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马250010009
曹操的夫人卞氏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曹丕、曹植、曹彰、曹熊。曹操成为魏王后,册立太子便成为首要任务。以古代长子继承的传统,曹丕理所当然应成为法定继承人。不过,事情并没那么简单。政坛一向波谲云诡,立储一事牵扯到诸多势力,在魏国高层,有一股势力企图扶植曹植为太子,取代曹丕。
这股势力的核心人物是丁仪。
丁仪是何许人呢?这个人在政治、军事上都没什么建树,何以能干涉立储之事呢?原来丁仪的老爹丁冲与曹操有交情,曹操对他很是信任,甚至经常跟他同乘一辆马车。丁冲死了后,曹操挺痛心的,他听说其子丁仪颇有文采,肚子里有点墨水,便打算把最心爱的一个女儿许配给他。此议遭到曹丕的反对,为什么呢?因为丁仪长相丑陋,有一只眼睛瞎掉了。曹操一听,出于爱女的心理,便取消了这桩婚事,只授予丁仪丞相西曹椽的官职。丁仪没能攀龙附凤,心里对曹丕恨之入骨。
曹操手下的能人很多,丁仪没什么资历,野心却不小。他既怨恨曹丕,自然不肯巴结他,而是拼命讨好曹植。曹植是曹操诸子中文学修养最高的一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能诗善赋。丁仪别的本事没有,写诗作赋还是有两下子,与曹植可谓是情趣相投,自然成了好朋友。
如今曹操当上了魏王,立太子刻不容缓。丁仪便动了念头,何不乘机劝曹操立曹植为太子呢?
说实话,曹操是非常欢喜曹植的。别看曹操常年征战沙场,横戈马上,他也是非常有成就的诗人,写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样优美的诗句。曹丕与曹植也与父亲一样喜爱文学,不过曹植更加多才多艺,有丰富的学识,可谓才思敏捷,故而曹操更偏爱曹植。
人主有喜爱之心,丁仪便看到了机会。
当然,立储君这样的大事,光靠丁仪一个人是无法左右曹操的意志的。他拉了一帮人,其中包括自己的弟弟、黄门侍郞丁廙以及丞相主簿杨修。丁仪等人经常在曹操面前大赞曹植的人品学问才干,怂恿他立曹植为太子。丁仪等说的并非完全假话,曹植并非庸才,况且曹操向来喜爱这个儿子,不由得怦然心动。不过曹操心里明白,从长幼次序来说,曹植不够资格,要立他为太子,恐怕难以服众,得先试探一下众臣僚的反应。他便以密信的方式私下询问诸臣的意见,很快便收到答复了。
尚书崔琰不仅明确表示反对,而且他是以公开信的方式表明立场,他说:“春秋大义,立长不立幼,况且曹丕仁孝聪明,应该继承大统,我崔琰将誓死坚持。”尚书仆射毛玠同样持反对意见,他说:“当年袁绍就是因为不遵守传统,嫡庶不分,最终导致家破国亡。废立太子乃是国家大事,不能不慎重。”东曹掾邢颙上书答复:“立幼不立长,乃是历代之大忌,愿殿下深察之。”
丁仪、杨修等想立曹植,崔琰、毛玠等想立曹丕,一向明断的曹操也失去主见,犹豫不决。权力之争向来是残酷的,亲情只能靠边站。此时最为惊慌失措的人,莫过于曹丕,眼看快到手的太子位要失掉,他岂能不心急如焚呢?
曹丕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这时的他多想能得到高人的指点啊,可惜荀彧、郭嘉都死了,能找谁呢?突然他眼前一亮,想到了一个人:贾诩。虽然贾诩对曹魏的贡献不如荀彧、郭嘉,但他的智慧绝不在两人之下。对,就找他!
