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農創客」 用智慧催動美麗鄉村經濟

2018-09-20 18:40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通訊員 馬曉芬 傅丁帥

婺城“农创客” 用智慧催动美丽乡村经济

“農創客”陳思婕,專注佛手電商銷售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中國經濟的新引擎,“創客”是點燃“雙創”熱潮的新動力,農業領域迫切需要在創業創新人才培育方面做出積極探索,深層次解決今後現代農業誰來引領、誰來做的問題。在此背景下,浙江省引導和培育了一批農創客投身現代農業。

如今在金華市婺城區,也有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創客,他們全心投入現代農業建設,在農業技術、模式、營銷、產品等方面創新突破,逐漸壯大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陳思捷:打通農企對接的“領頭雁”

同品類電商銷售全國排行第一,消費群體覆蓋北上廣甚至新疆西藏……短短8年,位於新獅街道駱家塘社區的金華市匯珍閣特產有限公司在佛手銷售方面取得了不俗業績,這與公司的年輕負責人陳思捷一以貫之的努力分不開。

清秀的面龐,眉宇間透露著淡淡的喜悅,高挑的身材,一襲長裙勾勒出玲瓏的身段,眼前溫婉的女孩,就是“農創客”陳思婕。

說起與佛手結緣,不得不提她的佛手情懷。“金華佛手歷史悠久,栽培佛手繁盛時期始於明末清初。”陳思捷侃侃而談,“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把情繫於佛手。唐伯虎的仕女畫,蘇東坡的對聯,都有佛手的纖姿。”果型奇特,暗香浮動,佛手更成為“案頭清供”的佳品。“挖掘佛手文化,以文化促銷售,幫助果農增收,這條路讓我走得特別有成就感。”陳思捷坦言。

2010年,陳思捷畢業於浙江師範大學市場營銷系,懷揣著創業的憧憬,她把滿腔熱忱投身到佛手銷售。經歷了實體店的運營挑戰,陳思捷果斷把重心轉到農村電商。於是,“如何把佛手賣到全國各地”成了她與創業夥伴的課題。“東北天氣寒冷,佛手果無法忍受低溫;新疆西藏等邊遠地區,普通快遞無法直達……”問題接踵而至,然而這些創業路上的攔路虎,並沒有嚇退陳思捷,反而讓她越挫越勇,用她自己的話說“都是付了學費才闖過來的”。

農企對接,一向被業界視為農產品從產地到市場的“最後一公里”,可想而知難度有多大。不過,藉助農創客的身份,陳思捷卻把這件事做得遊刃有餘。“果農阿姨、叔叔都洋氣得很,會使用微信拍照、收錢……”陳思捷說得輕鬆,其實轉變果農的觀念並非易事。長期以來,收穫大果、黃果的觀念根深蒂固,小果、青果往往被忽視。“其實,精緻的小果、功效多的青果都有市場價值。”陳思捷深入果園一線,向果農灌輸新理念,手把手教他們挑選果品。經過不斷努力,哪些外形的果倍受市場親睞,哪些曾經不起眼的果恰是消費者眼中的“爆款”……果農心裡都一清二楚了。

近年來,以市場需求為指揮棒,打通農企對接“最後一公里”,金華市匯珍閣特產有限公司的業績逐年增加,僅去年一年採果量就達到6萬斤以上,帶動了果農致富,實現了農業增效。

運營“千指”品牌、統計區域種植面積、學習茶道香道、品鑑文玩藝術、探究佛學文化……眼下,陳思捷忙得不亦樂乎。她說,佛手在展覽盛會、佛教儀式等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她堅信只要抱著坦然的心態,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企業的發展會越來越穩健。如今,身為農創客的她又多了一份責任。她表示,希望通過農創客的身份,進一步助推鄉村振興;也希望能從農創客平臺吸收更多養分,在交流合作中謀求進步。

婺城“农创客” 用智慧催动美丽乡村经济

趙方姝:勇於擔當的“茶二代”

凡是路過婺城區東方紅林場附近的人,無不對一處蜿蜒起伏的連片茶園印象深刻。藍天白雲下,低丘緩坡間,無限綠意向遠處綿延。“剛忙完夏茶採摘,秋茶正醞釀中。”金華市方怡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方姝向記者介紹。

活潑樂觀,微笑時眼睛彎彎似月牙,初見趙方姝,給人以鄰家小妹的親切感。然而深入交流,一個勇於擔當的“茶二代”躍然而出。

今年5月,金華市方怡茶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新公司致力於為茶葉綜合利用企業提供原料,同時著手引進抹茶生產線,意欲進軍抹茶市場。”談起新公司,趙方姝的眼神堅定。“截至目前,新公司已與金華翡翠茶葉有限公司等建立合作關係,前期成效顯著。”

出生於1993年的趙方姝,其實是一位標準的“90後”。2015年畢業於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經濟學系,擁有著獨立精神、自由想法。“大學時,我憧憬著畢業後走向會計或金融崗位,自食其力,又自得其樂。”然而,大三那年,一場職業規劃讓她改變了人生航向。

“我父親是個老茶農,種植茶葉三十餘年。傳統的農業耕作模式下,茶產業面臨著品種老化,產品質量不穩定,茶園機械化程度不高,效益低等一系列問題。”作為“茶二代”,趙方姝感到肩上擔子的壓力。“父親操勞多年,是時候我該做些什麼了。”從父親手中接過接力棒的那一刻起,她完成了從內心抗拒到欣然接受的轉變。

