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看好”再生稻

“這兒的活比較早,可以錯開家裡農忙期。從3月1日開始,我已在這兒幹了一個多月的農活。”4月6日,在羅山縣周黨鎮蓮花農機農藝專業合作社,記者看到社員段桂雲在給再生稻秧苗噴施“送嫁藥”。

再生稻是利用頭季稻收割後的稻樁,經水肥管理、使休眠芽萌發長成稻株再抽穗、揚花、灌漿後成熟的水稻,俗稱“二茬稻”,實現了“一次播種,兩次收穫”,能夠把種植一季中稻造成的農田閒置時間利用起來,實現增產30%-50%的效果。

“再生稻有早育早栽的特點,可以有效錯開用工高峰期,提高人工、農機的作業效率,平均每畝可節約成本100元左右,畝種植效益可提高600元左右。”提到為何推廣再生稻種植時,市農科院水稻所助理研究員餘貴龍介紹,“研發推廣再生稻主要是為了解決豫南地區‘白茬田’的問題,頭季稻收割時需要留高樁,沒有焚燒秸稈問題;再生季收穫後沒有下茬作物相逼,大量秸稈直接還田,提高了土壤肥力,實現了‘藏糧於技’與‘藏糧於地’的有機結合。”

記者走進育秧工廠,只見一片翠綠,這裡的秧苗已長有兩寸高。正在察看秧苗長勢的合作社負責人包乃勇翻開秧苗底盤,說:“你看這種白色底盤如果變黃變黑,就說明秧苗生病了。秧苗一變黃,就得給它治病。”

“今年我們新增了溫室大棚,雖然這幾天低溫寒潮,但對溫室大棚秧苗影響較小,這裡秧苗明顯比普通大棚長勢要好。”對於合作社的發展,包乃勇說,“現在,我們合作社已經全部實現訂單農業。你看我這育秧工廠已擴建到100畝,再生稻有20多萬盤,可種植3萬畝農田。這只是第一批,我們今年可以育3批秧苗。”

段桂雲家裡的幾畝地也在這裡下了訂單。她說:“我在這裡下單,每畝只需270元,合作社負責秧苗栽種之前所有的農活及用料,包括翻地、施肥和提供幼苗等。機械化幹活利索、齊整,我也省時省力,還可以在這裡打工掙錢,可算是一舉兩得了。”

“春耕時節是做好防汛抗旱的重要時段,我們將持續深入田間、種糧大戶、合作社、農戶等開展調查,積極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水肥一體化、滴灌、噴灌等抗旱救災技術,落實農村獎補措施,讓群眾及時獲益。”羅山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楊軍章在指導病蟲害防控時說。

“作為我市第一大糧食作物,水稻常年種植面積在700萬畝以上,春稻種植面積400多萬畝,麥茬稻種植面積200多萬畝。截至3月20日,全市完成再生稻育秧30多萬畝,完成了全年的目標任務,實現了8縣2區全覆蓋。”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科科長鬍克光如是說。

來自: 信陽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