曹丕找到时任太中大夫的贾诩,求他指点迷津。此时贾诩业已上了年纪,深谋远虑仍不减当年,他对曹丕说:“只要您能有广阔的胸襟与崇高的德行,放下架子,亲自去做寒微士人所做的事,早晚孜孜不倦,不违子道,这样就行了。”
在贾诩看来,曹丕是长子,依据立长不立幼的传统,这就是最大的资本。在此权力斗争之际,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不要让丁仪等人抓住任何把柄,不违孝道,曹操很难有充足的理由废其继承权。这一番点拔,令曹丕茅塞顿开。他一方面依贾诩之计,在官僚士人中树立良好的口碑,另一方面做事更加谨小慎微,以防丁仪、杨修等人陷害。
贾诩的提醒非常及时,因为丁仪与杨修正千方百计要逮他的小尾巴呢。丁仪、杨修广布眼线,只要曹丕稍有疏忽,就将其打翻在地。
一天,曹操召众臣开会,会后把众人屏退,只留下贾诩,询问立曹植为太子的事宜。与其他人一张口便支持或反对不同,贾诩来了个一声不吭。这是他的聪明之处,明确表态是有政治风险的,万一站错队,可能脑袋都保不住。
曹操颇不爽快地说:“我问你话,你不答,却是为何?”
贾诩仿佛刚回过神来似的,答说:“刚才我在想事情,所以没有马上回答。”
曹操追问:“你在想什么事?”
贾诩道:“在想袁绍父子与刘表父子的事。”
果然是个狡猾之徒!曹丕曾向贾诩请教自保之事,贾诩既然点拔了他,应该说是支持曹丕的。但是他并不发表公开意见,没表现出拳拳忠心的模样,他知道,倘若他明确表态了,要是曹植当了太子,自己肯定要吃不了兜着走。他拐弯抹角,只是说自己在想袁绍与刘表的往事,十分含蓄地回答曹操的问题。袁绍死后,幼子继承,结果兄弟相残,袁氏家族完蛋了;刘表死后,次子继承,同样发生内斗,最后荆州不保。
听了贾诩的回答,曹操大笑,却笑得有几分尴尬,从此,立曹植的想法便弱了一分。
当此权力斗争正酣之际,曹丕与曹植都不遗余力地讨好老爹。
有一回,曹操要带兵出征,兄弟俩都前去送行。曹植是有备而来了,早就作了一篇华丽的文章,极力称颂老爹的功德。众人听了后,都投以赞赏的目光,辞藻优美,富有感染力,曹操听了也十分开心。这下子风头都被曹植抢走了,曹丕虽然文学才华不错,但与曹植相比还是略逊一筹,怎么办呢?他的好友吴质给他出了个主意:“你等魏王将即上路时,痛哭流涕就可以了。”比文彩是不行,得出奇制胜,你用真情打动老爹。
这一招果然大奏其效。曹丕不用写诗作赋,不用卖弄文字,他只是跪着哭,哭得好伤心,泪水哗啦啦地流。说实话,这也太做作了,一个大男人,因为老爹外出就哭得像个娘们,不成体统。不过古代人不这样看,“以孝治天下”是文化传统,哭证明你重亲情,是个孝子,老爹去外打仗,担心父亲的安危。我们不能不说,曹丕会演戏,演得逼真,演得自己都被感动了。曹操与左右之人都无被他的诚心真情打动了,欷嘘而叹。大家私下里议论说,曹植虽然说得天花乱坠,其实对老爹的感情远不及曹丕。
这一局,曹丕在吴质的指点下,再得一分。
平心而论,曹植才是个真性情的人,因为他不会装。我们不能不说,对唯美的追求是他的一个缺点。何以唯美竟是个缺点呢?因为过于唯美的人是不适合搞政治的。后世的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都是这类人,过于注意审美艺术情趣,则显得轻浮,不够厚重。这里说的轻浮并不是说他们是浪荡,而是给人一种不踏实的感觉。曹操与曹丕、曹植在文学史上并称“三曹”,但风格是有不同的。曹操的诗文大气慷慨,显衬其英雄本色;曹丕风格则较为朴实,诗品家钟嵘说他“率皆鄙直如偶语”,就是说如同平常对话一样,没有文采;曹植则“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就是文采华丽优美。风格体现性格,曹植是性情中人,做事任性,好恶分明,不懂得掩饰自己的内心。与曹植相反,曹丕则善于伪装,巧妙地掩盖弱点,博取众人的好感。
在这场太子权力斗争中,曹植惟一的优势只是父亲曹操对他的偏爱罢了,除此之外,只有丁仪、杨修等几个不入流的人支持他。曹丕得到广泛的支持是意料中的事,曹昂死后,他便成了长子,立为太子是名正言顺。他有朝中老臣们的鼎立支持,再加上自己搞阴谋诡计也有一套本领,优势是很明显的。
长子继承制不一定合理,岁数大不见得就最有智慧,但至少可以避免纷争。贾诩等人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从中国的历史上看,幼子继承引发的动荡要比长子继承来得多。曹操又不是糊涂蛋,听得进别人的话,对此只有默认了。
经过一番较量,丁仪、杨修的阴谋未能得逞,曹植终于与太子位擦肩而过,曹丕则如愿以偿地成为魏的法定继承人。
君山话史
