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新改革,哪些事业单位被改为企业?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在这份文件中明确的划分了以社会功能为标准的事业单位分类,具体如以下三类:

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种类别。

根据本次发布的文件精神,现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划入改革行列,改制为企业,直白的说就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在此次文件执行过程中有可能被收回事业编制,转变为企业编制。

事业单位新改革,哪些事业单位被改为企业?

那么,该如何评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呢?

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之一的,认定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第一,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营利为目的。

第二,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属于政府必须提供的公益服务范围。

第三,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够且应当通过市场获得。

工程建设、维修、养护,工程勘察设计,市政公用经营与作业,经营性水利工程管理,农场、园艺场、养殖场、苗圃和经营性林场等农业养殖(种植)机构。

技术开发类科研,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商业性地质勘查,招投标代理,一般性评审认证,咨询服务,评估鉴定,面向社会的培训机构。

宾馆,招待所,经营性康复疗养,房屋修缮,物业、车辆服务,部门文印机构,投融资,担保,粮食收储,物资、图书、仪器设备供应。

非时政类报刊,一般文艺院团,影剧院,影视音像制作销售,演出中介,新闻媒体的印刷广告发行传输等经营部分,电影制片厂及其他各类公司等。

事业单位考试之朴素逻辑解题技巧探究

事业单位招考中出现的题目虽然难度不是很大,但是遇到朴素逻辑类的题目也是要花费一番功夫的。尤其是遇到朴素逻辑类的题目,难度不小,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甄别正确选项,提升做题效率呢?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一些题目和小伙伴们分享一下朴素逻辑的解题技巧。

一、瞄准高频信息

当面对题干给出的多种条件时,很容易打乱人的注意力,想要从题干众多无序的信息中快速推导结论,我们可以从一些高频信息入手突破。

【例1】刚刚入职的三位员工,张岚、李丽和王怡三个人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和广州。其中,张岚不比来自北京的同事年龄小,李丽比来自广州的同事年龄大,王怡和来自广州的同事一样大。如果上述为真,则以下哪项也为真?( )

A.张岚来自广州,李丽来自北京,王怡来自上海

B.张岚来自广州,李丽来自上海,王怡来自北京

C.张岚来自北京,李丽来自广州,王怡来自上海

D.张岚来自上海,李丽来自北京,王怡来自广州

【解析】正确答案为B。题干三个条件中高频信息为“广州”,可由此突破。由“李丽比来自广州的同事年龄大”和“王怡和来自广州的同事一样大”可知,李丽、王怡都不来自广州,所以来自广州的是张岚;又“张岚不比来自北京的同事年龄小”,即年龄排行为“李丽>张岚(广州人)>北京人”,所以来自北京的同事不是李丽,则是王怡,李丽来自上海。故答案选B。

二、锁定确定信息

当题干给出的多种条件无明显的高频信息时,可以从一些绝对确定信息或相对确定信息入手突破,从而快速解题。

【例2】某公司新近引进四名专家,分别来自河南,河北,湖南和湖北。他们分别在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的三个部门,且每位专家只能在一个部门工作。其中:

①湖北专家单独在销售部门;

②湖南专家不在生产部门;

③河南专家和另外某个专家同在某个部门;

④河北专家不和河南专家在同一个部门。

根据以上条件,河北专家在( )。

A.生产部门 B.销售部门

C.售后服务部门 D.无法得知

【解析】正确答案为A。首先题干①是确定信息,即湖北专家单独占在销售部门工作,据此可以排除B选项;根据①②可知,湖南专家在售后服务;根据③④可知,河南专家与湖南专家同在售后服务;由此可推出河北专家在生产部门。答案为A。

以上题目就是根据题干中的高频信息和确定信息作为突破口,从而快速找到正确答案,现在你学会了吗?

