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的人1特点人人都可学会,然而做到的却寥寥无几

强大的人1特点人人都可学会,然而做到的却寥寥无几

强大的人1特点人人都可学会,然而做到的却寥寥无几

强大的人1特点人人都可学会,然而做到的却寥寥无几

最近一直在读卡伦·霍妮(Karen Danielsen Horney )的《我们内心你的冲突》,这本书中一个心理学术语叫做“理想化形象”。卡伦·霍妮的书学术气息太浓又难以理解。这几天一直再思考这个问题,今天偶然看到了类似文章的推送下了一个对待自己缺点的鸡汤,又结合早期看到《习惯的力量》中一个术语叫“习惯点”,然后灵感来了,下决心总结下。

1.告别理想化形象,做真实的自己

理想化形象是个体追求的不切实际的形象。弗洛伊德认为,个体以此来对抗自我理想的管制。参见“自我理想”。霍妮人格理论术语。一种潜意识的神经质倾向。指神经症患者为逃避内心冲突而把自己塑造成尽善尽美的形象。其发展会导致不健康的理想化自我。

理想化形象固然是患者创造出来以应对基本冲突的,可实际上它的害处要远远大于它所能带来的好处,因为它在患者的人格中造成了新的裂隙,其危险性更胜从前。简而言之,当一个人无法容忍自己的真实形象时,他才会创造一个理想化形象。理想化形象的出现,貌似可以补偿他对真实形象的不满,可最终的结果却是,他会变得更加无法容忍真实的自我,更加蔑视自己,不满自己,因为他把自己过分拔高了,而使得他根本无法达到心目中的自己,因此会越发苦恼。他在理想化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痛苦挣扎,在自我欣赏和自我歧视之间左右徘徊,迷茫困惑的他找不到一个可以停靠的港湾。

新的冲突也就此产生。一方面,他在两个相悖的倾向上同时做着努力,而且是强迫性的;另一方面,他内心的失衡让他固执己见,而这种固执己见令他所做出的反应,和一个人对政治独裁的反应别无二致。他时而在内心里认同这种独裁,即是说,觉得自己就表现为内心所告诉他的那样完美无缺;时而,他又会歇斯底里地要求自己向着那个标准努力;时而,他又会对抗这种内心的强迫,拒绝承担内心强加于他的任务。

真实的自信和自豪如何被理想化形象取而代之,我们已经有所了解了。实际上理想化形象还有另一种取代作用。神经症患者的理想是自相矛盾的,并且连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所以这些理想对患者没有丝毫约束作用和指引作用。患者之所以还能拥有一定的生活目标,正是因为自己创造的虚幻追求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某种实在意义。所以,当他的理想化形象被一步步粉碎时,他会有种无比巨大的危机感。

2.直面缺点,不断的去解决一个有一个的缺点

若没有当初的第一步,就不可能有后面的升级打怪,

只有勇敢面对,我们才会发现,缺点其实是我们成长路上最好的老师。

3.不断建立属于自己的习惯点

测试各种假设,确定是哪种渴求在驱动你的惯常行为,区隔出实际渴求的对象后改变惯常行为,这是重塑习惯的基本要素。 --《习惯的力量》,

下面是详细的解释。

3.1习惯被储存在哪里?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其实是很懒的,它能不工作就不工作,能不思考就不思考。行为经济学创始人丹尼尔·卡尼曼教授认为,我们大脑的工作机理分为两种,快思考和慢思考:快思考是一种无意识的,几乎不费力气,例如回答1+1=?;而慢思考则需要耗费脑力,需要集中精力,例如计算28*53=?。显然,生活中大多数事物我们仅通过快思考就能搞定,如若搞不定时慢思考再出来帮忙救驾。想想也是如此,如果什么事都由慢思考来参与计算,我们早就被累死了,甚至每次走路时,你都不知道该先迈哪条腿。

《习惯的力量》一书也指出,现代神经学家发现,在大脑深处、靠近脑干,也就是脊柱和大脑结合的位置,有一个古老又原始的组织,叫做基底核。它控制着我们的自动行为,比如呼吸和吞咽;另外,它还存储着我们后天形成的各种行为习惯。

一旦发现我们的某项活动是种习惯时,大脑便交由基底核处理,以便腾出来去应付其他的“非习惯”或叫“异常”行为。而基底核则去套用已经储存好的解决模式,让我们处理起来不费吹灰之力,这也就是丹尼尔·卡尼曼所说的快思考和懒惰的大脑。这种分工在人类进化史上非常有道理,当原始人突然碰到猛兽时,如果他还纠结于逃跑先迈哪条腿,早就完蛋了。

当习惯被储存到基底核后,就是在它的作用下,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运作。

3.2习惯回路

具体说来,习惯是如何工作的。该书认为,存在一种习惯回路。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我们会收到一个暗示或是信号;然后,在这个暗示的指示下,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执行惯常行为;最后,行为结束,我们得到应有的奖励,同时该奖励会加强起初的暗示。除这三部分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大脑的某种渴求在驱动习惯回路的循环运作。

我们早上起床之后,为什么要去刷牙,要知道,在100年前,人们还根本没有刷牙的习惯。这个全人类的习惯完全是被牙膏生产商带起来的。他们向人们提供了一种渴求——在清新的早晨,你是否希望有一副清新的口腔——几乎所有人都回答是。然后,我们收到暗示——早上起来,一嘴难受的味道;于是,我们走进盥洗室,刷牙洗漱(惯常行为);随后我们走出来,口腔清新,神清气爽(奖励),同时加强暗示——越发不能忍受刚起床时的口腔。从那时起,无论哪个品牌的牙膏,全都添加了能让牙齿感到凉丝丝刺激的物质。