说到曹操的这两个儿子,曹植和曹丕,我就拐不过他们之间的那个女子甄宓,也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他们身边的谋臣杨修和司马懿。
曹植留给我们的印象更多的是以文学见长,文学家通常都不是个很合格的谋略家,通常喜欢文学的人都不屑于阴诡之事,更是个多情之人,如此之人就算是聪慧过人也没办法坐江山的主人。
反观曹丕,他并不是曹操众多儿子中最优秀的,或许都称不上优秀,也不得其父曹操的宠爱,纵观曹操的一生被他重视宠爱的儿子有长子曹昂、还有称象的朝冲,更有后来的才子曹植,唯独次子曹丕不得其父的重视。或许是因为文也行武也行的曹丕没有一样是很突出把,说的好听那是文武双全,说的不好听那就是杂学不精的平庸之辈。
可是为什么曹植明明更得曹操的欢心,却最后硬生生的败给了这个看起来并不如他出色的哥哥呢?
我想这和他自己的生活性情有着很大的关系,要知道,他身边的谋臣可都不弱啊!杨修,是个智谋过人的奇士,又身为曹操的主簿,消息特别灵通,按理来说对曹植是十分有利的,在他出谋画策之下,曹植在这场争夺战中渐占尽优势;可最后却全部都是因为自己的任性,喜欢喝大酒,几次因为醉酒让原本对他寄予厚望的曹操失望,如此任性地将自己原本有的机会全部都拱手让人了。他是很善良,可是他的任性妄为却将支持他们的人置于险境。曹操可不会把自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天下交于一个这么不负责任的人手里。
再反观曹丕,可能是一直以来的不被重视,所以总想表现自己,因此对自己严格要求,再加上他身边不乏司马懿、贾诩等人的帮忙筹谋划策。曹丕因为自己的尴尬处境,所以本能的就会特别的清醒和理性,更不会妄自胡作非为,在几次关键时刻抓住了机会,不管是作秀也好,真心也罢,最终在曹操对曹植失望之时将目光投向了他,并立其为嗣。从而最终成为了曹操的接班人。
曹植和曹丕在我们的印象中,除了储位之争外,我想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应该就是他们都喜欢一个女人吧。当然也同样以曹丕的胜利告终。但是好在曹植有一样是赢过他兄长的,那就是文学地位。
毕竟术业有专攻,像曹植这般简单的人,安安心心当他的富贵闲人,写写文章多好啊!非得和兄长争,还觊觎自家嫂子,也真的是醉了。
梦归秦淮
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似乎是曹植并非曹丕的对手,从个人能力到性格,再到对一些事情的处理,曹植都不如曹丕。
尤其是双方的团队,曹丕一方更胜一筹,而曹植一方多是“猪队友”,这似乎揭示了曹植斗不过曹丕的原因。但这只是表象,仔细分析的话,在曹操做出最终决定之前,曹植一方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劣势。
曹植深得曹操的喜爱
曹操封曹植为平原侯,命其“开府”,也就是组建办事机构,承担一定职责,这个用意再明显不过了,那就早要锻炼曹植。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植改封临淄侯。这一年,曹操东征孙权,令曹植留守邺城,之前留守邺城的是曹丕,曹操此项安排耐人寻味。
临行前,曹操特意告诫曹植说:“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这番话说得,更加意味深长。
即便在曹操做出继承人的选择后,依然时常想起曹植,并想委以重任,这说明曹操是喜欢曹植的。
曹植团队成员也深得曹操器重
曹丕有“太子四友”,为世人所知。曹植的身边也有“平原侯四友”,分别是杨修、丁仪、丁廙、邯郸淳,他们也得到曹操的重用。
杨修担任过曹操的丞相主簿,相当于丞相府办公室主任,分量与司马懿相当。丁仪担任丞相西曹掾,相当于丞相府人事处处长,这个职务的重要性超过了丞相主簿,不是绝对心腹不可能担任此职。
丁廙担任过黄门侍郎,邯郸淳担任过博士给事中,都是能经常接触到最高层的重要官职,尤其是邯郸淳,曹操“召与相见,甚敬异之”。
除此之外,支持曹丕的孔桂、杨俊、荀恽等人也都身居要职,都曾得到过曹操的重视,论团队的整体素质与能力以及在曹操心目中的分量,曹植一方并不输于曹丕。
曹氏兄弟相斗互有胜负
曹植与曹丕为夺嫡而斗,其中发生了不少故事,现在流传下来的故事里多不利于曹植,显示出曹丕一方的智商高,其实这是片面的。
双方当时斗得不可开交,使尽了各种手段,由于杨修和丁仪的特殊位置,曹植一方并不被动,有利于曹植一方的有些故事没有流传下来,是因为他们最后失败了。
如果当时就斗出了高低,那就不存在曹操在最后一刻仍在为如何选择而为难了,而曹丕直到最后一刻也并没有胜算,当他听到自己被立为太子的消息时,甚至激动地抱住身边的一位大臣的头,激动地说:“你知道我有多高兴吗?”
