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生活着的江南古镇,还因为这一特色被称为“江南的封面”

真正生活着的江南古镇,还因为这一特色被称为“江南的封面”

南浔,江南水乡六大古镇之一,浙江省15个历史文化名镇之首,也是江南唯一的有中西合壁格局的水乡古镇中式的大气典雅,西式的洋气欧化兼具。建镇700余年,这里人文景观和古迹众多,名人辈出。据《江南园林志》云:“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且皆为巨构,实江南所罕见。”南浔是一个罕见的一个巨富之镇,最盛时有大小园林20余座。从南宋时期的“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到明清时期“辑里湖丝”的声名鹊起,再至清末民初成为全国蚕丝贸易中心,南浔经济达到空前繁荣,更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之说。

清同治道光年间,南浔因经营蚕丝贸易而发家致富者达数百十家,这些富商根据家产的巨细分别被称为“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财产达百万以上者称之曰‘象’,五十万以上不过百万者,称之曰‘牛’,其在二十万以上不达五十万者则譬之曰‘狗’”。这些在上海滩的洋行码头上叱咤风云的南浔商人在故里建宏大宅第,置田地房产,筑庭园书斋,同时筑路造桥,兴办教育,在繁荣了本地民族资本主义的同时,也为小镇南浔留下了一段段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故事。

真正生活着的江南古镇,还因为这一特色被称为“江南的封面”

第一次从上帝视角看南浔,除了沿河的热闹商铺,在纵横交错的小巷深处,每一个”小格子“里面,都是一种真正诗意的生活。俗话说:“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南浔古镇那斑驳的石桥、古旧的陋屋和恬静的味道,流淌了千年的水道,欸乃的摇橹声,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伫立其间,仿佛能隐隐听到到那悠远的历史故事。只有亲自来了南浔,你才会知道,为什么这里又被称为“江南的封面”。

真正生活着的江南古镇,还因为这一特色被称为“江南的封面”

8月初虽然有夏天里最难熬的热,但是南浔枕水而居,遮天蔽日的古树更是将不宽的河道完美合抱。这样的环境里欣赏这座古镇,也不致于太难熬。摇橹船一律用江南特有的蓝印花布覆顶,整齐地一列排开在鹧鸪溪畔。这,应该是大部分人来到南浔的初印象。

南浔相比其他古镇,商业气息并不浓烈。游船一律都是这样淳朴的手摇船,船娘摇着橹悠悠划过,船上的客人欣赏着两岸的景色,也成了岸上人眼里的风景。

真正生活着的江南古镇,还因为这一特色被称为“江南的封面”

700多年前,元代著名诗人戴表元乘船从湖州到南浔,被頔塘古运河如诗如画的风光所陶醉,写下了《东离湖州泊南浔》诗篇:“张帆出东郭,沽酒问南浔。画屋芦花净,红桥柳树深。鱼艘寒满港,橘市书成林。吾道真迂阔,浮家尚越吟。”这就是对当时南浔頔塘古运河的生动写照。

真正生活着的江南古镇,还因为这一特色被称为“江南的封面”

来南浔,必定会来南市河,这里汇集了南浔作为江南水乡作为标志性的景致,各大知名园林宅邸分散两边的南东街与南西街。卖藏谷酒和三碗茶的店铺老板热情地招揽路上行人,同时还有新鲜入驻的特色小店吸引着年轻游客。古老的传统文化和新鲜的时尚创意在这里交错碰撞,还有历经百年的中西建筑杂糅,和谐共处。它们都被古老的石桥连接起来又分割开去。绿树在风中轻轻摇曳,那一棵棵苍翠碧绿的杨柳桂花女贞玉兰树的叶尖上,终日飘动着细腻柔软的温情。

真正生活着的江南古镇,还因为这一特色被称为“江南的封面”

真正生活着的江南古镇,还因为这一特色被称为“江南的封面”

粗粝的石板街,斑驳的白墙,南浔古镇比起其他古镇多了一份古旧与沧桑,仿佛一砖一瓦都有故事。它不似其他水乡古镇那般娇弱,更多了一份儒雅的书卷气。

真正生活着的江南古镇,还因为这一特色被称为“江南的封面”

水面上晃动的封火山墙的倒影,如同钟表上的钟摆,一摇一晃之间,时光就这样流动着。

真正生活着的江南古镇,还因为这一特色被称为“江南的封面”

你来南浔,难道不是在繁杂的都市忙碌久了,累了乏了,想在这里寻找一隅静心之地吗?再美的霓虹,在妙的曲子,再醇的酒,你早已司空见惯,人生不过76000多顿饭,最真不过柴米油盐。而我在南浔的每时每刻,都格外别致。

真正生活着的江南古镇,还因为这一特色被称为“江南的封面”

