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雲之南的那達慕

彩雲之南的那達慕

“那達慕”是蒙古族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十分熱鬧。潘泉/攝影

從蒙古草原到紅土高原

歷經遊牧牛羊、馳騁疆場

變服從俗、撐船捕魚、上岸農耕

建築揚名等種種難以預料的生存變化

跋涉過難以想象的心路歷程

雲南蒙古族像一朵北方草原飄來的白雲

歷練成為南方水邊的彩虹

更像一顆遠方飛鳥銜來的種子

苦苦尋覓生根發芽的土地

最終孕育成為通海杞麓湖旁璀璨的明珠

文化的傳承

生活在杞麓湖邊的雲南蒙古族,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傳承。

那達慕(蒙語,意為娛樂、遊戲)是草原蒙古族的盛大節日,騎馬、射箭、摔跤比賽是三項重要的節日活動。興蒙鄉蒙古族的那達慕,則是把當地日常的生產活動元素,根植進傳統中去,充滿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情趣。耍龍、劃旱船等與水有關的節目層出不窮,既是歷史的再現,又是對本民族傳統的突破。

彩雲之南的那達慕

彩雲之南的那達慕

遠離馬頭琴,遠離甘美芳香的馬奶酒後,雲南的好山好水釀造出另一種情深意濃的美酒。通海曲陀關在元軍的歷史上舉足輕重,既是當初都元帥府,又是後來兵敗處。然而對一般雲南人來講,許多人並不曉得蒙古族的這段歷史,卻絲毫沒有影響他們對曲陀關的深刻記憶,這記憶是通過鼻尖的呼吸和舌尖的味蕾喚醒的——曲陀關甜白酒是雲南最好的甜白酒。

彩雲之南的那達慕

在曲陀關有水井“馬刨井”,相傳忽必烈曾帶領蒙古族大軍征戰於此,留下了一段“取水得勝”的故事。潘泉/攝

據說,忽必烈的軍隊來到曲陀關後,已是人困馬乏,乾渴難忍,這時一匹馬用蹄子不停地往地下刨,刨出來汩汩流淌的山泉水。這水清洌甘甜,回味在口中,如沐春風。人馬飲過泉水後,飢渴全無,精神飽滿,單日便攻克數關。馬刨井的水與神奇的力量交融在一起,演變成了當地人們心中的神水。對於通海縣而言,它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產業。

彩雲之南的那達慕

豆末糖

雲南蒙古族在通海的飲食文化中影響深遠。如豆末糖,以香甜薄脆見長,是蒙古族軍隊為解決途中攜帶炒麵和食糧的方便,將麥芽糖和豆麵合二為一的軍糧。雲南蒙古族把這種食品帶到杞麓湖邊,在蒙漢文化的融合中,最終成為通海的象徵性食品。再如太極黃鱔,因烹飪時需保持鱔魚的鮮活和完整性,裝盤形似扭曲的太極八卦圖而得名。太極黃鱔的呈現,從命名之初就打上了漢文化的印記,標誌著這個特殊的草原民族從主食牛羊到以魚米為生的轉變。在雲南蒙古族的正式宴席上,太極黃鱔是一道不可缺少的菜品。

彩雲之南的那達慕

太極黃鱔

未完待續 點擊閱讀

系列文章《杞麓湖畔,呼喚海的孩子》


聯繫人:劉豔飛

郵箱:[email protected]

雜誌訂閱、廣告合作與應聘

聯繫人:王瑞琨

郵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眾號:jianghezazh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