曹操是决定一切的力量,没有之一
说这么多,其实想说的是:曹植失败、曹丕胜出,与曹植的能力无关,与曹植身边团队的能力也无关,重要且唯一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曹操本人的决定。
曹操一开始不满意曹丕,或者出于各种考虑不希望曹丕接班,这才有了魏宫夺嫡之争,如果曹操没有这个意思,曹植也不可能有那样的想法,更没有人会团结在曹植周围。
曹操想让兄弟二人斗,就能斗起来,他想让二人斗得更激烈,只用一个暗示就能办到,后来曹操不想让他们斗了,斗争就会立即停下来,一场魏宫夺嫡的大戏,其实就这么简单。
南门太守
曹植之所以斗不过曹丕,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曹植不懂政治。
众所周知,曹植极为聪明,才思敏捷,他的才情要远高于曹丕,其诗词造诣远高于曹丕,甚至有的地点还超过了曹操。然而,曹植才情出众,但政治却劝稚,可以说几乎是张白纸,不懂主动在曹操面前表现自我,不懂玩弄政治手段,最终被才情平平,但修为颇佳,城府极深,善于政治博弈的曹丕打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是曹植的班底有缺陷。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想要有所作为,身边的谋士是不可或缺。曹植因为为人正直豪爽,手下谋士也不少,但他依为左膀右臂的却是杨修和丁仪2人。杨修才华横溢,但为人过于放才恃旷,胆子很肥,连曹操也不放眼里,直接斗智力,曹操很不喜欢他,而只有小聪明的杨修又辅佐曹植,恨屋及乌下,对曹植也是更"厌之"。
丁仪因为为人本份被曹操很欣赏,但他并不是很聪明,他们除了让曹植喝酒喝得烂醉外,还和曹植吟诗作赋,几乎毫无作为。
而曹丕却有老谋子司马懿。司马懿攻于心计,老谋深算,是政治通。在他的教导下,曹丕的表现每每让曹操称赞。
也正上述2个人主要原因,曹植最终脆败于曹丕,失去继位资格。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这事还得从头说起。话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持朝政,汉献帝刘协成了傀儡皇帝,曹操位及人臣——加九锡,封魏王,他实际就是皇帝。
Δ曹操
做了魏王之后,曹操就想在曹植和曹丕之间选择谁做世子,也就是相当选择谁做太子一样。为的是曹操百年之后,世子可以承袭曹操的爵位和俸禄,就好比太子可继承皇位一样。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于是,围绕着曹植和曹丕之间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最终曹丕胜出,曹植惜败。
这个结果有点出乎人们的意外,曹植是个大才子,其文采曹丕可望不可及也。从后来曹植争世子失败后一件事可说明这个问题。
曹操死后,曹丕想加害曹植,令其七步成诗,曹植五步就吟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曹丕很受触动,于是打消了加害他的的念头。
不论从个人才情和名气,曹植都盖过曹丕,然而现实很残酷,很优秀的曹植为何在争"世子"中失败了呢?