午后的阳光斜着穿过宅院回廊,木格花窗在地上的光影让人更想沉醉在古镇的时光里。

真正生活着的江南古镇,还因为这一特色被称为“江南的封面”

太多纵横交错的深巷让偌大的古镇犹如一座迷宫,一只狗狗懒懒地趴在巷口,毫不理会过路行人往里探究的目光。

真正生活着的江南古镇,还因为这一特色被称为“江南的封面”

浓荫浅淡的绿意里,妆点妥帖的喜船,那亮丽的一抹红色,总是第一时间吸引人们的视线。

真正生活着的江南古镇,还因为这一特色被称为“江南的封面”

南浔古镇,河流纵横,密如蛛网,池荡星罗棋布,历来就是“无桥路难行”,民间有“三步一拱,五步一桥”之谚。众多各具风姿的石桥、木桥,构成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据《南浔新志》记载,镇区有石桥、木桥77座。至今被称为南浔三古桥的是广惠桥、通津桥和洪济桥。

广惠宫前的广惠桥,南浔三古石桥之一,横跨南市河,相传元末张士诚起义后到此占广惠宫为行宫,故广惠桥又称张王庙桥。广惠桥是单孔石拱桥,始建年代不可考,清朝嘉庆和同治年间经历了两度重建。桥长18米,宽3.32米,拱高13米,上下各有踏步24级。桥前有一对石狮子,是青团老石工集祖孙三代花了三年时间完成,形貌之立体、细枝末节尽显精雕细琢。原为丝业会馆之物,也是老石工的封刀之作。

真正生活着的江南古镇,还因为这一特色被称为“江南的封面”

但是南浔,也想其他古镇般,水网密布,家家枕河,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如果你能来到南浔小镇,请顺着河道悠然而走,饱览江南古镇诠释的文化意蕴。

真正生活着的江南古镇,还因为这一特色被称为“江南的封面”

即便是盛夏,江南终究是温柔的。树荫桥影,皆是骄阳下的庇护所,自带清凉。

小莲庄,十亩荷花塘

真正生活着的江南古镇,还因为这一特色被称为“江南的封面”

小莲庄是晚清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私家花园,始建于1885年,后经四十年的经营,由其孙刘承干于1924年全面建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27亩,因慕元末湖州籍大书画家赵孟頫所建莲花庄之名,故称小莲庄。位于鹧鸪溪畔,粉墙黛瓦,莲池曲桥,奇峰怪石,让人品味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意境。

真正生活着的江南古镇,还因为这一特色被称为“江南的封面”

小莲庄由外园、内园及刘氏家庙三部分组成,向以“园中园”闻名遐迩。园林构思精巧,园林主体为十亩荷花池。外园有荷花池,亭榭楼阁,曲桥长廊,环绕池周,傍水而建。桥畔古木扶疏,藤萝蔓布。北岸建有六角亭,隐于垂柳翠竹之间,极富江南水乡情趣。若遇荷花盛开,紫藤缠绕,自然是极美的。

真正生活着的江南古镇,还因为这一特色被称为“江南的封面”

古木扶疏之间,整片荷花池和对岸的亭台楼阁在视野里一览无余,能明显地望见那一栋叫做“东升阁”的西洋式楼房,红砖,拱廊,百叶窗,在那一片黑瓦白墙中显得格外醒目靓丽。这是一幢充满法国风情的中西合璧建筑,因为早晨可在楼上看到旭日东升,所以叫“东升阁”。按照封建传统,一般大户人家女子是不能随便抛头露面的,东升阁便是专供刘氏女眷观赏休闲的场所,故又称“小姐楼”。

建筑风格上的中西合壁一直是南浔的一大特色,比如眼前这小莲庄里的小姐楼。没有一丝不中不洋的荒谬,中西平衡地恰到好处,可见当时建造此处时,设计师必定煞费苦心。

张石铭旧宅,江南第一巨宅

真正生活着的江南古镇,还因为这一特色被称为“江南的封面”

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之孙张石铭所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宅前临古浔溪,坐西朝东,是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之孙张均衡所建,因其生平好石,故字取“石铭”。他同时也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的堂兄。张家老爷子白手起家,以经营辑里湖丝和盐业发家。而张石铭这位公子虽生于钟鸣鼎食的巨富之家,却并不热衷于经商,也没有像堂兄张静江在乱世中投身政治,而酷爱收藏字画、金石、碑刻、奇石、书籍,是南浔清末民初四大藏书家之一。

真正生活着的江南古镇,还因为这一特色被称为“江南的封面”

占地6500平米,建筑面积7000平米,拥有中西式房间、客厅244间,整座旧宅有五落四进,建筑风格分别由江南明清古典构造和欧式建筑特色组成。旧宅临河而建,坐西朝东,显示出非凡的建筑格调。

真正生活着的江南古镇,还因为这一特色被称为“江南的封面”

