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科學素質促進理念與實踐,這幾位科學家都說了啥?

金秋九月,天高氣爽。

9月17日上午,由中國科協主辦的

首屆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

在國家會議中心隆重開幕。


本屆大會為題為

“科學素質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來自6大洲、38個國家,

58個國別科技組織、機構和

23個國際科技組織的代表齊聚北京。


圍繞科學素質促進理念與實踐,這幾位科學家都說了啥?


主旨報告環節,來自英國、

加拿大、美國和中國的四位科學家代表,

從不同角度介紹公眾科學素質促進的

理念、做法和經驗

↓↓↓


發達國家科學素質促進理念與實踐

圍繞科學素質促進理念與實踐,這幾位科學家都說了啥?


大會國際程序委員會副主任,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士,諾丁漢大學教授馬丁·波利亞科夫:《發達國家科學素質促進理念與實踐:以英國為例》


主旨報告環節首先登場的是馬丁·波利亞科夫教授,作為英國皇家協會的工作人員,他以英國為案例,講述了發達國家在推動和普及公眾科學素質工作中的經驗與做法。

英國的科技水平在世界地位舉足輕重,國家整體科學素質也處在一個較高水平,究其原因,得益於一直致力於科學傳播的英國皇家協會。作為獨立的科學學會,英國皇家協會在科學傳播與普及過程中形成一套自己的理念,比如:會定期向策制定者、科學家、年輕教師以及公眾組織科學演講;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對這幾類人群實施科學教育。

在波利亞科夫教授看來,推動民眾科學素質提升是一個長期的艱鉅工程,而教師是這個過程至關重要的一環。“這是因為如果我們問科學家,為什麼會成為科學家,他們可能會說我們有科學家的特質,但最重要的在他們成為科學家之前有一個非常好的老師”。

“2008年,我和澳大利亞的視頻製作人,對每個元素都做了一個短片,把它放在互聯網上。截至目前,我們已經制作了643個視頻,共有1億8500萬的播放量。”在傳播科學,提升民眾科學素質的道路上,每一位英國皇家學會的成員,每一位科學家都身體力行,竭盡所能貢獻者自己的力量。

“在英國,科學家都會非常積極地參與到科學的溝通和宣傳之中,科學家就是要告訴民眾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讓他們起到先導作用。”

報告最後,馬丁·波利亞科夫談到對科學家致力於科普可能會對科研帶來的影響,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如果科學家在科普,與公眾的交流中做了太多的工作,你不能因此對他們進行批評,科學家、工程師、技術者有責任來共享最新科學知識,來幫助所有人提升對科學的認知。”

科學素質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圍繞科學素質促進理念與實踐,這幾位科學家都說了啥?


大會國際程序委員會委員,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減少災害風險研究所榮譽教授,國際科學理事會前主席,加拿大皇家學會會士戈登·麥克比恩:《科學素質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當今人類面對的時代主題,就是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會上,戈登·麥克比恩教授以可持續發展為題,談了自己對科學及科學素質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可持續發展是確保當前人類的需求得到滿足,不會影響未來人類需求的能力。這樣一種將過去與未來進行相連的概念,需要我們更深刻的去了解這個問題。可持續發展概念也可歸結為科學、技術、社會在一起共同發揮作用,使得我們來的發展實現和諧,相互促進。

麥克比恩教授不僅從理論方面切入,也結合了當前中國遭受颱風、美國颶風侵襲等事件,從科學在自然災害中的應用切入闡述科學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合理利用科學,能夠讓我們面對自然災害更加的從容和淡定,比如從自然災害的監測、預警,到科學系統的災害風險治理。而提升科學素質,讓人們能夠更好的瞭解風險,能夠減少生命或者經濟財產的損失。”

對於科學與科學素質在可持續發展中發揮的作用,麥克比恩教授表示,“《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有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168個小目標;對於公眾來說,要解釋這些是比較困難的,要把它們和宣傳,還有科學素養提升結合起來,包括社會、經濟、技術和科學都融合在一起,這樣才能更好理解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才能夠看到未來。”

在報告結尾,麥克比恩教授從一個科學從業者的角度發出呼籲,在公眾科學素質與人類可持續發展問題上科學界應該積極參與進來,告知政策決策者我們需要做哪些事情,並推動教育,促進科普,幫助公眾提升科學素質,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實現一個可持續的未來。


美國化學會的種子計劃


圍繞科學素質促進理念與實踐,這幾位科學家都說了啥?


