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南沙港航線已實現非洲港口全覆蓋

8月29日傍晚7時許,當落日漸漸藏入南沙港區的海平面之下,一艘太平船務有限公司旗下的非洲航線(EASWB)集裝箱巨輪拉響汽笛,踏上向東非的漫漫航程,它將抵達肯尼亞蒙巴薩港之後返航。

從2007年初開通非洲航線,到非洲線大船天天見,廣州港目前已成為華南地區非洲航線樞紐港,創造了華南地區港口對非業務的多個“最”:航線最密集、船公司最齊全、投入運力最大、輸非產品最齊全。

如今,在廣州南沙與非洲各國之間的這條航海大通道上,一幅描繪穗非互利合作的畫卷日益生動精彩。船舶不僅輸送著越來越多的貨物,更承載著中非人民對商貿合作促共榮發展的更多期待。

非洲業務

南沙航線已實現非洲港口全覆蓋

對於想出門做外貿生意的非洲人而言,遠離家鄉上萬公里的廣州是必到之地。在大沙頭碼頭附近的街邊店鋪門面,時常可以看到寫有“中東/非洲線打包代理”的廣告牌。

一位鋪主告訴記者,“這附近忙碌著兩類非洲商人,一類是在大沙頭交易市場淘選小商品,轉回非洲國內銷售,另一類承接貨運代理服務。他們會說英文不稀奇,有的還會說普通話、廣東話。”

“在廣州,可以聽到超過30種非洲各國語言。”廣州軒和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張俊長期經營對非貿易,也結識了許多在廣州生活的非洲生意夥伴。他介紹,“一直以來,非洲當地貨主想要和中國做生意,必須依靠熟悉中國、會兩地語言的中間人溝通交易的細節。”

越來越多的非洲生意人將廣州作為“第二故鄉”,正是廣東與非洲經貿、人文交流合作不斷深入的一個縮影。據廣州港統計,今年上半年,南沙出口前往非洲的集裝箱量再增加15%。

軒和國際貨代是中遠海運和太平船務在廣州的重要合作商,佔兩家船企華南地區輸非貨量的第二位。張俊介紹,公司代理的最近一批貨物主要是家居、衛浴等建材,將用於北新集團在坦桑尼亞開發建設的三座酒店項目,“我們每週的總訂艙量在300至500TEU”。

“目前全國運往非洲的主要貨物都是用於支持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北方運原材料、機械設備,南方運建材、家電、小商品等。南方出口的商品大多在珠西地區生產製造,所以南沙港在運輸距離、成本上就更有優勢。”張俊舉例,江門到南沙的集裝箱拖車運價是每個1500元,到深圳則是2300元,所以貨源更傾向選擇從南沙出口非洲。

“非洲合作因廣州商貿而起,又因為貨源地蓬勃發展而興。貨源增加推動了航線開設,航線密集又能提升港口對腹地的吸引力。可以說,廣州港的非洲航線業務近年來逐步進入了良性循環發展的階段。”廣州港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宋小明表示。

11年間,中遠海、馬士基、達飛等9家船公司在南沙開通了22條非洲集裝箱航線,覆蓋了非洲20多個主要港口,投入運力也從1000TEU逐步升級為6000TEU。

“今年二季度,南沙到南非港口的航線也正式開通,這意味著,南沙非洲航線實現了非洲東、西、南、北部港口的全覆蓋,華南地區的貨物今後無論要去非洲哪個區域,南沙港都是最快最方便的選擇。”宋小明說。

  非洲印象

中非合作基礎深厚帶來“遍地商機”

“我的英文名一直叫‘Nansha’。”多年堅持親自率隊前往全球各地推介港口的宋小明給自己起了一個特別的英文名字,“過去南沙在國際港口中並不出名。外國人只要叫我的名字,大家就能經常聽到南沙。一場商務會談下來,參會的人都會記住‘Nansha’這個名字。”

5年前,“Nansha”團隊乘飛機抵達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然後乘車前往蒙巴薩港。“路況並不理想,沿路的小巴根本跑不起來,更何況是大貨車。”宋小明感慨,去年由中國企業承建的蒙內鐵路通車之後,很明顯感受到肯尼亞的貨物需求量加快增長,“蒙內鐵路還會不斷往內陸延伸,大大提高了當地產業佈局,也加速中非更多市場互通。”