Δ曹丕
曹植之所以没斗过曹丕,是因为曹植集团为首的谋士杨修斗不过以曹丕集团为首的谋士司马懿,换言之,曹植的失败,是司马懿的智慧战胜了杨修。
如果把两个政治阵营的对手两相比较,你会发现曹植比曹丕聪明且文采出众。两个对手的谋士杨修比司马懿更有才情,但政治头脑杨修比不过司马懿。换言之,曹植集团都是些文人骚客,而曹丕集团都是些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不信?春秋君为你讲讲他们之间争斗的故事。
话说曹操长期在立嗣问题上摇摆不定,势必影响到下属。时间一长,下属间渐渐形成了拥护曹丕和拥护曹植的两个集团。
拥护曹丕的有桓阶、司马懿、陈群、邢颐、吴质、贾诩等人,这其中以司马懿为首;拥护曹植的有丁廙、丁仪、杨修、孔桂、杨俊等人。这其中以杨修为主谋。(看到了了吧,文人都聚拢到了曹植身边,政治家都聚拢到了曹丕身边)
有一次,曹操出兵打仗,曹植、曹丕都来送行,临别时,曹植高声朗读了为曹操歌功颂德的拍马屁的文章,曹操听了很赞赏的点了点头。
这时曹丕并不言语,站在道旁泪流满面的为父亲送别,这情景似曾相识,对了,就是火车开动那一刻,亲人相送的场景。这情景感动的曹操也直落泪。曹丕这种发自肺腑的浓浓亲情让父子之间拉近了距离。
其实这是司马懿在来之前对曹丕交代的,司马懿觉得曹植肯定要显摆一番,曹丕没有曹植能说会道,于是出了这个计谋,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曹丕打的亲情牌要高于曹植的文采展示。
说实话,与其说是曹植和曹丕在斗,不如说是杨修和司马懿在斗智斗勇。
曹植因为太优秀了,史书说,太祖特别喜欢曹植是因为他像当年的曹操,曹操看到他就想到了自己的过去,二人都是文采出众,同时放浪形骸,尤其是喝了酒后。
Δ曹植
曹植类父,这让他做世子的太平向他倾斜,但杨修此时做了一件蠢事,打破了这种倾斜。这件事是这样的。
曹操为了防止太子结党,对曹植和曹丕监视很严,谋臣一但和二人联系,曹操立马就知道了。这样一来,二人和谋臣都要偷偷摸摸得接触。
有一次,曹丕要和司马懿商量件事,司马懿要进曹丕的府上很不容易,曹操的眼线虎视眈眈的盯着,曹丕又急着要见司马懿,怎么办?
突然司马懿灵机一动,自己藏在往曹丕府上送丝绸的大车里,大车拉着许多竹筐,里面是昂贵的丝绸,司马懿就藏在竹筐内,上面用丝绸掩盖。还别说,第一次顺利通过。
这事不知道为何被杨修知道了,杨修就偷偷告诉了曹操,让曹操明天去抓人。到了第二天,曹操派人去曹丕门口把守,果不其然,有个送丝绸的大车缓缓走来。然而等曹操的卫兵打开竹筐时傻眼了,里面除了丝绸并没有人。曹操士兵扑了个空。
原来曹操要第二天派士兵排查这事,司马懿早就得到了消息,当然消息是在曹操卧底的人告诉司马懿的。司马懿将计就计,仍然安排人像往常一样送丝绸,只是这次司马懿没有人去,只有送到曹丕府上的丝绸。
可想而知,曹操扑了个空,于是对杨修产生了怀疑,曹操心想可能是杨修故意想陷害司马懿呢!慢慢的曹操疏远了曹植和杨修。
曹操立世子的天平向曹丕这边倾斜了,接下来曹植做了件天大的蠢事,让他彻底无缘世子之争,这件事就是“司马门”事件。
这事发生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植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自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曹操回来知道了这事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从此对曹植也失去了信任和宠爱。这就是典型的喝酒误事的例子。
Δ杨修
曹植喝酒误事不单单是私闯司马门这一件事,还有一次,曹操想派曹植带兵出征。带兵出征是掌握军权的象征 ,是曹操重点培养的征兆。结果曹植在出征前喝的酩酊大醉,曹操派人来传曹植,连催几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气取消了他的带兵资格。曹操对曹植也就彻底死心了,曹植的“诗酒百篇”害了自己。
种种迹象表明,曹植终究斗不过曹丕,就在关键的节骨眼上,曹丕的另一主要谋士贾诩的一番话,敲定了曹丕太子之位的决定。
曹丕最后做太子其中起最重要作用便是曹丕的谋士贾诩的一席话:
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引自《三国志》《贾诩传》
以上这段话的大意是,当时曹丕是五官中郎将,而弟弟临淄侯曹植大有称太子之意,于是曹丕就派人请教贾诩妙策,贾诩告诉使者说,只要曹将军做好为子为臣之道就行了,其他不必考虑。
太祖问贾诩立太子之事,贾诩好久不说话,太祖说,你怎么不说话呢?贾诩说,我正在想袁绍袁本初和刘表刘景升立世子之事呢。
原来这是贾诩的妙答,实际就是提醒曹操不要步袁绍和刘表的后尘,袁绍曾经废除了长子,立了小儿子,结果引起了大乱,最后弄的家族四分五裂。太祖曹操听后大笑,于是世子这事就定下了曹丕。
综上所述,曹植斗不过曹丕有他自己的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人助,天助、自助奠定了曹丕世子之位。
Δ司马懿
我是秉烛读春秋,欢迎加关注谈谈历史,谢谢点赞和留言评论
秉烛读春秋
曹植曾无限接近太子之位,但最终曹丕得立。曹植为什么会输呢?