2008年,父親趙建平牽頭成立了婺江絲雨茶葉專業合作社,將眾多分散的茶農組織起來,在品牌、技術、銷售等環節上進行互助合作,實現與市場有效對接。“婺江絲雨”名優茶在父親精心經營下,在金華贏得了較高知名度。“與父親主營名優茶不同,我把重心放在茶葉綜合利用,以多樣化產品撬動市場需求。”今年,趙方姝首次以農創客身份參與茶產業管理,她說這個新身份讓她想得更多,看得更遠。

全國各地參觀學習,走訪龍頭企業,參加農創客培訓交流,虛心學習各類茶葉炒制技術,成為浙江農藝師學院的研修生……趙方姝沉浸在茶業技術的研習中,樂此不疲。茶能靜心,修身養性,喝茶養生已經成為時代的潮流。“對於茶,我是越接觸越喜歡。”她坦言,當鮮葉在溫度下炒製出清香,青色漸漸褪去,細嫩鮮潤的綠茶成型,會有一種特別的寧靜享受。

經過多年努力,婺江絲雨茶葉專業合作社已經擁有1500畝無公害茶園,在白龍橋鎮、塔石鄉都有基地。“老茶園換新品種、機械化採摘推廣……轉型發展之際,特別需要年輕人參與,為茶園發展注入活力。”如今,茶園有了繼承人,趙建平說,女兒主動擔當讓他很欣慰,他堅信茶產業一定會煥發新生。

眼下,一位臺灣客商看中了企業的優勢資源,意欲與新公司開展種植、採摘、加工、銷售合作。同時,為了適應新發展,父女倆規劃的適合機採茶園鮮葉加工的標準加工廠,也正在緊鑼密鼓建設當中。一切都是欣欣向榮的樣子。

肥沃的黃土丘陵,滋養了生機勃勃的茶園,孕育著鄉村振興的美好未來。“雖然父女間還是會有觀點碰撞,但是父親始終是我堅強的後盾。”趙方姝認為,農創客帶來的新思路與老一輩經驗相結合,正是企業步入快車道的保證。“邊學邊做,保持對學習的熱情,不斷探索,勇往直前,茶產業大有可為。”

婺城“农创客” 用智慧催动美丽乡村经济

劉永佳:鄉村振興的“弄潮兒”

一灣莘畈溪從門前緩緩流過,見證了古碼頭曾經的繁華歲月。從父親劉銀根口中,劉永佳熟悉了南來北往客商的故事,為生計奔波山民的故事。時事境遷,當劉永佳接過父親手中的接力棒,他明白自己也成為碼頭故事裡的一部分。與祖輩父輩不同的是,他是一名擁有創意理念、創新精神、創業熱情的農創客,一個鄉村振興的“弄潮兒”。

連綿起伏的仙霞嶺餘脈,優良的生態環境,吸引了安徽的客商來莘畈尋找野生黃精。14年前,父親劉銀根開始了黃精代購業務。黃精味甘性平,寬中益氣,使五臟調和,素有“北有人參,南有黃精”之譽,盛產於安徽(東部)、浙江(西北部)等林下、灌叢或山坡陰處。2014年,野生黃精數量銳減,劉銀根琢磨起自行加工。“在保證營養價值和療效的同時,為了有更好的口感,所有野生黃精從原材料到製成品,要經過反覆甄選。”劉銀根介紹,全家人經常一整天十多個小時卻只能清理40斤乾貨。在摸索“九蒸九曬”制黃精過程中,劉銀根帶領全家經歷了常人難以想像的煎熬。

“經過九蒸九曬,黃精如蜜餞般甜,但甜而不膩。”劉永佳在跟隨父親足跡,經歷市場考驗後摸索出這樣的心得體會,“優越的口感,強身健體的功效,是白領零食的首選。”但是,250克大包裝的零食,攜帶並不方便,劉永佳開發了符合市場需求的30克裝,一經上市供不應求。“消費者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於包裝也不例外。”為了保證商品質量,劉永佳引進了真空包裝技術,開展注重環節管控的精細化管理,卓越的產品獲得了市場的認可。

“緊跟市場需求,以變化應對變化。”劉永佳也把新理念灌輸進了傳統茶產業。雖然早期推行時還受到些阻礙,但是不斷有高端客戶成為回頭客,正一步步驗證著理念的作用。

原來,在莘畈鄉上範村,劉銀根承包了一片300餘畝高山茶園,至今已經經營30餘年。在劉永佳眼中,父親一直是那個敢說敢做的硬漢,是那個大風大雨裡最堅實的依靠。然而,2012年春茶採摘時節,父親連續多個晚上加工茶葉至深夜,第二天零晨3點又急急驅車趕赴各地市場。高強度的勞作,讓父親顯出了疲態,他感慨地說“年紀大了,身體大不如從前”。那一刻,劉永佳親眼見到年過50的父親雙鬢斑白;那一刻,他萌生了接手茶園管理的想法。

“傳統茶葉走的是量,不適合高端消費群體。”接手後,劉永佳發現傳統的採摘、分揀、包裝手法不能適應市場需求,不但利潤低,而且銷量有限。於是,將產品與包裝分開細分市場,按客戶需求分檔次採摘,每年更新茶葉生產設備,精細化包裝環節……一個個創意,讓傳統茶產業煥發新生;一個個市場捷報,讓劉永佳信心滿滿。如今,茶園通過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建立了農產品食品安全溯源體系。受邀參加國際茶博會2次,省綠茶博覽會4次,省市萬人品茶大會6次,成績矚目。

2016年,劉永佳註冊成立了金華獅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主營婺南獅巖茶業 、仙餘糧黃精。婺南獅巖,這縷歷史名茶的馨香,正在新時代的號角里盡情釋放。“農創客為青年人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舞臺,激勵著我不斷深耕在農業的沃土上。”劉永佳說,他將一如繼往地努力,為了父輩的期望,更為了鄉村振興的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