據媒體報道,2017年5月31日蒙內鐵路通車以來,平均上座率高達95%以上,在節假日的時候更是一票難求。今年1月,蒙內鐵路首列貨運列車投入運營。目前每天有5趟貨運列車穿行於首都內羅畢和東非第一大港蒙巴薩之間,節省了至少40%的物流成本,提高了運輸效率。

考察市場期間,一個特別的場景也引起了宋小明的關注。他回憶,在肯尼亞的某個村莊,就有本地商人將一個集裝箱擺在村口,販賣從中國運來的各種生活用品。“他告訴我,一個櫃子的貨差不多夠村民們大半年的生活需求。一年到中國一趟,就可以養活自己大半年。”供不應求且交通運輸條件滯後的行情,讓宋小明對非洲市場充滿信心。

時隔5年之後,今年6月在肯尼亞參加了一場中國貿易展銷會的張俊,同樣對非洲市場充滿期待。張俊介紹,展銷會由肯尼亞廣東總商會組織參加,上百家廣東企業的代表前往肯尼亞內羅畢尋找商機,採購成功率也比在中國舉辦的非洲交易會更高。他直言,“毫不誇張地說,想做生意的人到了非洲,都看得到遍地商機。”

遙遠的非洲“百聞不如一見”。談及出差非洲的感受,張俊忍不住打起了廣告,“東非的海灘可以與馬爾代夫、普吉島等海島旅遊勝地相媲美。我們廣東人愛吃海鮮,當地的海鮮更是物美價廉。廣州氣溫36℃時,內羅畢白天16℃,晚上是10℃到12℃,這也是我們意料之外的。”

他建議,若還沒想好去非洲做生意,也不妨先以旅遊之名邁出瞭解非洲的第一步。

非洲期待

非洲工業化新機遇吸引穗企“走出去”

今年以來,宋小明和張俊先後前往西南工業重鎮重慶,考察當地的物流。

“我相信會有更多的中國加工、組裝業搬到非洲去。”張俊解釋,“比如,一個集裝箱最多可以裝載摩托車整車149輛,但是如果將零部件運過去再組裝,每個箱子可以最多運送約400輛。當地人工、租金成本遠低於國內,又靠近市場,所以這一定是個趨勢。”

張俊從非洲回國的第一站就來到重慶,正是因為這裡是國內摩托車配件的第一大生產基地。“既然看準了方向,就要搶佔先機。”他說,“過去重慶貨源一直走長江水運,再由華東的港口出口。但是,近來也有部分商家選擇走汽運到南沙港。”

航運報告顯示,目前,貨物從重慶到上海的水路運輸大約需要15天。相比之下,重慶到南沙的汽運大約48個小時,然後從南沙運抵非洲需要15天左右。運到上海裝船的時間,已經可以運到非洲,這對重慶商家來說是不小的吸引力。但是,汽運成本遠高於水運,南沙港區鐵路2020年開通之後,將可以大大降低這一段運輸成本。

“不止重慶的摩拖車配件,接下來許多西南地區城市的出口非洲都可以選擇廣州南沙。”宋小明表示,此次前往成都、重慶、瀘州等西南城市推介港口,看到了中歐班列為當地出口運輸帶來的巨大推動作用,也讓自己更深入地思考,廣州港應如何把非洲航線的優勢發揮好,吸引更多貨源。

他還透露,廣州港目前在做一些對非洲投資、合作運營港口領域的可行性研究。“下一步希望能將廣州港在港口運營方面的信息化技術和作業效率,帶到非洲港口去。”

從商貿往來,到資本深入參與當地建設發展;從國企探路,到上下游民企抱團“出海”紮根,穗非互利合作的故事也日益豐富多彩。

如今,貿易往來更頻密、貨物資源更充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對非物流運輸的利潤空間。軒和國際貨代正在籌備設立非洲東部和西部分公司,以期拉長服務鏈條來增加收益。張俊說,“過去內貿我們可以做到‘門到門’,接下來,我們打算把非洲抵港之後的清關、交稅、拖車運送等物流供應鏈服務業做起來,實現從國內製造廠家到非洲買家的‘門到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