《三国志》:“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定为嗣。”这透露出,曹丕是通过个性、举止和交际三方面确立自己优势的。我们不妨沿着这三点加以分析。
曹丕和曹植都以文才闻名,都幼通经史。陈寿认为曹丕“才艺兼该”,和贤君相比,只差一点胸襟和公平。曹植则个性疏放,不慕浮华。初看,曹植更潇洒倜傥,但曹植的个性缺陷也很明显:太过随意。正因为疏放的个性,曹植生活中很任性,拒绝约束,好酒无度。
一国之君若如曹植所为,恐怕丧乱是必然的。故早年的曹植虽爽朗潇洒,但以国君标准看,他存在致命弱点。曹丕稳重的个性是更适合成为太子,并在日后嗣位的。
再看他们早年的作为。曹操都给过二人一定的空间:曹丕早年经常随曹操南征北战,曹丕除精通文艺,也懂兵事。而建安十九年秋,曹操征孙权时,将邺的所有事务全部委托给当时23岁的曹植,并以曹操自己23岁任顿邱令的往事勉励曹植。两人早年政绩无载,但曹操对二人都无指责,说明二人能力应该还不错。
所以,竞争焦点又回到了比谁能更少犯错上。曹丕长随曹操作战,驻守期间与亲戚朋友论武作文,其行为中矩。曹植每逢文会,常有佳篇,很受曹操喜欢。但是,23岁后的曹植连续犯下两桩大案:先是私入驰道,开金马门;然后建安二十四年,曹操为救曹仁,遣曹植领兵,结果曹植醉酒,无法治事。第一件事令曹操大怒,他认为曹植的行为无异于给诸侯做示范,未来将法令不行,于是曹操处死公车令;第二件事让曹操对其彻底失望,被迫临阵换帅。
曹丕于建安二十二年被立为太子。曹植私入驰道的过错,是迫使曹操下决心立曹丕的重大因素;而建安二十四年醉酒事件则让曹植失去了最后翻盘的机会,曹操对曹植的恶劣形象被完全定格。
再看二人的交际圈。曹丕嗣位后,立即提拔贾诩、华歆和王朗,可见关系之亲。其中,以贾诩最为关键。曹丕曾向贾诩征求自保之计,贾诩还以袁绍、刘表废长立幼事讽曹操。曹丕因为贾诩的建议,学会了节制自我;曹操则直接因为贾诩的意见,而决意遵循立嫡宜长的传统。可以说,曹丕的亲信在他与曹植的斗争中起到了老师、谋士和说客的作用,而且这群人都长期在曹操帐下担任要职。
曹植的朋友以文士为主,丁仪、丁廙、杨修均以文著称。丁仪、丁廙与曹操关系亲密,但真正能进入曹氏高层的只有杨修。他们对曹植的心性几无教导,杨修知道曹植骄纵,但他既不规劝曹植,也不离曹植而走。不难发现,曹丕的团队人员精悍,而曹植的团队更像是一群玩伴。
(《三国演义》剧照)
杨修的能力是可以“总知内外”的,所以曹操死前处死了杨修,这样曹植的亲信中就无人再能但当智囊。杨修死,曹植的劣势也就完全坐实了,根本不可能再和曹丕拉锯。
最后,曹丕比曹植年长,按长幼,曹丕在竞争中也有传统上的优势。
所以综上,曹植疏放的性格和放荡的行为是导致他失败的根本原因,而他玩伴式的团队也让他在于曹丕的竞争中处于被动,更兼曹丕年长,有传统护持。
参考文献
[晋]陈寿.《三国志》
历史研习社
曹植和曹丕世子之位的事情上,曹植为什么会斗不过曹丕呢?
