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做什么,可以在5年后受益匪浅?

25岁做什么,可以在5年后受益匪浅?

25岁做什么,可在5年后受益匪浅?知乎上超过15万关注了这个问题。不禁想起我25岁那年,无论是工作、生活、感情,都处在变换的过程中。

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可以做什么。

这真的是一段对未来感到惶惶不安,无论面对工作或是自己都很迷惘的时期。

最近看了松浦弥太郎的《25岁,如何规划你的人生》,书中一共写了51条给年轻人规划人生的建议,给我带来了一些思考。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其中的3点建议,希望给处在迷茫期的你,一些慰藉与启发。

01

累积“小小的成功”

记得刚毕业时,很多同学都换了不止一份工作,辞职的理由无非就是:“老板净让我做些杂事,每天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整天打杂,在这公司没前途”之类的。

我也不例外。刚毕业时,在一家上市公司做翻译。

入职前,以为自己的工作就是翻译文件,或和外籍客人沟通。

入职后才发现,交给我的翻译工作极少,倒是复印、整理发票、端茶倒水之类的事情占了工作的大部分。

干了不到2个月,就愤而辞职,总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

之后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职场新人最常犯的错误——总想干点大事,看不上小事。

殊不知,如果你连杂事都做不好,老板怎么放心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你呢?

成功,从来不会一蹴而就。工作,也不可能立马就得到重用。

学会认真对待每件小事,只要持续积极向前,就算成长幅度不大也是成长。

坚持累积“小小的成功”,就可能慢慢拉开与别人的差距。

02

随时保有好奇心

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别的天才,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

为什么有的人公司做到几亿市值就卖,有的人却能在市值几十亿后仍然前进?因为好奇。

YY创始人李学凌,在2005年卸任网易总编,创办了多玩游戏网。

明势资本的黄明明,曾描述了与李学凌的一次会面:“没怎么说话,抽了一小时烟,看起来很焦虑”。

当时,李学凌面对的是一个2亿美金的收购要约。

后来,黄明明问他为什么最终拒绝,李学凌说,“我对未来充满好奇,想看看自己今后还能玩出什么花样。”

好奇心,是很多伟大创业者的共同特质。

松浦弥太郎也在书中表示:对年轻人来说,关心各种事物是必备的基础力。要是对任何事物不感兴趣,也不关心国家社会, 就只能活在自己的象牙塔里。

当你保有好奇心时,你才会想了解更多事,才会去思考,从中产生各种疑问,并想方设法去了解、去探索,以得到答案。

可以说,好奇心,是我们学习的动力。所幸的是,好奇心是可以培养的。

若你也想重拾好奇心,不妨先从最简单的3个疑问句开始。

“为何?”

“为什么?”

“怎么会这样?”

从反复提出疑问的过程中, 你一定能发现很多东西,而且,都是自己好不容易才体会到的。

当你感到困惑时,不妨活用这三个疑问句来解决问题。

比如,当你想着“今天是晴天”的时候,若能进一步思索“为什么今天是晴天?”“这是什么样的气候现象?”这些问题,你与人谈话的深度绝对会不一样。

好奇心,能让你发现只有自己才明白的道理,并增添个人魅力。

无论我们的生活有多忙碌,都应该学会保持好奇心。

03

学会独立

还记得之前公司招聘时,和一个应聘者约好时间,到时间却来了两个人。

一男一女,边玩着手机边走了进来。询问才知,应聘的是这个男孩子,而那个女生是陪她前来应聘的女朋友。

当时还挺奇怪的,面试怎么也要人陪着?

跟我一位做HR的朋友聊天说到这件事,他说这不足为奇。

除了男女朋友陪同应聘的,还有父母陪着儿女应聘的,甚至有姐姐陪着妹妹应聘的。

而在他那里,无论是谁陪着参加面试,一般都不会应聘成功。

“连面试都不愿独立去的人,你还敢安排他独立做什么事?”他如此说道。

的确,既然出来找工作,就是为了能够锻炼自己,为了让自己独立,为什么还要有人陪同呢?

人是群居动物,任何时候都会不习惯于一个人做事。

所以我们小时候总喜欢“大家一起做某件事”“大家一起去某个地方”,也很容易在别人的一声吆喝下跟着行动。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会独立是很重要的。我们生来就是一个人,孤独是生存的最基本条件

人也只有在独处时,才能与真正的自己相处,才能聆听内心的声音,不盲目合群、随大流。

正因为能够接受孤独,了解自己,才能理解别人、体贴别人、建立友情,也才能发展出丰富的人际关系。

只有独立,你才能拥有展现自我的场地,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表达自己的想法。

25岁以后,保持独立会让你成长、让你有勇气面对生活的挑战、让你成为一个既完整又独立的人。

总结

25岁,可以说是人生真正的起飞阶段,也是认真思考自己想做些什么的黄金时期。

希望你能尽早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找到努力的方向,学会规划人生。

人生仅有一次,想好怎么过,才能过得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