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科学素质促进理念与实践,这几位科学家都说了啥?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

9月17日上午,由中国科协主办的

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

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


本届大会为题为

“科学素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来自6大洲、38个国家,

58个国别科技组织、机构和

23个国际科技组织的代表齐聚北京。


围绕科学素质促进理念与实践,这几位科学家都说了啥?


主旨报告环节,来自英国、

加拿大、美国和中国的四位科学家代表,

从不同角度介绍公众科学素质促进的

理念、做法和经验

↓↓↓


发达国家科学素质促进理念与实践

围绕科学素质促进理念与实践,这几位科学家都说了啥?


大会国际程序委员会副主任,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士,诺丁汉大学教授马丁·波利亚科夫:《发达国家科学素质促进理念与实践:以英国为例》


主旨报告环节首先登场的是马丁·波利亚科夫教授,作为英国皇家协会的工作人员,他以英国为案例,讲述了发达国家在推动和普及公众科学素质工作中的经验与做法。

英国的科技水平在世界地位举足轻重,国家整体科学素质也处在一个较高水平,究其原因,得益于一直致力于科学传播的英国皇家协会。作为独立的科学学会,英国皇家协会在科学传播与普及过程中形成一套自己的理念,比如:会定期向策制定者、科学家、年轻教师以及公众组织科学演讲;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这几类人群实施科学教育。

在波利亚科夫教授看来,推动民众科学素质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艰巨工程,而教师是这个过程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是因为如果我们问科学家,为什么会成为科学家,他们可能会说我们有科学家的特质,但最重要的在他们成为科学家之前有一个非常好的老师”。

“2008年,我和澳大利亚的视频制作人,对每个元素都做了一个短片,把它放在互联网上。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制作了643个视频,共有1亿8500万的播放量。”在传播科学,提升民众科学素质的道路上,每一位英国皇家学会的成员,每一位科学家都身体力行,竭尽所能贡献者自己的力量。

“在英国,科学家都会非常积极地参与到科学的沟通和宣传之中,科学家就是要告诉民众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让他们起到先导作用。”

报告最后,马丁·波利亚科夫谈到对科学家致力于科普可能会对科研带来的影响,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如果科学家在科普,与公众的交流中做了太多的工作,你不能因此对他们进行批评,科学家、工程师、技术者有责任来共享最新科学知识,来帮助所有人提升对科学的认知。”

科学素质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围绕科学素质促进理念与实践,这几位科学家都说了啥?


大会国际程序委员会委员,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减少灾害风险研究所荣誉教授,国际科学理事会前主席,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士戈登·麦克比恩:《科学素质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当今人类面对的时代主题,就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会上,戈登·麦克比恩教授以可持续发展为题,谈了自己对科学及科学素质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是确保当前人类的需求得到满足,不会影响未来人类需求的能力。这样一种将过去与未来进行相连的概念,需要我们更深刻的去了解这个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也可归结为科学、技术、社会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使得我们来的发展实现和谐,相互促进。

麦克比恩教授不仅从理论方面切入,也结合了当前中国遭受台风、美国飓风侵袭等事件,从科学在自然灾害中的应用切入阐述科学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合理利用科学,能够让我们面对自然灾害更加的从容和淡定,比如从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到科学系统的灾害风险治理。而提升科学素质,让人们能够更好的了解风险,能够减少生命或者经济财产的损失。”

对于科学与科学素质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作用,麦克比恩教授表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有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168个小目标;对于公众来说,要解释这些是比较困难的,要把它们和宣传,还有科学素养提升结合起来,包括社会、经济、技术和科学都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更好理解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才能够看到未来。”

在报告结尾,麦克比恩教授从一个科学从业者的角度发出呼吁,在公众科学素质与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科学界应该积极参与进来,告知政策决策者我们需要做哪些事情,并推动教育,促进科普,帮助公众提升科学素质,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实现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美国化学会的种子计划


围绕科学素质促进理念与实践,这几位科学家都说了啥?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西北大学董事会化学教授詹姆斯·弗雷泽·斯托达特:《美国化学会的种子计划:延续50年的公众科学素质提升实践》


在主旨报告环节,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弗雷泽·斯托达特教授分享了美国化学学会种子计划。这项延续了50年的公众科学素质提升实践,是以多种方式帮助有探索科学兴趣的青少年学生在高校、研究机构和国家实验室中,亲身体验科学研究。

2017年的一个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在美国有410名的学生参与种子计划,67%的学生通过这个项目促使他们对科学产生了兴趣,并励志投身科学研究;有88%的学生通过种子计划,希望能够在高中毕业以后,继续学业,追求更高层次的科学知识。

弗雷泽·斯托达特介绍到,美国的种子计划从1968年开始,50年时间,有1万名的化学学会“种子”参与者;大部份参与了这个项目的青少年,能够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的追求和探索,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就。其中,有63%的参与者能够在参与活动之后继续深造,并获得学士学位,有13%的人获得了硕士学位。

在主旨报告环节,弗雷泽·斯托达特教授显得很特别,不仅是诺贝尔化学奖的头衔,还因为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参与美国科学素质提升事业,并起到表率作用。“所有科学家个人有义务与公众对话,把自己从事的研究以公众易于理解的方式传播,使得公众理解科学,从事科学,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而对于如何才能提升科学素质,弗雷泽·斯托达特教授观点鲜明。“科学素质取决于教育,而教育又需要从幼儿园抓起,从孩子抓起,终生接受教育,这才是我们要秉持的理念。”


共促科学素质建设 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围绕科学素质促进理念与实践,这几位科学家都说了啥?


大会组委会主任,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共促科学素质建设 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公众科学素质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其文化的根基和底蕴,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在主旨报告中说道,“科技创新重要,科学素质提升的科学普及也十分重要,它对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特别是人类的共同福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科学普及决定了知识流动与共享的效率,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根据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了8.47%,相对于2005年的1.6%提高了4.3倍。对此,怀进鹏表示,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离不开科学家的科普,也得益于中国拥有现代化的科技馆体系。中国是二十世纪全世界科技馆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平均每一个地市都有一座现代科技类博物馆,全国科技馆年服务公众累计达到5700万人次。还有流动科技馆、科技大篷车等科普方式。其中科技大篷车项目服务里程达3400万公里,服务基层老百姓2亿多人次。

与此同时,8千多个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也在科普活动中扮演者重要角色。比如:定期开展公众开放日的活动,将学术资源面向公众传播,让公众零距离感受科学之美;还有《青少年科学总动员》、《最强大脑》等电视节目在推进科学普及的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

怀进鹏介绍说,每年一次的科普日已连续举办了14年,参与公众超过13亿人次,成为全球最大的科技节。同时在乡村社区学校建了近3万个科普中国驿站,此外依托8亿多网民用信息化、数字化的手段,打通科普“最后一公里”。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一些重要的群体,一些国家,还远未充分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福祉,知识鸿沟还有加剧的倾向,全球公众科学素质建设任重而道远。

对此,怀进鹏期待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推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工作,不断强化战略引导

在青少年学生当中埋下科学的种子,为他们的理想插上科学的翅膀。同时,营造良好的生态,把科学普及成为科学家创新活动的关键一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