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上海土生土长却不是上海户口的人群“我是哪里人”的归属问题?

刘屹珺


上海本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周围江浙的居民移居此处,要说真正的上海人,严格来说是不存在的。毕竟在几千年前还没有上海这个地方,完全是泥沙淤积而成的。从一个小渔村逐渐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

所以,我是这样理解的:

如果你在这里长大,度过了你目前生命中大部分的时光,那你可以将自己当做上海人。户籍的存在是为了统计当地常住人口,而当你在上海呆了十多年后,申请了居住证等,也基本就划范围到这个城市的固定人口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成长的过程中相伴的都是上海的水土,并不是你家乡的水土,所以你算得上是一个上海人。和有户口的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这个问题其实也可以换个角度。比方说,你是上海知青的孩子,但是你不在上海长大,而是在其他省市。当地的风土风土对你产生的影响远大于那个你不曾踏足过的土地,那么你就是那个省市的人,而不是一个真正的上海人。

又比方说一些华裔,流着中国的血统却在外国长大,一个妥妥的香蕉人,没有传承和沐浴在中华文化的环境中,已经脱离了那种文化环境,国籍也不同,已经算不上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总而言之,在我看来,你成长过程中最至关重要的环境是哪里,你就属于哪里。


❤魔都小资城市生活指南,带你过有态度的小资生活~快来关注我的头条号吧!


上海小资美食生活


首先上海户籍能在法律上和统计学上证明你是上海人,这跟上海文化背景不一定重合,但基本是重合的。

接下来分析下上海有哪些大的人群集团。大致按来到上海的先后顺序分,第一要说的是上海市域内的原住民。除了清代上海县域内的原住民已经和解放前的各地移民融合外,其他郊区居民几乎都是原住民,他们的语言也是原住民方言,被后来形成的上海人称作本地话,他们也顺理成章被叫做本地人。由于文革时期的知青下乡带来的观念和方言冲击,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外来务工人员,导致有的郊区本地人和外地人之比为一比六甚至更大,不可避免地形成通婚,本地人的方言也在今后会市区化和普通话化。

第二要说的是上海市区户籍人口。他们是清代上海县域原住民和从清代到解放前的不同历史时期移民上海的各地人群,尤以苏南和浙北人为多,以至形成了当时在市区通行的新的方言-上海话,使用这种方言的人也被称为上海人。解放后第一次人口统计市区范围内有100万老上海人,也就是早期移民和原住民的集团,有400万新移民。如果是现在,那上海就不存在了,因为上海话就被替换了,可是有趣的是,这400万新移民居然抛弃了故乡的语言使用了上海话!也就是在解放初形成了500万上海人。以后上海的主流文化就是这500万人及其后代开创的。他们也就是被骂了几十年的那群人。

第三要说说新上海人。严格而又僵化的户籍制度使上海这个城市沉淀下来形成了独特的海派文化,语言也固定下来,血统更是固定下来。改革开放后带来了新移民,城市的一切开始活跃,由于计划生育,上海人口靠入籍维持,大量新移民加入上海户籍,还有没条件加入上海户籍的,同样定居上海的大量人群。在为经济活动做贡献方面,新上海人功不可没,但是在国家几十年强力推普的大环境下,特别是各级学校幼儿园师资力量大量使用不懂上海话的新入籍教师的情况下,上海适龄儿童放弃上海话母语现象越来越普遍。而许多新上海人只对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活感兴趣,而对上海乡土历史、上海文化、上海方言抵触现象严重,这对上海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对他们自身融入上海也非常不利。

还有一个特殊人群叫知青子女,也许可以加上他们的父母--知青一代,这些幼年、青少年时代长年在外生活,后来回上海的人群,在血缘上和上海割不断,在文化上却和外来移民类似的人群,如果生活不如意,则疏离感类似外来人口,如果生活过得去,则倾向于上海人。

题主说的人群属于新上海人中没有入籍的人群,数量庞大,如果是从小生活在外来人口封闭圈子里,哪怕在上海一辈子,那也是外地人。如果从小生活在上海开放圈子里,经常和上海人接触,甚至使用上海话,那就是新上海人,哪怕没有户籍。


第九区春虫虫


别再纠结上海话与普通话了,我可以断定,上海话以后只有在戏曲里才能听的到,因为讲上海话的市民会逐年减少,最后都说普通话。上海交际环境不容许说上海话。上海在改革开放前基本在学校工矿企业都说上海话,自从计划生育后,人口出生率减半,原来1000万人口,以后就是500万(还有500万都在住宅小区里退休了),这么大的城市不可能叫500万去建设,所以需要从外地填充人口,把能工作年龄降下来。还有一个原因以前交通不便,外地流入上海的基本都是江浙两省,沪语基本能相互沟通,而现在交通网络相当方便,不像改革开放前一个长途要等二三个小时。距离近了,时间短了,要在短时间里起到沟通作用,唯有普通话。至于有人会问广东为什么能保持住方言,我也只有一个答案~人口!广东有一个亿人口,再加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广东籍,粤语还能扛一阵,但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强国地位的不断提高,不出100年,粤语也会只有在戏曲里听到!以后的中国只有普通话!


