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绪成:中国画到底往何处去呢?

赵绪成:中国画到底往何处去呢?

刚进大学,由于只学了一年美术,基础弱,同班的多是上海、南京等大城市来的孩子,结果开学摸底考,赵绪成的专业是班里倒数10名。

赵绪成:中国画到底往何处去呢?

▲东方女神丨69×133cm丨

“但是进了南师大2年后,我专业就是第一了。”在赵绪成印象里,从读书时期到工作,他都是班里、单位里的文艺骨干。“我带领大家唱歌、演戏、搞美术,对文艺有着天生的热情。”上世纪60年代,赵绪成被分配到宣传部工作。上世纪70年代初又到了文化创作组,后来调到画院。1975年, 赵绪成第一张处女作《巧裁缝》入选了全国美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赵绪成:中国画到底往何处去呢?

▲缝帐篷丨270×135cm丨

1976年作品《胜利属于人民》入选全国美展,被天津艺博收藏。1977年《笑谈 纸老虎》入选全国美展,连续3年入选全国美展,让他在艺术界声名大噪。1979年,中国美协举办第5届全国美展,那一届国展,整个江苏省入选作品吃了零蛋,时任江苏省美协的领导觉得面子挂不住,考虑到很多美术界的老同志没有精力去抓这项工作,就把担子交给了赵绪成。

赵绪成:中国画到底往何处去呢?

▲人体素描丨58×76cm丨

赵绪成临危受命,开始主抓全省美术。“当时我担任国画人物画创作组组长,准备第6届全国美展把面子争回来。”为冲刺国展,赵绪成认真抓了3年,“我把全省的画家集中起来,搞观摩开研讨。到1984年第6届全国美展期间,所有的国油版雕等等画种都来送选,我的工作变得愈加繁重。”

赵绪成:中国画到底往何处去呢?

▲天边的云·喜马拉雅 丨75×54cm丨

提到画家赵绪成,人们马上就联想到“飞天”,自上世纪70年代末,“飞天”一直是他画得最多的题材。“当时江苏省画院分人物组、山水组、花鸟组等几个创作小组,我是人物组的秘书,组长是亚明,画院以招工的方式,招收了第二期学习班,我担任指导老师之一。”

赵绪成:中国画到底往何处去呢?

▲大唐非梦丨142×79cm丨

说起新“飞天”,就绕不开一个话题,即赵绪成近年来在中国画创作上的创新探索。“我参加过很多次全国美展,后来又担任全国美展评委。然而在第9届全国美展上,我们发现很多人画出来的东西大同小异,有人甚至认为中国画已走入了穷途末路。我不相信,但中国画到底往何处去呢?”就在赵绪成苦思冥想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赵绪成看到了中国画的新出路。

赵绪成:中国画到底往何处去呢?

▲天女图丨44×48cm丨

“2001年,南京市建委一位领导找到我说,这几年南京变化这么大,你们为什么不画画新南京呢?我当时不知轻重,就一口答应了。于是,我带着国画院的画家们,在南京看了不少新建筑。

赵绪成:中国画到底往何处去呢?

▲舞天图丨64×44cm丨

画院大的活动策划,从来都是赵绪成自己主抓,在他任期内策划了多个大型美术活动。

赵绪成:中国画到底往何处去呢?

▲月朦胧城朦胧丨 123×82cm丨

而当时江苏省国画院开展的全球特聘画家400人、书法家300人项目,为扩大江苏省国画院的创作和影响起了很大作用。

赵绪成:中国画到底往何处去呢?

▲ 10都市丨48×38cm

在赵绪成看来,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两句话一句都不能少,只要内容,不要艺术,是绝不行的。“题材好一定要有艺术,艺术创作也要注意题材,才能把握准确。”他曾经提出“中国书画应以个性感觉气象为核心、民族优秀气象为立场、现代先进气象为趋势、多元正大气象为架构”的四大气象观点,美术界同行笑称他是“气象局长”。在他看来,“搞艺术创作,只要是真的,怎么也行,你要创新,别人看不懂,不要怕。真正深入研究的艺术家是孤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