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警转正:三种方式可入编!第二个最容易!

警察,是个神圣的职业,不仅维护人民的日常生活的治安秩序,还充当了人民群众保护者的角色,“有事找警察”这句话足以表明大家对警察蜀黍的尊敬和依赖。

辅警转正:三种方式可入编!第二个最容易!

当然也有人觉得,当警察没啥不好的,毕竟是个“铁饭碗”工作,比较稳定。其实不然,在警务人员群体,有一大部分是辅警,人数大概是在编警察的两倍。

但是辅警虽然和正式警察干的工作一样,待遇和薪资却差的不少,而且还没有编制,都是合同工。因此关于辅警改革、提高其待遇的呼声也逐渐增多。

在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之后,各地都在寻求辅警改革新举措。当然辅警转正也是有“条件”的,不是大家想象的“一锅端”,而是“择优录取”。

1、立功

根据《北京市公安局辅警奖励实施办法》规定,在辅警警务人员中,获得“辅警个人二等功的”人,符合单位文职类工作录用条件的,就可转为文职。

获得“辅警个人一等功”的人,若符合公务员录用条件,经北京市人社局批准后,这直接转为正式在编警察。

这对辅警队伍来说不失为一个好消息,在工作中尽责努力是本份,但如果立了功就可以直接转为编制工作,还是很不错的。

2、达到考察期考察标准

不管是辅警还是在编警察入职时都是有考察期或者试用期的,若在这个期间内表现不好,出现违规,达不到工作要求的情况,是不准许录用的。这也是要求警务人员尽职尽责的一个重要考察标准。

而新疆省地方性公安局借此机会,给了辅警同志们一个大福利!只要是一年考察期满,并满足考察条件,可直接转入事业编制!

这就相当于只要干好的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能从辅警转为事业单位正式工,简直就像“天上掉馅饼”!

3、属于政府专职消防队伍

政府专职消防队伍不是属于消防而是属于辅警的一种。是由政府拨款,消防部门从社会上招聘录用的从事消防工作的队伍。

云南省从今年3月份开始,对专职消防队伍进行“合同工+事业编”管理模式!

意思就是如果表现优异,可直接招录为事业编制,当然成为事业编制后,必须在一定年限内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除了上述几个地方,甘肃、内蒙古等地也在积极寻找辅警改革新方式,争取给咱们辅警工作人员更好的工作待遇。

当然想有编制最快的方式还是考试,比如国考、省考、招警考试等都有相应的公安类岗位,一样可以满足大家的警察梦。小编相信在改革的春风下,辅警同志们一定能迎来自己的春天!

工程问题与特值比例的串联性

工程问题是每年事业单位考试的常考题型,大多数考的都是合作问题,工程问题也是和之前学习的特值法和比例法联系非常紧密的一节,掌握做题方法,很多合作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简单的公式:工作总量=效率×时间(W=Pt),比例法常应用的是正反比,特值法大多数都是根据比例设特值。我们用几道例题来做演示。

例1、甲、乙两工厂接到一批成衣订单,如一起生产,需要20天时间完成任务,如乙工厂单独生产,需要50天时间才能完成任务。已知甲工厂比乙工厂每天多生产100件成衣,则订单总量是多少件成衣?

A.8000 B.9000 C.10000 D.12000

解析:C。这是一道典型的工程问题,题目前半段段说的是时间的关系,后面给了效率的差值,很显然是用时间比求效率比进而求解。时间比:甲乙:乙=2:5,效率比:甲乙:乙=5:2,根据合作效率等于效率之和我们可以求出甲和乙的效率比为3:2,通过读题,甲工厂比乙工厂每天多生产100件成衣,可知效率比差值1份对应的实际值是100,则甲乙二人效率的实际值为300和200,求订单总量:工作总量=效率×时间=200×50=10000。故选C。

例2、制作一批零件,甲车间要10天完成。如果甲车间与乙车间一起做,只要6天就能完成;乙车间与丙车间一起做,需要8天才能完成。现在三个车间一起做,完成任务后发现甲车间比乙车间多制作零件2400个,问丙车间制作了多少个零件?