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西北大學董事會化學教授詹姆斯·弗雷澤·斯托達特:《美國化學會的種子計劃:延續50年的公眾科學素質提升實踐》


在主旨報告環節,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弗雷澤·斯托達特教授分享了美國化學學會種子計劃。這項延續了50年的公眾科學素質提升實踐,是以多種方式幫助有探索科學興趣的青少年學生在高校、研究機構和國家實驗室中,親身體驗科學研究。

2017年的一個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在美國有410名的學生參與種子計劃,67%的學生通過這個項目促使他們對科學產生了興趣,並勵志投身科學研究;有88%的學生通過種子計劃,希望能夠在高中畢業以後,繼續學業,追求更高層次的科學知識。

弗雷澤·斯托達特介紹到,美國的種子計劃從1968年開始,50年時間,有1萬名的化學學會“種子”參與者;大部份參與了這個項目的青少年,能夠在科學的道路上不斷的追求和探索,並且取得了很大成就。其中,有63%的參與者能夠在參與活動之後繼續深造,並獲得學士學位,有13%的人獲得了碩士學位。

在主旨報告環節,弗雷澤·斯托達特教授顯得很特別,不僅是諾貝爾化學獎的頭銜,還因為他幾十年如一日的參與美國科學素質提升事業,並起到表率作用。“所有科學家個人有義務與公眾對話,把自己從事的研究以公眾易於理解的方式傳播,使得公眾理解科學,從事科學,從而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

而對於如何才能提升科學素質,弗雷澤·斯托達特教授觀點鮮明。“科學素質取決於教育,而教育又需要從幼兒園抓起,從孩子抓起,終生接受教育,這才是我們要秉持的理念。”


共促科學素質建設 共創人類美好未來


圍繞科學素質促進理念與實踐,這幾位科學家都說了啥?


大會組委會主任,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懷進鵬:《共促科學素質建設 共創人類美好未來》


“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公眾科學素質的水平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了其文化的根基和底蘊,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和未來。”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懷進鵬在主旨報告中說道,“科技創新重要,科學素質提升的科學普及也十分重要,它對國家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特別是人類的共同福祉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科學普及決定了知識流動與共享的效率,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根據第十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了8.47%,相對於2005年的1.6%提高了4.3倍。對此,懷進鵬表示,中國公民科學素質的提升離不開科學家的科普,也得益於中國擁有現代化的科技館體系。中國是二十世紀全世界科技館數量增長最快的國家,平均每一個地市都有一座現代科技類博物館,全國科技館年服務公眾累計達到5700萬人次。還有流動科技館、科技大篷車等科普方式。其中科技大篷車項目服務里程達3400萬公里,服務基層老百姓2億多人次。

與此同時,8千多個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也在科普活動中扮演者重要角色。比如:定期開展公眾開放日的活動,將學術資源面向公眾傳播,讓公眾零距離感受科學之美;還有《青少年科學總動員》、《最強大腦》等電視節目在推進科學普及的過程中起到積極作用。

懷進鵬介紹說,每年一次的科普日已連續舉辦了14年,參與公眾超過13億人次,成為全球最大的科技節。同時在鄉村社區學校建了近3萬個科普中國驛站,此外依託8億多網民用信息化、數字化的手段,打通科普“最後一公里”。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時代的發展,一些重要的群體,一些國家,還遠未充分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福祉,知識鴻溝還有加劇的傾向,全球公眾科學素質建設任重而道遠。

對此,懷進鵬期待通過多方共同努力推進公眾科學素質提升工作,不斷強化戰略引導

在青少年學生當中埋下科學的種子,為他們的理想插上科學的翅膀。同時,營造良好的生態,把科學普及成為科學家創新活動的關鍵一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