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需要體力,不生孩子需要勇氣

當中國的第一批選擇丁克的人已經步入中年,我們得以瞭解當初選擇丁克的他們現在過得怎麼樣。是依舊選擇丁克,還是後悔當初的選擇?

上週,我們進行了“生不生孩子,總有人會後悔”的話題徵集,有人後悔當時的丁克決定,也有人生孩子之後後悔了:

@敏而若愚

我們結婚25年了,一直丁克,從沒後悔過,反而感謝當初自己的英明選擇。但是我也不反對人家要孩子的,各有各的好吧

@Ay星辰

年輕時因為愛上了一個不願生的人,幾年後卻跑去跟別人生了!到了現在,已是高齡才發現自己已經懷不上了,吃各種中藥西藥,傳統治療,試管治療,都不頂用!各種後悔……悟出道理,不要為了男人而不生,如果自己真心不喜歡孩子,那不要生

@檸檬媽

我年紀輕輕就生了孩子,我後悔,不喜歡孩子,但沒辦法,自己生的就必須好好的教養她,給她充足的愛。

現在孩子四歲,依然覺得我生孩子太早了,依然不喜歡孩子。但孩子改變了我的很多觀念和思維方式,所以家長和孩子是共生的

@jessie liu

我丁克了十三年,高齡當了媽媽,很慶幸,不後悔!如果再年輕一點,我還想再當一次媽媽;有孩子和沒孩子的像兩個世界,我也不糾結不迷茫了,更寬容和感恩……

選擇丁克的人,有的後來生了孩子,有的後悔沒有孩子,有的依舊在專注自己的人生;生了孩子的,後悔在沒有做好準備的時候有了孩子,或者在孩子身上找到了更新的自己……

無論如何,生孩子都應該是一個人一輩子必須慎重的決定。

生孩子需要體力

不生孩子需要勇氣

生孩子需要體力,不生孩子需要勇氣

當下,作為生育主力的90後,他們的生育意願較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晚育甚至丁克,拋開潮流,為什麼那麼多人不願意要孩子?

有的人說,丁克就是不負責任的代名詞,其實並不盡然,丁克的背後,通常有三種原因作為支撐。

首先是童年經歷。當一個人從小目睹父母從爭吵到離婚,再經歷和父母分離的痛苦。所以他難免會認為經營婚姻已經足夠不易,再也不願有個小孩重複他糟糕的童年

另一種,是對自由的終極嚮往。美國《時代》雜誌曾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14歲的少女 Laura決定以後不要孩子,僅僅因為她看到媽媽一輩子都沒有“自己的時間”。

據跟蹤報道,這個崇尚自由的女孩後來做了紀錄片導演和作家,真的一直沒有要孩子。

最後一種,是對社會和環境缺乏信任

。對於悲觀的人來說,生命充滿了風險和危機,自己尚且沒有體會到其中的快樂,所以不願意有另一個生命再來辛苦一回。

演員鄭伊健與妻子蒙嘉慧達成共識,不要下一代,鄭伊健曾經說:現在空氣也不好,環境也不好,我們很擔心下一代。

生了孩子的人,為什麼後悔

生孩子需要體力,不生孩子需要勇氣

作家莫言曾在書中寫道:想起母親生前不止一次地說過,女人的地位、尊嚴、幸福和榮耀都是生孩子生出來的。

在農耕時代,女人無論是經濟還是精神大多依附男人,因此生育就成了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正因為環境的禁錮,資源的匱乏,也讓養育變得十分簡單,解決溫飽,加上簡單的道德教育,就稱得上是合格的父母

然而時代變遷至今,養育早已從解決溫飽的“養”過渡到培養人格的“育”上面。而這個過程卻考驗著父母自身的人格,文化,以及經濟實力。

所以,那些生了孩子卻後悔的人,他們並非真的不想做父母,而是對於現狀力不從心,認為自己不該在沒有準備的時候迎接孩子的到來。正如讀者@毛小孩 說:

要培養一個小孩特別不容易,要陪伴他們。如果只是將小孩生下來交給父母帶,是極其不負責任的表現。

現在我覺得自己還擔不起這樣的責任,也沒有做母親的勇氣。

@心語 說:

同事有丁克,也有堅決不生不婚的,也有生了很後悔的朋友。生了有老人或者老公幫忙帶孩子,後悔的少吧,遇到甩手掌櫃的,後悔的多吧。

美劇《我們這一天》裡,寄養在蘭德家的女孩黛佳的母親就是一個沒有做好準備的媽媽,她在破碎不堪的家庭里長大,青春期為了尋找愛陷入濫交,16歲就莫名其妙有了孩子。

當有人質疑她不是好媽媽時,她說:你讓我怎麼辦?我當時自己就是個一無所有的孩子!

的確,若說生孩子讓人後悔,那麼基本發生在兩種情況內,一種是存在感情困擾,比如和另一半關係不和;而另一種是存在人格危機,不能接納自己,覺得自己不配成為父母。

生命是否完整,需要生育來蓋章嗎

生孩子需要體力,不生孩子需要勇氣

只有當了母親,女人的一生才是完整的。這種觀念我們都不陌生,所以當年輕人表達自己不要孩子的意願時,經常會遭到很多世俗的阻力。單從生物學角度來說,這句話是成立的,但從心理和精神的角度來說,並不客觀。

曾有個讀者對我說,她本不喜歡孩子,但迫於雙方父母的壓力,而陸續成了兩個孩子的媽媽。她不斷訴說自己是如何失去老公的寵愛,失去了自己的時間,以及失去了過去的容顏。

她試圖從外界得到一些寬慰和支持,但我對她說:親愛的,這一切雖然始於外界的壓力,但也是自己的選擇,不是嗎?

作為成年人,我們既然有能力去做選擇,就一定有能力去夯實我們的選擇,並竭盡全力扮演好這個角色。

著名演員秦怡曾有個智障的孩子,為此她的大半生都在辛苦照顧中蹉跎,當有人問她:“秦老師,您覺得遺憾嗎?”實際上,是暗示她:您後悔嗎?

秦怡老師堅定地回答:“當然不,這就是我自己的人生,沒有什麼後悔的。”

王菲在懷第二胎的時候,就從B超鏡下看到了女兒嘴唇的畸形,李亞鵬為此陷入消沉,反而是王菲問他:“難道你不想要?”

李亞鵬回覆:“當然想,我是擔心你不敢。”

堅強如王菲,既已選擇就勇敢承擔,李嫣的幾次手術都是由她親自選擇和安排的,而正是這份堅定和負責,女兒李嫣雖有缺陷,但仍能自信的活在陽光下。

心理學家張怡筠貴為情商專家,千萬組家庭在她的引導下獲得了幸福和快樂,但她卻一直沒有自己的孩子。她說:

“生命的完整不在於形式,而在於價值,當我們對自己全然負責,那麼即使在迫不得已下養育了孩子,也會將此作為上帝給我們的考驗,即使千難萬難,也要咬牙堅持。”

又或許,我們因為各種原因而放棄了養育,那麼即使我們會面臨非議或歷經孤單,那我們也要忠於自己的選擇,並在自己的舞臺上綻放出燦爛的光彩。正如讀者@小菜一碟 說:

生活美滿的時候生孩子是錦上添花,生活不幸時生孩子是雪上加霜。做決定時不要衝動,問問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滿是活力的生命,很大程度上,家庭決定了孩子未來的延伸,如果生孩子是你自己的決定,就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如果你因為外界的壓力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就對現狀負責。

我們人生最終的目標,並不在於養育與否,而在於我們選擇背後的堅持,以及我們開拓幸福生活的能力,只有當我們具備這些能力與擔當,我們就能在任何角色中都甘之如飴,活出豐富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