我们开会时,或者需要集中精神做某件事时,为什么总要开小差,例如手机响了,即使知道九成是垃圾短信,为什么还要打开看一看。这也是习惯。集中精神是一件耗费脑力的事,一般情况下(心流除外),大脑不想这样做,它有一种要放松、得到缓解的渴求。短信响了,暗示来了;手不由自主的抓向手机,惯常行为;呵呵,能够看一眼垃圾短信,放松一下,给自己的奖励,呆会手机响了还要看,加强暗示。

3.3习惯不能被消除,只能被替代

这听起来有点沮丧,但事实就是如此。当一个习惯形成后,它会存储在大脑的基底核中,永远无法消除,一旦相同的渴望和暗示出现,就极有可能引发惯常行为。 但是,我们可以进行控制,用另一种行为去代替惯常行为。很多深陷各种坏习惯不能自拔的人都用这种方式获得了改变。

首先你需要找到自己的习惯回路,弄明白是什么样的渴求在驱动自己,这种恶习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奖励。然后,去找到可以替代的行为,重新编排自己的大脑。例如,很多酗酒者只是想在酒精的帮助下获得宽慰,一旦他们出现失落、焦虑等情绪便会不由自出的拿起酒杯,不醉不归。但是,获得宽慰的方法有很多,书中列举了一个匿名戒酒互助社的案例,一旦社员酒瘾复发,他们便会去和咨询师进行交谈,或者参加团体聚会,也就是说,他们用这种社交的方式替代了举杯狂饮。

当然,对替代行为的选择需要刻意为之。一般情况下,我们能够自我把控,但当遭受巨大压力时,我们很容易被击垮,沉沦下去,坏习惯自动复发,前功尽弃。因此,改变坏习惯还需要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信仰,即相信自己能够改变。而找到习惯回路,选择替代行为只是方法。

为什么宗教都能够塑造人的行为,让人养成特定的习惯,是因为有信仰的存在。从根本上改变坏习惯其实也是改变自己的一种信念,相信自己,事情会得到好转。作者提供了一个方法,即借助团队的力量去坚定信念,哪怕团队只有两个人,但在互帮互助中更容易获得自信。团队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提供1+1>2的力量。

书中的戒酒互助社就是如此,团体本身通过社交提供了一种获取宽慰的替代行为,更重要的是,它为社员们建立了信仰,坚定了戒酒的信念。

3.4改变核心习惯,改变人生

习惯具备“蝴蝶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什么很多成功人士,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社交,各方面都处理的井井有条;而那些失败者则整日萧条困顿,所有事都糟糕透顶,没有一件能提得起来。

丽莎是一位34岁的女士,曾经肥胖、拮据、没有固定工作,生活样样不如意,而且还有烟瘾。她的内心满是抑郁、焦躁与无助。她决定做出彻底的改变,但是如何改变,从何处着手?最初,她只改变了一个习惯,用每天跑步代替吸烟。意想不到的是,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随之受到影响甚至改变。她的作息习惯、饮食习惯、睡眠习惯、工作习惯、储蓄习惯,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一连串的改变就此发生。

威廉·詹姆斯(美国本土第一位哲学家与心理学家)在1892年曾这样写道:“所有人的生活都有其明确的形态,但其实都是由各种各样的习惯构成的。”

而且,这些习惯之间都是存在关联的。改变某一个习惯,就有可能引发“蝴蝶效应”。

这种关键的习惯也被称为核心习惯。有时我们认为改变太难,望而却步,即使想做出改变,又不知从何着手?其实没么难,习惯既坚强,又脆弱,它既支配我们的日常生活,又很容易被改变——只要从改变一个小小的习惯做起,踏出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就会接踵而来。

个人是如此,企业也是如此。书中列举了美国铝业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扭亏为盈的例子,它之所以成功只是做出了一项生产安全的转变,新任总裁保罗·奥尼尔将目光聚焦在安全生产方面,工伤率大大降低后,随之带来的是设备的更新、质量的提升、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企业文化的重塑。这是一个核心习惯导致企业彻头彻尾变革的好案例。

同样,社会行为也会受到习惯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一个社群就是成千上万有着各种习惯的人的巨大集合,人群受到不同影响,会导致暴力或和平的不同结果。几年前,巴格达的暴力活动都遵循着一定的模式:暴动发生前,人们开始聚集在广场或开阔地上,几个小时后,人群越来越庞大,接着会有人兜售食品,还会有很多人围观,然后有人丢了一块石头或者一个玻璃瓶,事情就此变得不可收拾。某天,同样的暴乱发生了,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唯一的不同是,广场上卖各种小吃的摊子一个不见了。结果,这场暴动“不欢而散”。当局只是做出了一点小改变——禁止卖食物的小贩进入广场——就阻止了一次社会行为的发生。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习惯的力量。

总之,习惯,这个普通的,似乎我们都理解的词汇,经过现代科学(脑神经学、记忆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等)的解释,竟是那样的不简单。这本书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习惯,甚至,它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看待个人、组织与社会的视角。

4.总结!!敲黑板

当我们把全部力量用于改善自我,而不再浪费时间去掩盖自己的不足时,我们就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没有人生而完美,“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揪出自己的短处并且干掉它,这种感觉爽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