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人說清朝記載的歷史全是假的,只有外國記載的才是真的?你怎麼看?

勇敢的心187384339


清朝記載的歷史全是假的?外國記載的是真的?

是嗎?非要把最後那層遮羞布撕掉不可嗎?

都說我言辭過分犀利,但我內心中始終認為,我的文風仍然很溫和,我從來都留有餘地,因為我畢竟身體中流淌一個民族的血液,我也有起碼的自尊心。

但這不是可以撒謊和吹噓的理由。

既然說到外國人記載的明朝歷史,真的就那麼美好嗎?

那就來翻出來看看吧。

第一:剛明的勇氣

官吏無知和、狂妄,百姓像土著人那樣無能怯懦,連菲律賓人和日本人都比他們勇敢得多。

大明無知到什麼程度呢?連西班牙和菲律賓都分不清。西班牙將很輕鬆征服這個充斥著懦夫的落後國度。

第二、閉塞而愚昧無知

在這種社會風氣下,所謂的飽學之士無知而愚昧,軍隊中都要配備佛朗機和紅夷大炮了,居然蠢到不知道產自於何處。“學者滿足於無知”。

第三、對待百姓連牲畜不如




這就是被吹噓的明朝如何善待國民,一個據說老百姓可以把違法官員直接解送進京的國度。“西班牙人無論如何也無法相信世間竟有這般荒唐事”

“商賈是賤民,華僑多無賴”。這就是明朝政府給被遭到屠戳的子民的定義!

而被破口大罵的誤了你三百年的“韃清”政府,在政權即將被巔覆的前夕,風雨飄搖中,仍然沒有忘記派出殘餘的艦隻去保護本國的僑民。

第四、仁慈的君主,清廉的吏治

當把外國人的記載當成金科玉律的話,那就請欣賞一下上圖中的評價。

第五、誰在閉關鎖國

被罵成“閉關鎖國”的乾隆,在乾隆十年,四港對外貿易總額達到36571777兩,是明朝最好年份的35.5倍。

罵乾隆的時候,該不該掂量一下自己的底氣?

第六、天子守國門

“鄂本篤***經哈密,再行九天,一行人抵達中國長城,經由一個叫嘉峪關之地,進入中國。” ――《大中國志》

“這就是1618年上呈的備忘錄,自那時以來,韃靼人繼續每年夏季大舉入侵(因為冬季嚴寒,不能幹甚麼事),總的說來,他們是勝利者,中國人則損失慘重。因此,在1622年,該省的主要堡壘,總督的駐驛地廣寧堡的兩名大員(或許出自不滿,或許出自改善他們地位的願望)和韃靼人達成秘密協議,把該堡交給它們。。。。他們逃到(可以說是)該省的最後據點山海關,這是進入北京省的第一站。”

這是在萬曆時期,廣寧堡也被放棄了,明朝疆域退到了山海關。

什麼叫“天子守國門”?因為出了長城就是外國了。無論在地圖上怎樣吹噓,在這些外國人的記載中,就從來沒把長城以外的地方當成明朝領土!

人家都不認可你,也不知道哪來這份自做多情,想把人家收為子民,真是可笑。

第七、技術領先的火器

“他們仍然使用臼炮,但只是少量,而且製作低劣……它們在戰船上裝炮,但炮很小,它們也不知道怎樣把炮對準目標。

“1621年,澳門城送給皇帝三尊大炮作禮物,還有隨行的炮手,向他們介紹使用的方法,因此在北京表演,是必須到場參觀的曼達林大為驚恐。當時,發生了一次不幸的意外,其中一尊炮猛烈反撞,打死一名葡人和及三四名中國人……總之,它們的武器和士兵在今天已無意義……

這就是所謂的先進和領先。在歐洲戰場上已經被淘汰的垃圾,送到大明來。而可憐的士兵們居然連怎樣操作都不會,打起仗來,命中率全靠出眾的人品。

第八、富庶與科技

中國不如歐洲富,也沒有多少人稱得上是富翁,歐洲的窮人沒有中國的那麼多,那麼窮。

這就是明朝所謂的“富庶”

“他們是數學的愛好者,但一般來說他們懂得很少,也不許有人專門學習它,除了奉皇帝特別命令從事這方面研究,全國僅兩處有這類人,一在北京宮廷,另一在南京。 ”

這就是明朝政府對先進科技的態度,按照明粉理論,莫非是怕人民學會了推翻他的統治?