首先,曹植在长幼的的顺序上,曹植就输了起步。
虽然曹植文采很好,曹操也很喜欢曹植,但是曹植毕竟不是嫡长子,曹丕是嫡长子。在古代对于世子太子的立选,多数是立嫡立长。
曹操一生经历许多因为立世子不当,而遭到惨败的结局。比如袁绍和刘表,都是因为宠爱次子,自己死后,家业就很快衰败。
袁绍和刘表的事刚过去不久,曹操好不容易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可不想因为世子不当,而面临灭亡。
所以曹操最终立了曹丕为世子。
其次,曹植虽然文采很好。但是这些只是虚的,相对于治理朝政方面毕竟不如曹丕。
同时曹植文采好,所以他结交的都是一些文人狂士,曹操也不喜欢。而曹丕则恰恰相反?
最后,每当曹操出征的时候,曹植都是说出一些赞美的词语。但是曹丕每当曹操出征,却表现的很痛苦的样子,担心曹操的身体。
曹操听了心里肯定是感动了,相对于曹植的虽然文章好,但毕竟不如以父子之情感动曹操的曹丕!
所以,曹植败给了曹丕!
中孚鉴
历史上很多皇族兄弟争夺王位自相残杀。
曹植跟曹丕都是曹操最宠的儿子。如果其中一人感觉自己的宝座和权力受到威胁会予以反击。每个子嗣身边都围绕着一些权臣或亲戚为其出谋划策。
曹操在世的时候,曹丕不敢诛杀手足。等曹操去世了,曹丕再也按捺不住,必须打压曹植。但是曹丕没有杀死曹植,只是将其逐出核心团体,派兵看守软禁曹植。
从此,曹植的生活发生巨大改变。他从一个过着悠闲生活的贵族公子,变成个人自由受限制,被人打击嘲讽的对象。
等到曹丕病逝,曹睿继位后。曹睿对曹植仍严加防范和限制个人自由,曹植的处境没有好转。
曹丕继承了曹操的政治才能,却没有遗传到曹操基因中的浪漫主义情怀。而曹植热爱诗歌,一生最大造诣在文学,他书生气重,不适合在政治场合摸爬滚打。另,继承制度规定:“立嗣以嫡不以长,无嫡以长不以贤。”
莫小邪
曹植为何不是曹丕的对手?
曹植字子健,是曹操和卞夫人第三子,他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曹植自幼聪慧,十岁左右就能背诵《诗经》、《论语》等,并且可以出口成诗,下笔成文。最重要的是曹植生性坦率,不追求外表的华丽,更注重内在的修养,甚得曹操欢心,自从长子曹昂去世后,曹冲又被毒杀,曹操觉得曹植温文儒雅,又是个仁义之君,逐渐把精力都放在曹植的身上,有意立曹植为太子。
然而在世子的竞争道路上,曹植并没有战胜曹丕,曹丕继位后还险些杀了曹植,若不是七步诗作的巧妙,曹植很有可能一命呜呼,曹植为何斗不过曹丕,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
首先曹植虽然聪明伶俐,但只会饮酒作赋,有很多性格缺陷。曹植曾跟随曹操西征,回来后被封为临淄侯,可以说曹操是很器重曹植的。然而曹植有致命的缺陷,就是每天只会以文会友,吟诗作赋,每一次都是喝的烂醉如泥。曹植根本不懂得培养亲信,笼络大臣,由于任性不注意约束自己得罪了很多大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植再一次喝的烂醉,借着酒兴,不顾随从的阻拦,擅自驾驭王室的车马撞开王宫的大门司马门,并且在只有帝王才能通过的禁道上狂奔,一直到金门,曹植早已经把王室的规矩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就连曹操也勃然大怒,满朝文武也是很愤怒,因此曹植得罪了很多人。曹操曾多次想要立曹植为太子,但因曹植每次关键的时候都出状况,曹操也是左右为难。
其次曹植身边有杨修出谋划策,杨修心机太重,曹操对杨修十分不满。杨修才华横溢,与司马懿不相上下,但最大的区别是,司马懿善于隐忍,凡事看破不说破。杨修就非常乐于揣测曹操的意图,并且公著于众。有一次曹操修建园林,建成后曹操前去视察,看见门后眉头紧邹,于是又在门上写了个活字,曹操走后,杨修便让众人把门拆了换个大的。