狼牙客栈


这个我也有过疑问。

不过现在年龄大了,再加上户口解决了,也就没啥疑问了。

我认同这个城市,应该算是我的养育之地,对上海的印象不下于故乡。但如果抛开户口的附加值,我也不认为我就是个上海人。毕竟在我人生的前24年,养成的都是北方习惯,即便我现在回到故乡,嘴唇干裂,甚至家乡的饭食都开始有点让我接受不了那种浓烈的味道。但我不认为我不是故乡人。而且根植在心底里的还是故乡,性格,习惯会改,但改变的不多,甚至再次融入故乡的生活,也是分分钟的事情。

我用了14年的时间开始习惯上海这座城市,现代,文明,发达的感觉,让人身处其中,感受到每时每刻的变化,回想了一下,居然已经找不到我刚到上海时居住的那个里弄,已经被高大的火车站北广场覆盖掉了。我试图寻找在上海的根,但是找不到了。这就是漂泊的意义,只能从地理意义上去寻找一个坐标罢了。离开了人文的根几乎随时可以被改变。

我的下一代,应该算是留下一点点印记,就是他们的出生地都不在上海,在老家出生的,这是唯一留给他们关于祖辈的印记了吧。他们未来会成为一个上海人么?他们已经是上海人了,而且从出生到现在他的轨迹几乎就是上海的轨迹。我的故乡对他而言是个旅游胜地而已。故乡的情感,他们已经归在了上海吧。

至于户口,如果抛开,入学,考试,升学,可能遇到与户口相关的一切事物,那几乎不重要了。或者从另一种角度讲,你已经是个上海人了。


邻居说A轻点


我认识许许多多在上海土生土长,后来被强制内迁到祖国各地的上海人群体。当年离开上海充满了报国建功的理想,虽然他们没有选择居住地的权利,但是他们为祖国各地的文化、教育、医疗、军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当然这也包括了知青及知青子女在内。他们一生漂泊的生活中充满了酸甜苦辣。现在他们大多数进入老年期,落叶归根最终又回到了上海,不过,上海的高房价伤害他们以及他们的子女群体。上海对不起他们,祖国也对不起他们。


刚强胆壮陈明


必须有一个上海人愿意娶你,十年后你户口签到上海后,离婚。如果你有姐姐妹妹的话,让你姐妹嫁给前夫,你嫁给姐姐妹妹的前夫,这样十年后你们就都是上海人了。


林岱刑警


户口本上户籍是哪里就是哪里,身份证上前三位310就是上海的。那些评论的上海人和上海本地人怎么怎么样的,这么多年来上海人和上海本地人一直以来都是互相看不起的,说那么清楚干什么啊,我们自己心里明白就好啊!也别互相怼了,让外地的看笑话嘛 😌。看评论真是笑死了,你们百度什么的查一查好哇,了解一下上海的历史吧。不跟你们继续说了,真是让00后看笑话来了吧


梓忆往昔


上海人中还有一个特殊的人群,这就是当年从上海出去的知识青年,大多数知青在1978年大返城时回到上海,又融入了上海。但是也有不少在当知青时被抽调招工招生在当地工作的,大部分是在2010年前后退休后举家回沪的,并且也将户口迁回了上海;还有一部分人是改革开放后以人才引进等方式调回上海的。他们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但由于历史与时代的原因,在人生中到外地拐了一个弯,如今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他们的身份证因是在外地工作时办的,身份证不是310打头的。

这就遇到一个可笑的问题:外地某著名景区宣布,对上海人去旅游的予以半价优惠,而这批上海人的身份证都不是310打头的就不被认可,不予优惠,徒增奈何?

倘若哪天上海某景区对上海本地人实行优惠,那岂不是也享受不到呵。

的确有这样的情况:在外地时,别人对一位原籍是上海人的最高评价是,这个人不像似上海人!

多年后回到上海,难脱当年北方人的豪爽豁达之习性,旁人又评价,他就是一个外地人。

呜呼,到头来弄了个里外不是人。

那,您说,我是哪里人呵?


郭雄333


美国和欧洲一些个国家还时而不时放宽绿卡的口子,把长期非法移民扶正,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在户籍问题上有必要守得那么紧吗?应该让那些个长期居住工作的长期纳税的所谓新人自动转为所在城市户口,否则你们让这些人去往何处?


Bluesky001


这确实是个尖锐的讽刺。生在上海长在上海却不是上海人,没有上海的户籍也不能享受相关的政策优惠。不过这牵涉到这个国家的很多的体制或者机制上的原因。对这个移民城市来说,有的时候也许是需要几代人漫长的等待才能够解决的问题。正如当今的上海人他们的祖辈一样,第一代移民是很苦的。住小船,滚地龙,棚户,从事的只能是低微的服务业,剃头,扦脚,做餐饮,开家烟纸店,纱厂打工。黄包车夫。如今的生于上海长于上海却不能获得上海户籍的人可能很多,如果严格统计的话,肯定有一个庞大的数字人群或者人群数字在等着每个人。他们的问题也只能寄希望于这个城市的良性发展而后得到圆满地解决。因为他们是这个特大城市发展的产物,他们的问题也只有在这个城市具有充分的吸收包容能力之后才能够得到解决。任何盲目乐观或者无限悲观都未必正确。目前的他们只能两头跑,既要遵循祖籍地的地方法规,那是他们一天都没有生活过的地方,又要努力融合进生他们养他们的上海(!)。他们甚至没有购买上海房屋的权利,此中制约的繁文缛节很多。因此个人以为现在已经天价的房屋还远远没有达到上限,这部分人的购买力完全没有释放出来。但是总会有一天,他们会不再会因为这个问题会苦恼甚至难堪。那是很多上海人或者非上海人都盼望的一天一定会到来。因为他们的先人或者前人是这样,作为后人,也只能寄希望于将来,一如这个国家的许多别的上海之外的事情一样。前人能做得到的后人一定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