第九、朝貢――最後一塊遮羞布

說句實話,做為那些人口中的滿遺,我都不願意揭穿這塊遮羞布,因為這是整個民族的最後一點顏面了。

即然說到外國人的記載,那就講講在外國人眼中,大明王朝所謂“不稱臣、不納貢”、“萬國來朝”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清修《明史》,對朱棣評價中有這樣一段:

“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這就是被吹上天經常拿來引用的“遠邁漢唐”四個字的來歷。

認真點看,這說明朝的領土遠邁漢唐嗎?

並不是,要看上文“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這其實是指,嚮明朝進貢的國家很多,很遠,所以才“遠邁漢唐”。

那嚮明朝納貢的國家有多少個呢?據《明會典》、《外夷朝貢考》、《明史》、《明實錄》等記載,明朝時的朝貢國家共有100多個。其中,《明會典》所列的朝貢國為111個,而《明史》所列的是148個。

是不是感覺到特別驕傲,特別自豪?

來,告訴你們真相。正好按照要求,我引用一下外國人的資料:

這些撒拉遜人告訴我,他們獻給皇帝的禮物,在他們本國不過值7000克朗,但皇帝為他們的使團旅行而賞賜他們的不少於50000克朗價值,頗有贏餘。

明白了嗎?為什麼這麼多國家來朝貢?

因為與宋朝一樣,明朝是以金錢來換取和平 !

明朝的朝貢制度,就是一種賠本的買賣,薄來厚往。朝貢國送來一些廉價的東西,明朝必須回贈遠遠超過其貢物價值的物品,人家給你一百,你給人家五百。能獲得心理滿足的恐怕只有一句:“爸爸過年好!”

這特麼太有吸引力了!

於是,這一百多個朝貢國嚮明朝納貢,就成了那些國家事務中最重要和最有效的經濟活動,GDP的主要增長點。

這些朝貢國想盡一切辦法,以有限的人員攜帶儘可能多的東西向明朝進發,以獲得最豐厚的利潤。

比如被明粉們津津樂道的“俺答封貢”,本質上就是一種變相的勒索和敲詐。有一回,瓦刺人一下子就來了2000人,還謊稱是3000人。騙取明朝的賞錢。用瘸馬充作好馬,換取明朝三倍的價格。

為了詐取錢財,這些朝貢國是醜態百出,甚至大打出手。比如日本。

明朝曾經通過外交方式來抑制倭寇侵擾,對日本實行羈縻政策,頒賜勘合,準其入貢。為了鉅額利潤,日本的各個大名和寺社為了爭奪嚮明朝入貢的名額而大打出手,在寧波釀成了流血事件,這就是著名的“爭貢之役”。

知道明朝為什麼窮到付不起軍餉了吧?這一百多個朝貢國就夠它受的。

來過明朝,又在明朝做官的外國人又怎麼評價明朝呢?看看利馬竇怎麼說的:

“因為他們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所以中國人認為所有國家中只有中國值得稱羨。就國家的偉大、政治制度和學術名氣而論,他們不僅把所有別的民族都看成野蠻人,而且看成沒有理性的動物。他們看來,世上沒有其他地方的國王、朝代或者文化是值得誇耀的。這種無知使他們越驕傲,一旦真相大白,他們就越自卑。


“最後,我們應該談談硝石。這種東西相當多,但並不廣泛用於製造黑色火藥,因為中國人並不精於使用槍炮,很少用之於作戰。然而,硝石卻大量用於製造煙火,供群眾性娛樂或節日時燃放。中國人非常喜歡這類表演,並把它當做他們一切慶祝活動的主要節目。他們製作焰火的技術實在出色,幾乎沒有一樣東西他們不能用焰火巧妙地加以模仿。他們尤其擅長再現戰爭場面以及製作轉動的火球、火樹、水果等,在焰火上面,他們似乎花多少錢也在所不惜。我在南京時曾目睹過為了歡慶春節而舉行的焰火會,這是他們的盛大節日,在這一場合我估計他們消耗的火藥足夠維持一場相當規模的戰爭達數年之久。”

中國人不大懂得馴馬和練馬。他們平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都是閹過的,因此很安靜,脾氣很好。他們有無數軍用的馬,但都退化得厲害並缺乏勇武精神,甚至韃靼人的駿馬一叫就能使他們潰散,因此達起仗來實際上是無用的。此外,由於馬蹄上不達掌並且很纖弱,所以這些馬不耐在硬地或山道上走較長的路

。”  

