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劉若英《後來的我們》,分手的原因?

「原創」劉若英《後來的我們》,分手的原因?

看了劉若英導演的影片《後來的我們》,一種情緒泛在心中,淚流滿面。是渲染的音樂,營造的氛圍,還是劇中演員到位的表演?我想,戳中淚點,並非我有相同的經歷或類似的經歷,而是:感動於一種青春恣意奔跑的酣暢、遺憾於甜蜜戀情被生活“不動聲色”的真實撕扯後的感情裂縫,心痛於挫折時無奈無力無助的茫然無措感,美好生活到來,卻曲終人散,已經沒有了“我們”的命運滄桑感……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經歷了那麼多以苦為樂的捉襟見肘時日,當見清事業已然起色,“一套房子”已購,兩人卻漸行漸遠,只能“共苦”,而不能“同甘”地攜手走下去,融進彼此的人生?

一、彼此都面臨生活的轉型期。都離開原來穩定的生活環境,在北京打拼,儘管見清已在北京上了四年大學,但“漂泊”,而不是“紮根”的感覺,會時時刺痛倆人敏感而脆弱的神經。在出租車上,方小曉喊出的“北京,我們就要發了”的大叫,是壓抑已久的“求穩定”情緒積澱後的能量爆發。這份脆弱和敏感,也會不經意地衝刷兩人的情感沙灘。

「原創」劉若英《後來的我們》,分手的原因?

二、潛意識層面,由於未來總是不確定的,前途未卜的心理與現實的慾求不滿互相沖突,這種複雜構成一種心境現實,特定的心境會通過轉移作用,到現實中去尋找釋放。情緒總是要釋放的,所以見清會喝酒,會打架渲洩這種內心的不滿和衝突。小曉“看見”了,但是她不願意他以這種方式,來抗拒生活的諸多不易,她才會去扇他耳光,讓他清醒,同時她的心也在哭泣,這樣的見清,讓她心痛的同時,亦漸生離意。

「原創」劉若英《後來的我們》,分手的原因?

三、潛意識層面,見清努力要給予小曉他認為“最好生活的樣子”是一套房,並且他也執念地為之付出辛勞。但當暫時無法實現時,他內心動力的趨向,是破壞的力量大於建設的力量。他內心渴望固化他們之間的關係,行動上卻是在破壞這種關係。處在這種內心驅動下的他,自然會否定一切,試圖毀壞一切,來創造全新的東西。他與客戶吵架,對打,他辭職,他在釋放一種破壞性的力量,只是這樣的釋放被裝飾在合情合理的面具下(我要給你提供更好的生活),當釋放到了一定的量,自然迴歸到建設的生活上。他會在小曉離開後,更加努力的去為自己的夢想奔波,會尋求情感上的彌合,尋求認同及生活穩定,重回積極向上的主流。

「原創」劉若英《後來的我們》,分手的原因?

四、對“一套房”物慾的實現,是見清自我實現的現實途徑,為此他才會痴迷於他的遊戲,而忽略對小曉的“看見”。遺憾的是,獲得的物質越多,精神的欲求就越少,而愛情,正好是需要有精神欲求的。見清所認為的“最好方式”是一套房,而這套房,又刺激小曉敏感而高傲的心,“憑什麼我能一起和你過苦日子,你會認為我是因為你沒房而和你分手”“你一直都不懂我”,“懂”是感情深層的“看見”,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交流。小曉要的是“相濡以沫”的“執子之手,與子終老”感情穩定,是建設性力量終究佔主流的積極向上奮鬥與追求的精神欲求,而不僅僅是物化於“房子”之上的“生存穩定”。見清的理解與行動詮釋,讓小曉,是一種人格受辱感。也許,只有離開,才是最好的成全。見清,在追趕上小曉之後,地鐵關上門的一瞬,也是他內心自覺不能給她最好生活的“望而卻步”,是對她的不信任,也是對自己的不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