒絕承擔內心強加於他的任務。

真實的自信和自豪如何被理想化形象取而代之,我們已經有所瞭解了。實際上理想化形象還有另一種取代作用。神經症患者的理想是自相矛盾的,並且連他們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麼,所以這些理想對患者沒有絲毫約束作用和指引作用。患者之所以還能擁有一定的生活目標,正是因為自己創造的虛幻追求給他的生活帶來了某種實在意義。所以,當他的理想化形象被一步步粉碎時,他會有種無比巨大的危機感。

2.直面缺點,不斷的去解決一個有一個的缺點

若沒有當初的第一步,就不可能有後面的升級打怪,

只有勇敢面對,我們才會發現,缺點其實是我們成長路上最好的老師。

3.不斷建立屬於自己的習慣點

測試各種假設,確定是哪種渴求在驅動你的慣常行為,區隔出實際渴求的對象後改變慣常行為,這是重塑習慣的基本要素。 --《習慣的力量》,

下面是詳細的解釋。

3.1習慣被儲存在哪裡?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我們的大腦其實是很懶的,它能不工作就不工作,能不思考就不思考。行為經濟學創始人丹尼爾·卡尼曼教授認為,我們大腦的工作機理分為兩種,快思考和慢思考:快思考是一種無意識的,幾乎不費力氣,例如回答1+1=?;而慢思考則需要耗費腦力,需要集中精力,例如計算28*53=?。顯然,生活中大多數事物我們僅通過快思考就能搞定,如若搞不定時慢思考再出來幫忙救駕。想想也是如此,如果什麼事都由慢思考來參與計算,我們早就被累死了,甚至每次走路時,你都不知道該先邁哪條腿。

《習慣的力量》一書也指出,現代神經學家發現,在大腦深處、靠近腦幹,也就是脊柱和大腦結合的位置,有一個古老又原始的組織,叫做基底核。它控制著我們的自動行為,比如呼吸和吞嚥;另外,它還存儲著我們後天形成的各種行為習慣。

一旦發現我們的某項活動是種習慣時,大腦便交由基底核處理,以便騰出來去應付其他的“非習慣”或叫“異常”行為。而基底核則去套用已經儲存好的解決模式,讓我們處理起來不費吹灰之力,這也就是丹尼爾·卡尼曼所說的快思考和懶惰的大腦。這種分工在人類進化史上非常有道理,當原始人突然碰到猛獸時,如果他還糾結於逃跑先邁哪條腿,早就完蛋了。

當習慣被儲存到基底核後,就是在它的作用下,一遍又一遍的重複運作。

3.2習慣迴路

具體說來,習慣是如何工作的。該書認為,存在一種習慣迴路。由三部分組成:首先,我們會收到一個暗示或是信號;然後,在這個暗示的指示下,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執行慣常行為;最後,行為結束,我們得到應有的獎勵,同時該獎勵會加強起初的暗示。除這三部分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大腦的某種渴求在驅動習慣迴路的循環運作。

我們早上起床之後,為什麼要去刷牙,要知道,在100年前,人們還根本沒有刷牙的習慣。這個全人類的習慣完全是被牙膏生產商帶起來的。他們向人們提供了一種渴求——在清新的早晨,你是否希望有一副清新的口腔——幾乎所有人都回答是。然後,我們收到暗示——早上起來,一嘴難受的味道;於是,我們走進盥洗室,刷牙洗漱(慣常行為);隨後我們走出來,口腔清新,神清氣爽(獎勵),同時加強暗示——越發不能忍受剛起床時的口腔。從那時起,無論哪個品牌的牙膏,全都添加了能讓牙齒感到涼絲絲刺激的物質。

我們開會時,或者需要集中精神做某件事時,為什麼總要開小差,例如手機響了,即使知道九成是垃圾短信,為什麼還要打開看一看。這也是習慣。集中精神是一件耗費腦力的事,一般情況下(心流除外),大腦不想這樣做,它有一種要放鬆、得到緩解的渴求。短信響了,暗示來了;手不由自主的抓向手機,慣常行為;呵呵,能夠看一眼垃圾短信,放鬆一下,給自己的獎勵,呆會手機響了還要看,加強暗示。

3.3習慣不能被消除,只能被替代

這聽起來有點沮喪,但事實就是如此。當一個習慣形成後,它會存儲在大腦的基底核中,永遠無法消除,一旦相同的渴望和暗示出現,就極有可能引發慣常行為。 但是,我們可以進行控制,用另一種行為去代替慣常行為。很多深陷各種壞習慣不能自拔的人都用這種方式獲得了改變。