“我們前面討論的這三種等級,同樣也以相似的稱號授予軍界人士。這幾種學位在同一年授與,但是在下一個月內,並於前者在同一地點。然而授與儀式要簡單得多,這是由於軍事科學在這個國家不受培育和重視的緣故。事實上,軍界很少有人追求這種學位,並把它看得有什麼重要意義。軍事方面的學位考試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軍人馭快馬奔弛著射九箭。第二部分是站定不動再射九箭。凡是能在馬上射中四箭,站著能射中兩箭的,就可以參加考試的第三部分。在這一部分中,他們必須筆試回答有關軍事策略的一些問題。主考官宣佈結果,以及各省被授與軍事碩士學位的人事總數約為五十名。在北京授與哲學博士的那一年,在通過必要的三場考試之後也給從全國軍事碩士學位選中的大約一百名博士。取得博士學位的軍人要比碩士學位的優先被任命為軍官,但是他們必須花錢謀求官職。”  

這個國家大概沒有別的階層的人民比士兵更墮落和懶惰的了。軍隊的每個人必定過的是一種悲慘的生活,因為

應召入伍並非出自愛國心,又不是出自對皇上的忠誠,也不是出自任何想獲得聲名榮譽的願望,而僅僅是作為臣民不得不為僱主勞作而已。軍隊中大部分人是皇上的奴隸,他們服奴役,有的是因為自己犯過罪,有的則為其祖先贖罪。當他們不從事軍事活動時,他們就被派去幹最低賤的活計,例如抬轎,飼養馱畜以及其他這類的奴婢行業。只有高級軍官和軍事長官才在軍隊範圍內有一定威權。供給軍隊的武器事實上是不能用的,既不能對敵進攻,甚至不能自衛。除了真正打仗時外,他們都只攜帶假武器。我們已經描述過,無論是官是兵,也不論官階和地位,都像小學生一樣受到大臣鞭打,這實在荒唐可笑。”

“葡萄牙人來到了中國海濱,他們熟知這個國家的財富,想盡各種辦法誘使它的百姓進行貿易交往。然而這一切不是件容易辦到的事,因為中國人遠甚於世界上的其他一切民族,對外國人是猜疑的。自從他們失去整個國土並在韃靼征服者的枷鎖服役以來,這一點就對他們來得格外真實,已如前一章所述。葡萄牙船隻的規模,他們的異乎尋常的裝備,他們的大炮的轟鳴,都只能增加中國人內心的恐懼”

“供給軍隊的武器事實上是不能用的,既不能對敵進攻,甚至不能自衛。除了真正打仗時外,他們都只攜帶假武器,發給他們假武器是為了在演習時不致完全沒有武器。儘管他們自古便已發明鐵炮和火槍,但是他們怕重,平時不攜帶,他們只是在攻城或摧毀城牆時才必須使用火炮。他們沒有熟練的炮手,有一些葡萄牙和西班牙逃兵擅長打炮,在訓練他們。他們打起仗來沒有一點章法,各行其是,簡直是一場混戰,騎兵和步兵都是這樣。他們攻城,除了圍城切斷糧源,迫使對方投降外,別無其他辦法,也不懂得用炸藥炸城。他們從不攜帶任何武器。他們極不尚武,不愛持槍弄棒。他們說,攜帶武器和從事打鬥是一種流氓行徑,是非人道的行為,人們本應和睦謙讓,爭吵鬥毆和戰爭都是野獸行為,不應為人所為。中國也有軍隊,但是中國人並不敬重他們,反而咒罵他們。所有上面這些描述都是講的純中國人比之我們歐洲人,中國人之勇敢猶如婦女在男子面前所顯示的。他們打起仗來膽小如鼠,遇見敵人就像羊群見到狼似的四處逃竄。

這是因為中國人一直生活在和平環境,不喜歡、也不擅長武事,視習武為恥辱,幾乎將習武者視為盜賊。所以,一旦外敵入侵,他們並不以賠款求和為恥。”   

“他們若集結人馬,也能組成十萬兵馬的大部隊,但為最虛弱的軍隊。正因如此,一個如此浩大的中華帝國竟被小小的博格達汗征服了。中國人天性不愛武事,喜歡從事農業、經商及其他事物。博格達人儘管比漢人更驍勇善戰,但畢竟他們是同一個大陸的人,比起歐洲人來,還是遜色,不如歐洲人強大、英勇。我親身經歷的就說明了這一點。有一些曾同他們在阿穆爾河上交過戰的哥薩克人告訴我,我們100人能頂住並戰勝他們1000人。他們也對我們的英勇善戰驚歎不已。當今的博格達汗開始製造大炮。他們非常想買我們的火槍。” 

儘管中國人和博格達人有槍炮和其他武器,但他們不善於作戰,所以少量歐洲士兵即可征服他們,因為歐洲人勇猛無畏,武器精良,善於作戰,歐洲士兵也比中國士兵強悍。

他們的致命弱點是不堅定和怕死,一旦同敵軍遭遇,聽到槍聲就會抱頭鼠竄,像受驚的兔子。

看到這些評價,是不是傷自尊心了?

