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記憶——「飛龍鳥」

飛龍是產自我國東北大興安嶺地區的一種留鳥------花尾榛雞的俗稱。因其爪面有鱗片,很象龍爪,故名飛龍。它與熊掌、林蛙、猴頭並稱為“四大山珍”。

大興安嶺記憶——“飛龍鳥”

飛龍

飛龍肌肉柔軟,肉嫩芳香,味道鮮美,肉絲纖細潔白,營養豐富。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種維生素,礦物質。是野味中的極品,國宴上的珍品,素有“天上龍肉”之稱,因此得名飛龍吧?在古時也是作為貢品的。

花尾榛雞是分佈最廣泛最常見的松雞,但是自20世紀30年代以後,其棲息地日趨縮小,被割裂成不連續的島狀或帶狀,有些地方已經滅絕。遼寧、天津北部和河北興隆等地的花尾榛雞則已經或者瀕臨滅絕。花尾榛雞位列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嚴禁擅自捕捉、獵殺,小心坐牢。現今分佈於長白山、新疆阿爾泰山、東北的大興安嶺(黑龍江、內蒙古)和小興安嶺(黑龍江)

所以,真的很珍貴,也很美味,我們平常老百姓就不要尋思吃了。都吃很快就會滅絕了。

大興安嶺記憶——“飛龍鳥”

飛龍

體型很像鴿子,頭小,頸短,胸凸脊平,爪細長,分五趾。比家鴿稍大。雄鳥體長近40釐米。體重在六兩到九兩之間,肉質潔白細嫩,前胸肌脯碩大豐滿。它的頸骨長而彎曲,猶如龍骨;腿短有羽毛,爪面有鱗,就象龍爪一般,故取名“飛龍鳥”。飛龍鳥多棲息於灌木叢或松樺樹混交林中,雌雄成雙成對,形影不離,有“林中鴛鴦”的美稱。羽毛菸灰色,尾端有黑色條紋,眼慄紅色。雌鳥稍帶褐色,喉部棕色。善奔走,常隱於樹上。生活在針、闊混交林或楊樺林中。春季繁殖期雌鳥產卵6-10枚,孵化時間20-25天。食物隨季節變化,以植物為主,夏季也食昆蟲,冬季結成小群生活,鑽入雪下過夜。

飛龍鳥是典型的森林鳥類,大都棲住在下木及植被茂盛,漿果豐富的紅松、冷杉、雲杉等針葉林及柞樹、樺樹等闊葉林或混交林中,分佈高度從海拔400米的低山丘陵到1800米左右的較高山地都能見到,並有明顯的季節性垂直遷移現象。它們特別喜歡棲居山谷或陽坡有漿果的稠密灌叢和山麓潮溼或靠近水域的林內,常常在背風的山坡或倒木旁活動。冬季到落葉樺樹林與河流兩岸稀樹的喬木林地,這裡陽光可以直接照射,日照時間也較長,而且具有多芽的枝條,可以得到充足的食物。

大興安嶺記憶——“飛龍鳥”

大興安嶺

飛龍肉以美味著稱,功效也只是扶正固體,強心健體,有滋補作用而已。我們完全可以用別的東西代替啊!

有一種和飛龍大小樣貌相似的鳥,叫“沙半雞”,同樣味道鮮美,同樣受到保護。

大興安嶺記憶——“飛龍鳥”

沙半雞

據說本種人工養殖技術成熟,經有關部門批准後可以進行人工養殖。合法人工養殖的花尾榛雞當然可以食用,但不必對其營養價值寄予什麼過高期望,嚐嚐鮮也就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