随着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化和规范化,事业单位招聘也正在逐步融入到公考过程中,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性、周期性和形式性。很多考生在了解了事业单位的统考招聘之后,总会感慨“这简直是国省考再现”。那么,既然形式愈来愈趋向于国省考的事业单位考试,在内容上是不是也是保持大致的体系呢?答案是肯定的。

所以,各位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除了学习必要的专业技能知识以外,更是可以充分利用时间进行行测部分的学习,这样在专业上的专业,在行测上的高效,必然能够让我们在事业单位的招聘中把握更多的机会。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在历年各个公考中都出现的朴素逻辑的真假话问题,通过对点的学习,感受真假话面的广阔,和解题的核心本质。

一、真假话题型特征

真假话在必然性推理里属于常考考点,在朴素逻辑的考察过程中,真假话问题的呈现形式就是出现真假话,重复判断。而它区别于一般命题的真假话,在于朴素逻辑的真假话问题很少涉及矛盾的对应。所以,在解题过程中,抓住突破口就成了解题的关键。

接下来,我们就用两个例题去学习感受朴素逻辑真假话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二、真假话解题方法

要分析出真假话问题的解题思路我们可以先来看这样一个例题:

在一个地方有魔鬼、天使和人共同居住,其中魔鬼永远说假话,天使永远说真话,人有时说真话有时说假话。一天,一个人来到这个地方,听到这样一段对话:

红衣服:我不是魔鬼。

蓝衣服:我不是天使。

白衣服:我不是人。

他们三个中,既有魔鬼和天使,也有人。那么,请问究竟谁是魔鬼,谁是天使,谁是人?

各位考生看到这里就会发现,这个题里有真话也有假话,并且重复判断,是典型的真假话问题。可是,在这三句话里并没有矛盾。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呢?很简单,直接进行假设。

假设红衣服说的是真话,即他不是魔鬼,那么就会是天使或人,也就意味着在蓝色衣服和白色衣服中一定有魔鬼。但是,魔鬼永远只说假话,他肯定不会说自己“不是天使”,或者“不是人”,就可以知道刚刚假设得出的结果与题干相悖,即不成立。也就知道,红衣服的说了假话,他就是魔鬼。而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剩下的蓝衣服和白衣服就应该有一个天使和一个人。又因为天使永远只说真话,所以,蓝衣服的不可能是天使,只能是人,白衣服的才是天使。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假设,我们就可以得到这个题的答案。但是,事实上在日常练习中,很多考生却总会在假设过程中,因为条件梳理不清楚,导致自己走入自己的迷宫中。所以,各位考生要注意假设法虽然简单,但是熟才能生巧。

当然,除了这样直接假设以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突破口进行假设。我们再来看一个例题:

甲乙丙丁分别来自美国、英国、荷兰和瑞典。在问到他们各自国籍时,甲说:“乙不是美国人。”乙说:“丙是瑞典人。”丙说:“丁不是荷兰人。”丁说:“甲、乙、丙三人中只有一个人是瑞典人。而且只有这个人说的是事实。”如果丁说的实话,那么他们各自来自哪个国家。

各位考生就会发现,和刚刚不同,在这里是有明显的真话范围的,既只有一真。所以,我们就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去看这个题。既然只有一个人说真话,且这个人是瑞典人。那么,瑞典人的判断就是第二个突破口,也是最关键的。观察题干信息,就会发现关于瑞典人的判断是乙说的,我们就可以假设,如果丙确实是瑞典人,则说明乙说真话,那他也会是瑞典人。但是,瑞典人只有一个,这样的假设肯定不成立,即乙说了假话,丙不是瑞典人,则丙说的也是假话,即丁就是荷兰人。又因为乙和丙都不是瑞典的,那么,甲就是瑞典人,也就能知道乙不是美国人。现已知甲是瑞典人,丁是荷兰人,所以当乙不是美国人的时候,就能知道乙是英国人,美国人是丙。

那么,相信各位考生从这两个例题里,就能够分析出朴素逻辑真假话问题的解题方法就是假设法,而假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当假设的结果与假设本身或题干要求相悖时,该假设不成立,即假设的矛盾为真。

方法和思路是两个题或者一句话的事,但是要想做到高正确率,还要保证快速解答,各位考生必须要加强练习,熟能生巧,当这些理论和方法真正地被自己吸收时,才是我们上场的最佳时刻,若要这一刻早日到来,从这一刻,我们必须得行动起来。所以,加油吧,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