即然選擇相信外國人的記載,那麼可以告訴你們,外國人就是這樣記載的,有什麼辦法。外國人的記載對你們來說很重要嘛!

再來說說馬戈爾尼,被用來攻擊清朝的這位洋大人,被用來貶低乾隆的這位洋大人。

馬嘎爾尼使團晉見乾隆,對清朝提出的種種要求:

1.要求英國貨船能到浙江、天津等地收泊;

2.要求在北京設立商行;

3.要求在珠舟山佔一島嶼,以便英國人居住和收存貨物;

4.要求在廣州城劃一地方居住英國人,或者居住澳門之人出入自便;

5.要求准許英商從廣東內河航行澳門,貨物不納稅或少納稅;

6.要求確定關稅條例。

請問各位,做為世界上任何一個有尊嚴的國家,這樣的條件能答應嗎?這就是幾條槍和幾座鐘錶想從中國換走的東西!

這群洋流氓不該拒絕和驅逐?居然用馬戈爾尼來攻擊乾隆閉關鎖國,能要點臉嗎?

說說我的看法吧。

明朝和清朝這段歷史是個偉大的時代,但可惜,這個偉大並不屬於我們中華民族。

從利瑪竇到馬戈爾尼這段時間,看看在這偉大的時代中,世界上發生了些什麼:

在這段時間內,世界上又出現了哪些人?

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經那麼優秀的一個民族,在這個時代中已經遠遠落後於世界了!

駕駛著這樣一輛破舊不堪的馬車,在世界的追逐賽中,這個民族負重前行了五百年。

我們的共和國正在補課,補的不僅僅是民國的,北洋的,清朝的,還有明朝的啊!

追趕就要付出代價。我們的父輩(說起父輩,忍不住想落淚),他們為了這個民族的快速進步,響應號召,無怨無悔,付出了最美好的青春和一生幸福,有的甚至還付出了生命,就是為了我們,我們的下一代人不必再接受外國人的這些評價了,不必在別人的睥睨中猥瑣地苟活。

而有些人,卻想從洋人的唾沫星中去尋找一個民族的存在感和虛榮心,不覺得可恥嗎?

做為中國人,要有自信。外國人的記載和評價可以參考,但並不重要。因為那畢竟已經過去了,落後就要承認,承認就要奮起,奮起就敢於面對,勇於承擔起父輩留下的責任。


饞嘴肥貓1


典型的慕洋犬心理,拿外國記載當唯一真理。

清朝記載的歷史怎麼可能全部是假的?

外國記載的又怎麼可能都是真的?

只能說清朝記載的有些地方不詳細,亦或是因為政治原因而作假和不記載,所以拿同時期外國記載的資料做參考,注意是參考而不是當唯一標準。

因為外國人記載的不一定是真的。

像之前因為外國人來到中國太容易掙錢了,所以就有一個外國人,具體名字忘了叫什麼,總之就是拿著所謂的慈禧太后外國情人的回憶錄來炒作一般,看似挺有看頭的,其實就是扯淡,慈禧太后怎麼可能有外國情人,當時封建社會下她那樣淫蕩,不是給政敵機會嗎。

像所謂清朝記載有假,以現在熱議的明史來說,的確有問題。不過主要問題在於關於建州女真的記載是含糊不清或者某些時間段乾脆不記載了,涉及到建州女真的明朝官員方面也沒有記載,這個還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建州女真是清朝的老祖先。還有涉及清朝入關那段血腥歷史多少有不記載或者作假的情況,但明史的大體歷史還是沒什麼問題的,挺不錯的。

還有清史稿由滿清遺老所著,的確美化太多,不過是有失客觀,並非到了記載都有假的這種嚴重地步。

當然所謂外國記載一定就是真的,跟清朝其實並沒有多少關係,而是當下社會意識的一種極端表現,就是西方都是好的這種觀念意識。

這種觀念不在於過去,不在於西方如何。而是當下廟堂之上所決定主導的,再想想前兩年外國人丟個自行車當地警民合作幾個小時將其找回來,自己人丟個摩托車都找不回來,出國旅遊被丟到墳場,這才是根本原因所在。