红色砖瓦砌筑的西洋门楼,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廊柱、法国路易时期的铁艺阳台,这就么不动声色地隐匿在传统的高耸的马头墙下。天井左右各有一株百余年的广玉兰,一雌一雄,现已有两百多年树龄,叶大密哉,引来鸟雀婉啼,煞是动听。直立的树干长得比楼房还高,在浓密的树丛后面,西洋的百叶窗、彩色玻璃若隐若现。在江南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中忽见这样的中西合璧,难怪史学家也称之为“江南第一民宅”。

刘氏梯号——西风东渐之经典

真正生活着的江南古镇,还因为这一特色被称为“江南的封面”

刘氏梯号,主人是当时南浔经营辑里湖丝而发家的首富刘镛的第三个儿子刘梯青的私家住宅。刘梯青原名刘安生,号梯青是属梯字辈,故取名为刘氏梯号。老百姓却称为红房子,原因是它里面的西式建筑都是用红砖砌成的。整座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为主体,大宅高敞恢弘,融入西欧罗马式风格。洋楼下还沉埋过一场不可忘怀的历史悲剧----清初第一文字狱“庄氏史案”。

真正生活着的江南古镇,还因为这一特色被称为“江南的封面”

建筑内部除了中式传统风格,同样有欧式风格装修的部分。这个厅抬头看是西式的石膏吊顶,软包座椅,西洋唱机,地砖是百年前的马赛克地砖,都是一小块拼上去的,至今还保存很完整。以上种种,都体现了当时主人西化开放的思想文化追求。

真正生活着的江南古镇,还因为这一特色被称为“江南的封面”

俗称的“红房子”就是这里了,也是刘家西式建筑最为壮观的一处。罗马石柱、椭圆形空间、红砖、立面精致的砖雕、铁栏杆、百叶窗尽显巴洛克风格的华美。

据史料记载,明末富商庄允诚居住在此,清初最大一个文字狱“庄氏史案”就发生在南浔,当里受牵连的达到数百人,庄家当时被满门抄宰,这儿化为平地,到了清末,刘梯青请了风水先生在这儿看了风水,看能否建宅,风水先生认为此地虽佳,但血腥味较重,于是由风水先生破解建了这处红房子。偏偏巧合的是,刘梯青后来的命运还真的符合了当时风水先生的认可,他先后创建崇裕丝厂,产品主要销入欧美及东南亚地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同年又与刘承干、刘湖涵一起继承父亲遗命,创建刘氏义庄扶助族人,可谓光宗耀祖,一时间风光无二。

百间楼,画境里的诗意江南

真正生活着的江南古镇,还因为这一特色被称为“江南的封面”

比起南浔古镇景区,藏于古镇以北的百间楼更像爷爷奶奶生活的地方,充满亲切的人间烟火。南浔古镇栲栳湾的尽头,至今还保存着一片明代建筑群。这百间楼东起东吊桥,北至栅桩桥,沿河蜿蜒而建,长约400米。因两岸傍河建楼百间,以架长板石桥连接两岸故称为“百间楼”。

真正生活着的江南古镇,还因为这一特色被称为“江南的封面”

四百多米长的青石板路深藏在古镇以北,几乎没有旅游团到访,可谓是南浔的隐藏景点。说起百间楼的由来,就不得不提明朝礼部尚书董份。董份归隐南浔后,其孙子与南浔白华楼主嘉靖进士茅坤的孙女结亲,迎接新娘的时候,茅坤家嫌弃堂堂董尚书家里的房子不够宽敞,就遣媒人对董家人说,女方有100个陪嫁的婢女,你家太小,住不下。老尚书说,不妨,我马上造100间楼,给你家每名婢女住一间。遂依河而建,立屋百余间,故曰“百间楼”。

真正生活着的江南古镇,还因为这一特色被称为“江南的封面”

真正生活着的江南古镇,还因为这一特色被称为“江南的封面”

真正生活着的江南古镇,还因为这一特色被称为“江南的封面”

两岸枕水人家,青烟袅袅,当地的老人摇着蒲扇,有一搭没一搭地谈笑风生,言语里充满了软糯好听的吴侬软语。青绿的河水荡漾着涟漪,此时远处一只小船缓缓划来,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上人家特有的绮丽画卷。

真正生活着的江南古镇,还因为这一特色被称为“江南的封面”

在最初的印象里,江南一直与水结缘的:或是温声细语中的水乡人家;或是柔风细雨下缓缓前行的乌篷船;亦或是夏日风中摇曳的朵朵红莲......而南浔却是个例外,它有小桥流水,但那特殊的韵味却不是藏在流水间,而是被那高大的石墙困在了大院里。初春时节的南浔,不同于夏日的百花争艳,不似深秋时天高云淡的清冷。当站在水阁之上举目远望,或是在青石路上彳亍前行,才真正的意识到,早已身处地道的江南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