众人不解,杨修却道,门里活字,乃是阔字,丞相是嫌弃门太窄了。杨修不但众人面前让曹操出丑,每次曹操出题考察儿子们,杨修也会揣测曹操的题目,并提前写好答案交给曹植,第二天曹植便回答的精妙绝伦。曹操明察暗访知道此事后,对杨修深恶痛绝。因此曹操每次想离曹植为太子时,都会想到他身边有个奸诈小人杨修,以后必然祸乱大魏天下。
再次曹丕善于笼络人心,深得百官爱戴。与曹植重装百官不同,曹丕暗藏韬略,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朝中的大臣们来往频繁。对待大臣们更是毕恭毕敬。曹丕几乎从来不做有失礼节的事情,不饮酒,不打骂部下。最主要是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官员,曹丕总会上门拜访,处理关以,因此曹丕合百官的关系一直很好。曹丕励志要成为太子,于是积极拉拢人才为其所用,最主要是曹丕积极迎合曹操,对待朝政也极其中肯。
最后曹丕身边有司马懿出谋划策。曹丕之所以能成为太子,多半要归功于司马懿,司马懿深谙韬略、老奸巨猾,并且坚信曹丕是最合适的继承人,司马懿虽然不参与世子之争,但私下却经常帮助曹丕出谋划策,曹丕每次遇难都能化险为夷。当然这一切也都逃不过曹操的眼睛,曹操也欣赏司马懿的才能,因此更加坚定了曹丕的地位,加上文武百官大多都为曹丕说情,曹操逐渐对曹丕认可,最终立曹丕为太子。
你是如何看待曹丕合曹植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时间的流逝,历史的苍伤,相信很多人在历史的角度都认为曹植斗不过曹丕,不过这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原因有三:第一,根深蒂固的历史文化,自古流传,立储为立长不立幼,曹植为幼,即使当时曹操因看重曹植不仅武术超群,而且文才盖世想废长立幼,但他也要考虑到大臣们的态度。然而在当时大臣们大都持反对的态度。所以曹植想要争到储位确实不易。第二,曹丕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地位要高于曹植。曹丕为了让曹操更加看重他,在私底下做的功课可以让你有种窒息的感觉,而曹植喜欢作文对诗,我不得不承认的是曹植确实比曹丕聪明,但他的聪明却不用于政治上,这就使当时的文臣们对曹丕的评价要比曹植高的多。军事上,曹丕经常会毛遂自荐,主动请缨,这就使他有一身的浩然正气和为民,为国不怕牺牲的精神品质。纵使是这般的要求,曹操还是不怎么情愿的把领导的权利给他,曹操曾多次指名叫曹植挂帅,但曹植都以各种理由拒绝,这就让曹丕有机会在军中确立自己举重若轻的地位。所以在当时文武百官都对他赞不绝口。第三,曹植重用杨修的缘故,大家都知道曹操生性多疑,妒忌贤能。一开始杨修与曹操的关系还是挺好的,但因后来的几件小事,让曹操对杨修的看法大为转变,比如“一盒酥”的故事。当时的胡人向曹操进贡了一种他们的特产酥,后来曹操在盒子上写下“一盒酥”,结果杨修把它分给了侍卫和宫女们,曹操知道后便问为什么要这么做,杨修答到大王明明在上面写到“一人一口酥”再加上后来的“杨修门上刻字”和“曹操做梦杀人”事件更加激化了他们之间的矛盾,杨修的自作聪明让曹操很看不惯,然而曹植却重用他,在加上曹植思想过于单纯,不比曹丕有心机。当时曹丕有三国中最聪明的两个人辅佐,一个是贾诩,一个人司马懿。在这两人的谋划之下,渐渐的曹植不在受曹操的喜爱,而曹操的继承权也渐渐的交到了曹丕手里。最终曹丕如愿以偿继承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