宋安之


1. 《明史》被滿清花了一百年的時間來進行篡改

2. 清朝滅亡後,民國沒有對滿遺進行清算,修《清史稿》的還是遺老遺少,主編趙爾巽是反對革命的旗人,修史仍然站在清王朝的立場。

所以看《明史》、《清史稿》的時候應該進行矯正:書上說明朝好的地方,好的程度應該加倍;書上說明朝不好的地方,應該持懷疑態度。


山越武將


既然是外國人的記載才可信,那我們就看看外國人怎麼評價大清的。

萊布尼茨如此評價康熙:

事實證明, 正是因為康熙皇帝的雄才大略才使歐洲科學與技藝更好的輸入中國,僅此而言,我認為,康熙皇帝一個人比他所有的臣僚都具有遠見卓識。我之所以視他為英明的偉人,是因為他把歐洲的東西和中國的東西結合了起來。

他諳熟中國人的學問,不是不學無術的庸君,他從科隆耶穌會士湯若望的學生,比利時耶穌會士南懷仁那裡接觸了歐洲科學。在他之前,整個中華帝國境內大概還無人對此有所瞭解。這樣,他以其廣博的知識和先見之明遠遠的超過了所有的滿人和漢人,彷彿在埃及金字塔塔頂再加上一層歐洲塔樓。

我還記得,意大利接觸的耶穌會士閔明我在羅馬以欽佩的口吻曾親口對我讚美過這位君王的賢德聖智,他談到了他言行公正,對人民仁愛倍至,生活節儉自制等美德。……他還親自編寫數學教科書,以期親手將這一重要的學科的基本知識傳授給自己的孩子們,使智慧在整個帝國以及自己的家族內得到繼承。

那是一位其自身意義以超過凡人的偉大帝國的君主被視為生死攸關的上帝,以至於只要有一點他的示意,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然而正是這樣一位君主卻經常藉助於教育而被培養成德高望重、智慧非凡的人。儘管他身居高位,卻極其遵守公共道德,禮賢下士,這一點確實令臣僕們望塵莫及。除了親眼目睹,人們不容易理解,能夠在當今主宰一切的最偉大的君主卻對後人如此敬畏。他對自己言行的要求十分檢點,但不是怕其王公大臣和政府,而是更加害怕編撰年鑑和起居錄的史官會把他不光彩的言行錄入那個藏在神聖不可侵犯的小匣子內的史冊,從而遭到後世的唾罵。


馬嘎爾尼使團隨員安徳遜:

本文摘編自《英國人眼中的大清王朝》 作/譯者:(英國)愛尼斯·安德遜 費振東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序言中一段申明

在這個國家裡,在我們所經過的地方,人口是極為眾多而且是到處是那麼多:我們走過的鄉村前後每1英里路上的人數足以充塞我們英國最大的市鎮。道路兩旁不少別墅田莊散佈在田野之間,大為增色,也足以證明其富裕。

我看到許多肉店,店裡切肉的模樣同我們的相似,我們不能說倫敦的肉類供應比北京好。

在這大城市裡,同我們在自己的大城市所見一樣,除了各種沒有門面的商店以外,還有好幾千人叫賣他們的貨物。

認為中國婦女是被關在屋子裡不準與外人相見的見解,是無甚根據的。會集觀看英國使團馬車隊的大量人群中至少有1/4的人是婦女,這比例數字大大超過在我們自己國內所遇到的由於觀看新奇事物而聚集起來的人群中的婦女的數目。

我們在北京旅行時所見的婦女,一般的容貌極為嬌嫩,面色是自然的優美。

這天是皇帝剛滿85歲的日子,他登基至今已57年。他雖然有一雙黑而銳利的眼睛,但是他的儀容則表露出他的品格上的仁慈與和善,和他的崇高地位上的穩重莊嚴。這是內心修養的結果,不是外表上的雄偉。

中國人制造糕點、蜜餞的技術是出色的,味道好,式樣與顏色多種多樣。他們的糕餅做的值得讚美,味道比我在英國或其他歐洲國家所嚐到的更為適口。他們的發麵食品與我在歐洲吃的同樣輕鬆,而樣式之多我相信集歐洲國家所有制糖果的名師也難於做到。

伏爾泰:

(中國)一省一縣的官員是父母官,而皇帝則是一國君父,這種思想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把一個幅員廣大的國家組成一個大家庭。正因為全國是一家這種根本大法,所以中國比其他地方更把維護公共利益視為首要任務。因此皇帝和官府始終極其關心修橋鋪路、開鑿運河、便利農耕和手工製作。

魁奈:

幅員遼闊的中華帝國把政治制度以及道德制度建立在科學和自然法的基礎之上,這種制度是對自然法的發揚。因而能夠防止君主作惡,能夠保證他(皇帝)在行政管理中擁有做好事的最高權力。

日本德川稱讚清朝為上國;稱讚康熙為上國聖人,其《十六諭》被翻譯成日文並命名為《聖諭廣訓》,並被德川幕府稱之為“實為萬世不易的金言”;稱讚雍正為稀世仁君。

對了,沒記錯的話洋人專門為清朝創造了一個政治詞彙——開明專制。

好了,足夠說明問題了。


北洋海軍炮手


中國古人寫歷史的動機是供後世君主統治時參考,司馬光的歷史稱為《資治通鑑》就說出了這個動機。由於這是流傳後世的檔案,所以歷來有“信史”這樣的要求。也因為有這樣的要求,所以各朝的正史歷來由後朝編纂。這樣說起來,應該是比較忠於事實的。

但為了同樣的原因,後朝為了保護自己的合法性和正統性,又不免要在前朝的歷史上做些手腳。清初就曾經對歷史,特別是明史,做過很多篡改。為此,還收繳銷燬了很多民間歷史記錄。清末,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後,在和外國打交道當中的許多記錄,都做了大面積的篡改,許多幹脆就不予記錄。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怎麼知道他們篡改了呢?即使是古代,歷史事件也不是隻有史官在寫,有民間的記錄,有相關方面,例如鄰國、敵國、商人、教士、旅人....在作記。所以,確實有的事是被刪改以後沒有痕跡了,但是不會統統沒有痕跡。這些記述,有一個“弱點”,就是可以輕易用“造謠“、“汙衊”一棍子打死。但是架不住證據多了,就不是那麼容易否定了。

治史的人也有個規矩:“孤證不立”,只有一條的記錄,即使看上去很像很像,也不採信。這樣看來會放走許多,其實恰好保護了真的信息,因為“孤證不立”的反面,就是“眾證當立”。這樣,就不是一句“XX人的話不可信”打發得了的了。當然還有一系列的辨偽的學問。不是信誰的問題,是這麼多不同來源的信息指向同一點,你要說它假,你舉證,舉不出證,跳得再高也不能服眾。單單一句“我不信”、“這樣的話誰信”,說出來是很“露怯”的——表明你其實沒有證據不佔理。


手機用戶62830801642


不只是清朝,每個王朝都會選擇性地改變一些歷史事件。一般主體不會有太大出入,只會在一些具體的事件上或掩蓋什麼或往臉上貼金!也就是在一些細枝末節上會根據帝王喜好或者王朝形象有所改動!至於外國人記載的清史,也不能說只有他們記載的就全是對的,只能說有些事件的記載不會受政治影響太大,比較客觀罷了, 但是存在片面的弊端,他們只會以他們的角度或者所掌握的信息和見聞記載,除了文化差異之外(看待實物的態度不同),還有就是許多重大事件他們是無法瞭解到真正的內幕的!但是在研究正史的基礎上,有些事件上參考外國人的記載,這樣可能會更接近歷史真相!

謝謝,我是單調




用戶51663089633


一切歷史本都是當代史,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屁股決定腦袋。是真是假,自己去甄別吧。外國人煞費苦心的想割裂,挑撥滿蒙漢之間的關係倒是真的。


崖柏豹子


滿人老檔好象不是假的,因為那種文章不象需要作偽,那個根本就沒讀者的,全是簡單的記錄,說的大多是戰爭的起因,滿人何人出兵,對手又是誰,結果如何。千篇幾乎都是一模一樣。

我再說一次,這個東西完全沒讀者的,我覺得他記下來,完全是怕忘記了,好象是給當事人自己看的,你見過自己騙自己的人嗎?

我還是想說,他們的記錄非常的單一,基本上就一本孤傳,不象明宋還有野史可讀,我相信這種情況可能會遺漏一些事件,但是這不應該算成他們的學者刻意的避諱。


18177028401


記得有個說法,真正考證歷史的人,有個孤證不立原則。官方記載的正史,海外記載的正史,民間記載的野史,都只是證明歷史的佐證,只有幾項記載都統一口徑了,才是真正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