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曾道中:深耕博览 厚积薄发

「今日头条」曾道中:深耕博览 厚积薄发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临近花甲之年,是安享晚年、悠游度日?还是在艺术的领域中继续探索前行?平常人尚且心潮起伏,苦心孤诣地书画艺术家更不必说,齐白石晚年为追求艺术的独到个性,闭门谢客、足不出户,衰年变法,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名重一时,终与仰慕已久的海派大师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誉,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难以企及的高峰;黄宾虹老年患有眼疾,甚不能视,然对艺术的刚毅执着,自成一派,从"白宾虹"到"黑宾虹"的蝶变,为世人留下"黑密厚重、浑厚华滋"的山水画之瑰宝。齐白石、黄宾虹等历代艺术巨匠笔耕不辍地艺术研究,不断演绎"衰年变法"的时代典故,这些例证如一束祥灯照亮了当代艺术家前进的方向。曾道中自幼酷爱书法,父亲尊崇孔孟之道,受家学影响,幼时的曾道中便拿笔蘸水,勾勒他心目中的点和线,那个特殊的年代,无笔无墨乃为常事,但,天性使然,曾道中没有轻易放下手中之笔,由于写的一手好字,在同龄人中,很快脱颖而出,读小学他就被老师抽调参加写标语、写对联,虽说受家庭条件的限制,高中没毕业就辍学在家务农,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依然不能改变。1965年村干部看他的身体长得健壮,又有文化,送他去参军。在是中人民解放军这间大学校里他得到锻炼,也学到了知识。先后任过文化教员、文书、《解放军日报》通讯员、主管宣传栏等工作。1984年部队转业到地方,担任过领导。1997年,他离开单位专业研究书法艺术及致力于书法教学。从1999年起,他创办青少年书法艺术班,并在梅州市开了一间"山人翰墨斋",用于书法爱好者交流墨宝和传艺授徒。虽经历坎坷,然星转物换,春华秋实间他凭借手中的一支毛笔,书写出人生的灿烂和辉煌。从小学到中学、从部队到地方,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练毛笔字和研究书法。梅花香自苦寒来,曾道中先生今天的成就是他几十年勤学苦练的结晶。如今,曾道中也和曾经在艺术领域中"衰年变法"前辈一样,一刻也没有停下手中的毛笔,在拥有今天成就之时,他深耕博研,书写新的辉煌成为其迈向更高艺术殿堂的不懈追求。

「今日头条」曾道中:深耕博览 厚积薄发

纵观曾道中书法,不管是笔画纵横跌宕的行、草书,还是法度严谨的楷书,匀衡瘦硬,笔力遒劲、用笔斩钉截铁,有柳公权的爽利挺秀的风骨,从用笔、点画之间又能捕捉到他临习历代各家法帖的痕迹,尤其是其行草书借鉴"二米"对书法分布、结构、用笔的构成,把米芾的"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同时,曾道中又上追"二王"的平和自然,精研《兰亭序》的体势,心摹手追又勤学苦练,他把"二王"线条的含蓄多变、遒劲隽美运用到自己的书法笔势之中,形成自己行草书的独具一格的面貌,"飘如游云,宛若惊龙"之特征在曾道中的笔墨章法上一览无余。曾道中始终认为:"深耕博研、厚积薄发"乃为自己从事艺术研究的一贯态度,并秉守一生,一个书法家如果不能全面化 系统化 准确化的借鉴、学习古人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仅仅做到浅尝辄止,那么,就不可能称之为艺术家,或者不能称之为功成名就的艺术家,基于此,曾道中上下求索,徜徉在书法世界之中,如饥似渴、勤耕不辍,"勤才能端,端才能精,精了才能出成果",在书法的艺术人生中,曾道中除了对行草书的游刃有余、有的放矢,他对楷书一定是更加情有独钟,甚至,他对楷书的研究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他说:没有楷书作为基础,行书、草书,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楷书是根源,从重心力学来看,字的运动方向,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任何一边偏重了,字就东倒西歪,楷书是解决重心的先决条件,是一个字的稳定基础,同理,一副作品也是如此,曾道中深谙此道,所以曾道中的楷书总是给观众一种四平八稳的正大气象,他的行草书在他扎实的楷书基础上,同样给观众一种气势磅礴、力压千钧不倒的雍容大器。

「今日头条」曾道中:深耕博览 厚积薄发

学海无涯苦做舟,字如其人,字如其境,字如其心,现在,花甲之年的曾道中依然在抱负中探求书法艺术的更高境界,在这条道路上,"坚守、会通、创新"既是责任心的使然,又是一种使命,艺术上自成系统,理论上又有所创获,书法笔墨功夫上又有所面貌者,必须扎根源远流长的传统书法艺术,集各家之长,又要在极其刻苦的笔墨实践中,从某家某派的藩篱中挣脱而出,形成自己的特有风貌,显然曾道中正踏着前辈的足印,走"衰年变法"之路,他在极力寻求这种突破,"老把精神苦抛弃,功夫深浅心自明",笔者坚信他必定会按照走自己的路走下去,这是他性格的必然,顺着他自己的探索,他正在走出自己的书法艺术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