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一季收兩茬 河南再生稻成農民增收「金種子」

种一季收两茬 河南再生稻成农民增收“金种子”

圖為種糧大戶陳昌向記者介紹再生稻生成情況。 張因祥 攝

中新網信陽9月20日電(張因祥)種植水稻,也像割韭菜一樣,割了一茬又長一茬,播種一季可實現雙收。曾經在長江以北幾乎沒有種植的再生稻,在河南信陽正成為農民增收的“金種子”。

九月的豫南大地,正值秋收時節。位於信陽市商城縣河鳳橋鄉辛店村的百畝稻田裡,連片的水稻正在抽穗揚花,散發陣陣清香。

“與其它正在大面積收割的水稻不同,我們種植的是再生稻,第一茬早已收割完畢,現在看到的重新長出的第二茬。”近日,記者跟隨採風團在河南信陽採訪秋收情況,正在田間查看苗情的商城縣綠色田園糧油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昌興奮地告訴記者,今年再生稻顆粒飽滿,長勢很好,預計單產可達300公斤以上。

據介紹,多年來,該合作社一直承擔著商城縣農作物種植推廣示範工作,近兩年來以再生稻示範種植為主。2016年再生稻試種成功,2017年合作社種植了再生稻200多畝,頭茬最高畝產650公斤,二茬最高畝產330公斤,今年種植總面積擴大到300多畝,已經收割的頭茬稻平均畝產達到了550公斤。

所謂再生稻,即“種一茬、收兩回”,頭季水稻收割後,利用稻樁重新發苗、長穗,再收一季水稻。“第一季水稻成熟的時候,會有一些腋芽,在原有根系的基礎上,這批腋芽將再次生長、抽穗,大約2個月後再次成熟,可以收割第二季。”陳昌解釋說。

商城縣是山區農業縣,也是全國優質糧工程縣、河南省糧食核心區建設重點縣。這裡四季分明,梯田如畫,嘉禾千頃,林茂糧豐,盛產綠色純天然農副產品,是豫南最具特色的“魚米之鄉”,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為再生稻的種植和推廣提供了土壤。

近年來,該縣依託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先後在多家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建立了再生稻研究示範基地,開展了再生稻適宜品種篩選、再生稻基質化育秧技術、再生稻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等相關研究, 製作出再生稻栽培模式圖,在全縣示範推廣。

“從2014年的40畝再生稻示範,到2018年的5萬畝推廣面積,商城縣幾年間再生稻累計推廣面積近10萬畝,累計增產糧食2000萬公斤以上,再生稻雙季畝產達到800公斤以上,再生稻種植的純利潤達到500元~800元,是傳統水稻種植效益的兩倍以上。”商城縣農業局黨組成員、總農藝師胡敬東介紹說。

种一季收两茬 河南再生稻成农民增收“金种子”

圖為長勢良好的再生稻田。 張因祥 攝

作為再生稻生產技術的負責人,胡敬東與農業打了30多年交道。據其介紹,再生稻具有省種、省工、省肥、省秧田和投入產出率高、勞動效率高、經濟效率高、土地利用率高等特點,與其它種植模式相比,它能帶來更高的效益,在豫南既具推廣價值,也有推廣優勢。

“豫南氣候獨特,是亞熱帶至溫帶氣候過渡帶,秋季晝夜溫差大,光照條件好,又是個種植空檔區,再生稻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白。”胡敬東告訴記者,再生稻種植有效利用了豫南地區“一季有餘、兩季不足”的光溫資源,優化了勞動力、機械和土地的資源配置,使被動的秸稈禁燒轉化為主動的秸稈資源和利用,提高了稻田溼地對大氣汙染物的吸納能力,凸顯了“資源集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發展的良好態勢。

“不僅如此,再生稻不需要投入很多的勞動量,且生育期短,日產量高,畝平日產量6斤以上,50天左右的生育期可獲得畝產300斤以上,畝增加收入300元以上,經濟效益非常可觀。”胡敬東為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全縣50萬畝水稻,若發展30萬畝再生稻,以再生稻畝產500斤計,僅此一項,全縣可增產糧食1.5億斤。

據瞭解,目前該縣從事再生稻產業發展的各類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已達300多家,“山信”“兄弟”“粵豐”等再生稻品牌已有了一定的市場知名度。

“再生稻產出的第二季稻米,由於晝夜溫差大,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有機物積累多,品質好,口感佳,價格高,是市場上備受青睞的‘香餑餑’,根本不愁銷。”胡敬東自豪地說,再生稻能在豫南地區種植推廣,對水稻產區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有著重要意義。

據悉,再生稻種植不僅在商城縣走出了新路子,在信陽也得到了大力推廣。作為傳統農業大市,信陽從2013年就開始示範推廣再生稻技術,先後在淮濱、商城、光山等地種植成功,示範推廣面積超過5萬畝,平均畝產達到750公斤以上。(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