A.900 B.4200 C.990 D.1080

解析:B。这个题前面给的是不同的时间关系,后面给的是工作总量的差值,很显然,也是要用到比例的关系,但是比上一个题难的是这道题前面给的时间有两组是合作时间,这在求解比例的时候需要转化一下,就比较麻烦,为了方便解题,我们可以在最开始求解效率比例的时候把工作总量设为一个特值,设为10、6、8的最小公倍数120,通过计算三组关系的效率比为:甲:甲乙:乙丙=12:20:15,合作效率等于效率之和,甲:乙:丙的效率比=12:8:7,相同时间内,效率比=工作总量比,甲:乙:丙的工作总量比=12:8:7,甲车间比乙车间多制作零件2400个,可知4份对应的实际值是2400,一份对应的实际值为600,则丙制作的零件数为600×7=4200个。故选B。

1.甲、乙、丙、丁四个工厂共有100名高级技工。其中甲、乙两个工厂的高级技工数量比为12∶25,丙工厂的高级技工人数比丁工厂少4人。问丁工厂的高级技工人数比甲工厂:

A.多6人 B.少6人 C.多9人 D.少9人

2.为了加强社区管理工作,某街道组建了13个志愿服务小分队,从1-13小分队的人数依次是2、3、6、7、9、10、11、14、16、17、21、22、24人。一天下午,区里举办保洁、花卉两个讲座。有12个小分队去听讲座,其中听保洁讲座的人数是听花卉讲座人数的6倍,余下的那个小分队下社区服务。

由此可知,下社区服务的是第几小分队?

A.5 B.7 C.9 D.12

3.n为任意正整数,则n3+3n2+2n+3被6除后余数为:

A.2 B.3 C.4 D.5

4.某单位组织职工进行植树活动,如果把树苗分给男女职工去栽,则每人栽6棵;如果单独让女职工栽,则平均每人栽8棵。如果单独让男职工栽,则平均每人栽多少棵?

A.16棵 B.20棵 C.24棵 D.30棵

题目答案与解析

1.【答案】D。解析:由题意可知,甲∶乙=12∶25,则甲+乙的总人数是37的整数倍,则甲+乙=37或74。又因丙比丁少4人,则丙+丁是偶数,则甲+乙是偶数,甲+乙=74,丙+丁=26,根据题中条件可推得丁=(26+4)÷2=15,甲=24。故丁比甲少9人。

2.【答案】D。解析:听保洁讲座的人数是听花卉讲座人数的6倍,则听这两个讲座的总人数是1+6=7的倍数。志愿服务总人数为2+3+6+7+9+10+11+14+16+17+21+22+24=162人,162除以7的余数为1,只有22除以7的余数为1,因此第12队下社区服务。

3.【答案】B。解析:设n=1,原式值为9,除以6余3,选B。

4.【答案】C。解析:计算问题--特值法。设共有24棵树苗,则该单位有男女职工4人,女职工3人,男职工1人,那么单独让男职工栽,平均每人栽24棵树,故选C。

可能性前提型题目是指在题干中给出部分前提,从而得出结论。要求大家补充一个必要前提,使结论成立。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题型大家能够选出正确答案,但是稍微复杂一点的,题干较长的,就容易犯迷糊。那么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两种方法来帮助大家更好地解答此类题型。

一、善用“搭桥法”。所谓搭桥,就是在前提和结论中建立起联系。往往这类题目中前提和结论的概念会出现跳跃,故而找到跳跃的概念,建立起联系,就做好的前提和结论的搭桥,即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例1】婴儿期的记忆缺失现象,是指婴儿不能记住生命中最初的两年或三年里发生的事件,以往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婴儿这一时期不能形成持久的关于自身经验的表征,即没有相关的记忆的存在,因此无法利用早期记忆。但近来的研究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婴儿能够回忆较早的经验,并且在婴儿期内相隔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能回忆。因此,研究者认为并不是所有婴儿都存在记忆缺失的现象。上述推论中隐含的假设是( )。

A.婴儿的短期记忆优于长期记忆

B.自身经验的表征和记忆密切相关

C.能够回忆相关经验意味着一定存在记忆

D.记忆缺失常常是由于难以提取记忆线索引起的

【答案】C。题干中的逻辑主线为:婴儿能够回忆较早的经验→不是所有婴儿都存在记忆缺失的现象。其中明显的跳跃概念就是“回忆较早经验”和“记忆缺失”。故建立二者联系的即为正确选项。C项符合,故选C。

二、反向验证法。当我们正向思考,难于找到支持结论的选项时,我们也可以从反向来入手,通过反向验证的方式来帮助我们选出正确选项。即将选项进行否定带入题干,若能使结论不成立,则该选项能够支持结论,当选。

【例2】随着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可以通过对木料的检测来确定树木被砍伐的年份。 因此,通过古建筑中幸存的木料,就可以确定古建筑的建造年份。 上述论述基于的假设是( )。

A.古建筑中的木料在使用前没有闲置很长时间

B.古建筑大量使用木料作为建筑材料

C.一栋古建筑的建造通常只使用一种木料

D.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是使用最耐久的木料建造的

【答案】A。题干的逻辑主线为:检测古建筑中幸存木料的被砍伐年份→确定古建筑的建造年份。反向带入A,若古建筑中的木料在使用前闲置了很长时间,那么木料被砍伐的年份就不能是古建筑的建造年份了,否定了结论。故A正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