首先你需要找到自己的習慣迴路,弄明白是什麼樣的渴求在驅動自己,這種惡習會給自己帶來怎樣的獎勵。然後,去找到可以替代的行為,重新編排自己的大腦。例如,很多酗酒者只是想在酒精的幫助下獲得寬慰,一旦他們出現失落、焦慮等情緒便會不由自出的拿起酒杯,不醉不歸。但是,獲得寬慰的方法有很多,書中列舉了一個匿名戒酒互助社的案例,一旦社員酒癮復發,他們便會去和諮詢師進行交談,或者參加團體聚會,也就是說,他們用這種社交的方式替代了舉杯狂飲。

當然,對替代行為的選擇需要刻意為之。一般情況下,我們能夠自我把控,但當遭受巨大壓力時,我們很容易被擊垮,沉淪下去,壞習慣自動復發,前功盡棄。因此,改變壞習慣還需要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信仰,即相信自己能夠改變。而找到習慣迴路,選擇替代行為只是方法。

為什麼宗教都能夠塑造人的行為,讓人養成特定的習慣,是因為有信仰的存在。從根本上改變壞習慣其實也是改變自己的一種信念,相信自己,事情會得到好轉。作者提供了一個方法,即藉助團隊的力量去堅定信念,哪怕團隊只有兩個人,但在互幫互助中更容易獲得自信。團隊最大的好處就是能提供1+1>2的力量。

書中的戒酒互助社就是如此,團體本身通過社交提供了一種獲取寬慰的替代行為,更重要的是,它為社員們建立了信仰,堅定了戒酒的信念。

3.4改變核心習慣,改變人生

習慣具備“蝴蝶效應”。牽一髮而動全身。為什麼很多成功人士,無論是工作、生活還是社交,各方面都處理的井井有條;而那些失敗者則整日蕭條困頓,所有事都糟糕透頂,沒有一件能提得起來。

麗莎是一位34歲的女士,曾經肥胖、拮据、沒有固定工作,生活樣樣不如意,而且還有煙癮。她的內心滿是抑鬱、焦躁與無助。她決定做出徹底的改變,但是如何改變,從何處著手?最初,她只改變了一個習慣,用每天跑步代替吸菸。意想不到的是,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隨之受到影響甚至改變。她的作息習慣、飲食習慣、睡眠習慣、工作習慣、儲蓄習慣,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一連串的改變就此發生。

威廉·詹姆斯(美國本土第一位哲學家與心理學家)在1892年曾這樣寫道:“所有人的生活都有其明確的形態,但其實都是由各種各樣的習慣構成的。”

而且,這些習慣之間都是存在關聯的。改變某一個習慣,就有可能引發“蝴蝶效應”。

這種關鍵的習慣也被稱為核心習慣。有時我們認為改變太難,望而卻步,即使想做出改變,又不知從何著手?其實沒麼難,習慣既堅強,又脆弱,它既支配我們的日常生活,又很容易被改變——只要從改變一個小小的習慣做起,踏出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就會接踵而來。

個人是如此,企業也是如此。書中列舉了美國鋁業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扭虧為盈的例子,它之所以成功只是做出了一項生產安全的轉變,新任總裁保羅·奧尼爾將目光聚焦在安全生產方面,工傷率大大降低後,隨之帶來的是設備的更新、質量的提升、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企業文化的重塑。這是一個核心習慣導致企業徹頭徹尾變革的好案例。

同樣,社會行為也會受到習慣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一個社群就是成千上萬有著各種習慣的人的巨大集合,人群受到不同影響,會導致暴力或和平的不同結果。幾年前,巴格達的暴力活動都遵循著一定的模式:暴動發生前,人們開始聚集在廣場或開闊地上,幾個小時後,人群越來越龐大,接著會有人兜售食品,還會有很多人圍觀,然後有人丟了一塊石頭或者一個玻璃瓶,事情就此變得不可收拾。某天,同樣的暴亂髮生了,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唯一的不同是,廣場上賣各種小吃的攤子一個不見了。結果,這場暴動“不歡而散”。當局只是做出了一點小改變——禁止賣食物的小販進入廣場——就阻止了一次社會行為的發生。從某個角度來說,這也是習慣的力量。

總之,習慣,這個普通的,似乎我們都理解的詞彙,經過現代科學(腦神經學、記憶學、組織行為學、社會心理學等)的解釋,竟是那樣的不簡單。這本書讓我們重新認識了習慣,甚至,它為我們提供了另外一種看待個人、組織與社會的視角。

4.總結!!敲黑板

當我們把全部力量用於改善自我,而不再浪費時間去掩蓋自己的不足時,我們就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沒有人生而完美,“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揪出自己的短處並且幹掉它,這種感覺爽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